非要以“破格录取”收尾吗?,中专生痴迷数学的故事

发布时间:Jun 17, 2024 12:43 PM

近日,公众对17岁“数学天才”姜萍的持续关注,已经从故事本身演变成“高校是否应该破格录取”等争论,个别高校还因为仅仅向姜萍谨慎表态“欢迎报考”而被公众批评。考虑到高考招录要兼顾公平与效率,中专生痴迷数学的励志故事真的要以“破格录取”来收尾吗?

在最初的故事中,打动我们的到底是什么?是“一位17岁的中专女生拿下全球数学竞赛第12名”的事实,以及“她之所以选择上中专,是综合考虑了家庭条件和学习成绩后做出的选择”“她在中专学校遇到‘伯乐’老师王闰秋鼓励她研究数学”等细节。这些要素勾勒出的励志故事,让人们看到热爱的力量,以及重新萌生出对“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朴素希望。

姜萍未被关注的前17年人生,还让人联想起《月亮和六便士》,“脚踏实地地仰望星空”正是这个女孩的故事中最励志的部分。反观被姜萍触动的人们,大多耳闻目睹甚至亲身经历着挥之不去的教育焦虑。在目前的教育大环境中,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学校还是决策者,也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是处于学前教育还是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几乎没有人感到轻松。在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冀中,培训、应试之风愈演愈烈,且不断提前。很多家长即便在认知上承认每一个孩子是独特的存在,但在行动上又不得不以整齐划一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只为他们能成为世俗定义中更有竞争力的个体。这也是为什么,当姜萍的数学天赋被看见后,公众的关注点又转移到了“决赛能否晋级”、“能否被大学破格录取”等方面。

但站在姜萍的角度,如果决赛晋级不成功,如果不能被大学破格录取,或许叫好者会失望,或许质疑者会沾沾自喜,但她的热爱就不值得了吗?人们对姜萍的围观就没有意义了吗?当然不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没有人能随心所欲做选择,也极可能要从事并不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但如果能在内心保有一份独属自己的热爱,激励自己,找到同类,那无疑是人生之幸。正如老师王闰秋,他的可贵之处也在于作为一个普通人,在一个看似普通的岗位上,可以做出非常不普通的事。

所以,在笔者看来,目前很多高校对“破格录取”表现出的谨慎态度并没什么不妥。相反,如果各个高校蜂拥而起抢人,轻率递出“破格录取”这一橄榄枝,那么“中专也可以逐梦”的惊喜,也可能因“破格录取”而终究归于“逐梦尽头是高校”。职业院校也将继续成为人们敬而远之的教育荒漠。“破格录取”也很可能再度激起家长对于单项补习的热衷。

教育的本质是挖掘、发现个体独特的创造力。如何在更大程度上引导人们了解自己,在不受干扰的条件下找到自己的天性,是更为重要的教育探求。如若“一技之长”重新成为高校敲门砖,高校也需要经过深思熟虑从机制上去形成新的人才选拔机制,而不是为某个人随意“特事特办”,从而在客观上加剧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单项培训上发力。

回归故事本身:一位17岁的中专生潜心数学研究,获得了全球数学比赛第12名。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的内心往往容易被琐事占据而失去热爱和追求。平凡生活的最伟大之处在于,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个人依旧可以拥抱热爱,保持发现美的能力。学生姜萍和老师王闰秋之所以值得尊敬,正是他们面对数学时纯粹的热爱,并在这种热爱中照见自己。期待公众能保持克制,不要将自己的焦虑和期待过多地投射到姜萍身上,让她在平凡生活中继续对数学的热爱和专注。


非要以“破格录取”收尾吗?,中专生痴迷数学的故事
评论
是不是基层好干部?请回答这两个问题
是不是基层好干部?请回答这两个问题

考察一名基层干部优秀与否,有许多“评价体系”,但其实只需答出两个数字就有评判:社区里,你能叫出多少人的名字?又有多少人能叫出你的名字?据说在资深的“小巷总理”身上,这个数字是以几千计的。有人还将其作为培训年轻社区干部的考题,认不全1000个居民,无法“出师”。“认人”的能力,通向的是“触达人心”的能力。科技再发达,“人心”仍然是社会治理的核心所在,也是日常形成共治合力、特殊时期产生动员能力的基础所在。而这必然要伴随“敲门”的能力,既有物理的门,更有心理的门——与群众对得上话,听得到他们的心声和诉求。

关键就在这一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要有新担当新作为队伍|组织|关键
关键就在这一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要有新担当新作为队伍|组织|关键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着力建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持续深化模范部门和过硬队伍建设”。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关键在人才建设,而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要有新担当新作为,关键也在人才建设。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重要指示,立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化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健全培养体系,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贯彻新时代

如何更好实现党建引领与赋能?,这个聚集了最活跃群体的新兴产业党建|党组织|群体
如何更好实现党建引领与赋能?,这个聚集了最活跃群体的新兴产业党建|党组织|群体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经济与产业的健康与安全发展离不开党建的引领与赋能。当前,数字产业党建已经走过了萌芽探索期,积累了一定知识与经验,来到了需要系统思考、整体谋划设计的新一轮创新突破临界点上。总体而言,数字产业党建的系统升级需在理念思路上进行升华,在体制机制上进行整塑,在重点难点上进行突破,在方式方法上进行求变。一、整体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

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许涛:学思用贯通辅学|深学|习近平
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许涛:学思用贯通辅学|深学|习近平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是新征程开创事业新局面的根本要求。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主阵地,高校要紧紧锚定“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主题教育总要求,始终怀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感使命感,学思用相贯通,知信行相统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奋力谱写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华章。“深学”为先,在理论学习中“强思想、固根基”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更需要“融合与共享”,史志重要却不能小众小众文化|瑰宝|共享
更需要“融合与共享”,史志重要却不能小众小众文化|瑰宝|共享

史志文化极为重要,但现在似乎只是被史志界专家学者所关注,成为一种小众文化。史志是什么?史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是地方史与地方志的总称,连同年鉴都纳入了地方志机构的职能范围。史志特别是志,它是由政府组织编修,称之为官书、信史,具有很强的权威性。不论是以文化的广义、狭义理解,还是按哲学定义,史志都是一种文化现象。史志文化,人们提的并不多,但它无时不在,无时不见,它有几千年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上海提出打造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史志文化与这“三个”文化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