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需要“融合与共享”,史志重要却不能小众小众文化|瑰宝|共享

发布时间:Apr 13, 2024 21:08 PM

史志文化极为重要,但现在似乎只是被史志界专家学者所关注,成为一种小众文化。史志是什么?史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是地方史与地方志的总称,连同年鉴都纳入了地方志机构的职能范围。史志特别是志,它是由政府组织编修,称之为官书、信史,具有很强的权威性。不论是以文化的广义、狭义理解,还是按哲学定义,史志都是一种文化现象。史志文化,人们提的并不多,但它无时不在,无时不见,它有几千年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上海提出打造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史志文化与这“三个”文化是什么关系呢?按照史志的内涵和特性,史志文化是原生态文化或称母体文化。如果说江南文化是底色、海派文化是特色、红色文化是亮色,那史志文化就是本色;如果说江南文化是高地、海派文化是高原、红色文化是高峰,那史志文化就是高山。

魔都有太多的精彩,需要我们去记录与挖掘。这些年来,上海编修了二轮志书218部、3.2亿文字,这是一项史无前例的伟大的善政工程;有《上海六千年》《黄浦江》《苏州河》《五大新城》等地情系列丛书,还有《上海通史》等等。新近出版发行的《史志文化探索与实践》,虽没有志书与通史那么庞大,也没有地情系列丛书笔墨那么集中,但其覆盖面、记录历史跨度令人印象深刻,是一本较全面展现史志编修历程和思考的书。其特点体现了三个统一:

一是资料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资料汇编是编撰最初动因,但在资料收集整理过程中,不能简单汇集,而要进行提炼和再创作,体现思想性。比如,本书记录了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前身和首届学会成立的一些鲜为人知情况,甚至会让史志界一些同志耳目一新,为之振奋;又如,本书第二章编修,这是史志工作的主业。我们把编修的历史沿革作了梳理,增强读者对编修历史知识的了解,而重点文字在二轮修志上,但二轮志书218部,一百多家承编机构,一般的介绍很难。我们注意突出重点单位、主要问题,做到点面结合,要让人们认识到编修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记载,具有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战略意义。

二是完整性与经典性的统一。全书六章可谓体例完整,内容成系统,行业全覆盖。在图文处理上,叙记穿插,图文并茂,详略有别,精彩纷呈。以这种体例展现史志全貌,横到边,纵到底,涉及行业之广、人数之多,可以说没有先例。在注重完整性同时,更重视选材的精彩性、权威性与经典性。每章所选不论是人物还是事件,不论是地情挖掘的课题还是志书开发之成果等,都考虑到社会认同、历史价值。第三章回眸百年史志、第四章开发地情资源所选取的活动与内容,如“建党百年与史志文化”论坛、“四史讲堂”,及《上海六千年》、老城厢、方孝孺后裔在上海等,都将成为史志文化的经典之作。


更需要“融合与共享”,史志重要却不能小众小众文化|瑰宝|共享

三是纪实性与理论性的统一。本书所记载的都是以举办过的活动和开展过的工作为素材,没有任何虚构成分。值得提出的是,第六章是围绕史志文化而选编的几篇讲话稿和文章。这些文章都出自史志业内领导和专家所说、所撰,时代感、权威性强。文章时间跨度30多年,读起来有很强的震撼力。

本书有四篇序文,4位作者洪民荣、熊月之、陈家冷、邓伟志可谓社科界、史志界、文艺界之翘楚。这四篇序是点睛之作,让本书大为增色。特别是著名社会学家邓伟志先生写的序,落款是“2022年8月19日写于华东医院东楼2007病房”,令人十分感动。邓老师的序,是一位耄耋之年的学者对史志工作的爱与期许。

史志要成为大众文化,需要融合与共享。要在加强史志文化的宣传推广和开发利用的同时,重视史志文化融合与共享。上海市文旅局方世忠局长提出“海派城市考古”,应是指城市文旅资源的再挖掘。史志地情开发就是考古,城市文旅资源挖掘,正是史志特有的优势,也是职能所在。本书记录的地情系列丛书编撰、城市重要地标的开发等都是考古成果。这也说明,文旅需要史志,史志要服务文旅。时代在前进,史志不能只盯在自己的脚下谈发展创新,视野要开阔。盯着志书论学术,是难以研究出有实际价值成果的。要加强与各行业、专业,还有一些相关社会团体、组织的合作与融合。比如,史志改编成通俗易懂的读本,或成为在影视屏幕上能见、在广播电台里能听、在展厅墙上能看、在舞台上能演的文学艺术作品,这种与文学艺术融合形式当然会为大众所喜闻乐见。融合是发展趋势,现在很多行业、学科之间都争相融合,如文化与产业、文化与科技,科技与金融、科技与产业等,融合促进了事业呈几何倍数发展。史志涉猎领域广、专业全,有融合的条件与空间。多年来,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注重这方面探索与实践。比如,创立学会专业委员会就是基于融合,让史志融入各行各业,使史志文化成为全民享用的文化。

为何会被提升至党和国家战略高度?,这一从国外引入的新理念韧性|城市|战略
为何会被提升至党和国家战略高度?,这一从国外引入的新理念韧性|城市|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韧性城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城市发展本质规律,为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城市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道路,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韧性城市的内涵作为一种城市安全发展的新范式,韧性城市是从国外引入的新理念。依

斯阳:东方文化研究恰逢其时现代文明|习近平|东方文化
斯阳:东方文化研究恰逢其时现代文明|习近平|东方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立足于赓续中华文脉、建设中华现代文明,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深刻阐述,是一篇闪耀着真理光芒的光辉文献,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东方文化研究和弘扬恰逢其时,我们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在研究中创新,在创新中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要提高站位、顺势而为东方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但中华民族也经历过近代的苦难。正因如此,近代以来将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隔离开来甚

在于这一点,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中国|现代化|保障
在于这一点,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中国|现代化|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团结领导人民在长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逐步探索而来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者与引领者、组织者与推进者、支撑者与保证者。党的领导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与根本保证。正确认识和理解党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对于新征程上继续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者与引领者中国式现代化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照搬他国现代化经验、模仿他国现

上海何以占据一席之地,30多款大模型齐聚背后:全球尖端竞争上海|领域|全球
上海何以占据一席之地,30多款大模型齐聚背后:全球尖端竞争上海|领域|全球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今天在上海开幕。这项盛会已经进入第六个年头,而人工智能之于这座城市乃至整个世界,正在展开一场历史性的革新。当前,超大规模算法模型正在引领新一轮AI技术大突破、产业大爆发,推动人工智能从感知走向认知、从识别走向生成、从专用走向通用。人工智能历来是全球竞争的焦点,而通用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甚至颠覆世界运转的逻辑,更成为今天焦点中的焦点。今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创新生态,重视防范风险。对中国而言,这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检验科技创新

为何要强调“尊古不复古”?,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中国|文化|之争
为何要强调“尊古不复古”?,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中国|文化|之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21世纪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使命制高点上,科学总结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指引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正确方向。他强调,“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所谓“古今中西之争”,就是如何对待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指出的基本遵循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也就是尊古不复古。为什么要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