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有什么难的?,沪苏浙交界处跨省修条路酝酿几年

发布时间:Jun 06, 2024 05:30 AM

5月30日,在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示范区,浦港路东延工程正式开工。这条路全长不过2.3公里,工程建设却酝酿了几年。

修条路有什么难的?这条路西起江苏吴江,向东连接上海青浦沪青平公路。跨省界修路倒也不复杂,示范区过去几年已打通了一批断头路。只不过这次,这个交通项目还承担了一项重要任务——继续实践优化一体化审批模式的2.0版本。

往前追溯,2020年9月底竣工的东航路元荡桥,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成立后打通的首条省际断头路。一半在上海,一半在江苏,当时,跨界搭桥修路,审批需要的材料复杂,连审批主体都找不到。协调各方后,这条路由苏州市委托上海市进行审批,按照最优标准报送材料,行政审批许可盖上海和苏州的两个章。这便探索出一体化审批的1.0版本。

依旧是委托代建、联合审批,而浦港路东延工程报批时,示范区投资项目的“行政区划代码”已被明确为310052——310是上海的区划代码,052是国家发改委的部门代码,组合在一起,意味着示范区内跨域项目不用再由三地分别申报,实现一体化审批,只需“一套文件一个章”。

升级与焕新,在如今的长三角随处可寻。数字是最直观的表现方式:2023年,长三角三省一市GDP规模首次突破了30万亿元,以不足4%的国土面积撑起了超24%的经济总量。

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今已进入“第二个五年”。自然生长与自我进化之后,“量”的积累终将带来“质”的突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已做好准备,翻开一体化建设崭新篇章,开创高质量发展崭新局面。

11月17日,已建成通车的元荡桥。居民从青浦金泽驾车到“一水之隔”的对岸苏州吴江区,从先前四十分钟绕行路程,缩短至五分钟内。

逛完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最少需要多少时间?答案出人意料:仅需一天。

1个月前,这也许只是限定答案。沪苏浙的交界点在太浦河,四合院形制的方厅水院架水跨河而建,四角分别设置沪苏浙皖的主题展示空间,通过三座步行桥相连。方厅水院预计明年5月整体完工,绕着走一圈,便是“一刻钟走完沪苏浙,一天逛完沪苏浙皖”。

就在前几天,长三角铁路公布消息,新增一条超级环线高铁,“一天”的答案在更广袤的长三角土地上得以成真。这条环线从上海站出发,经苏州、常州、南京、合肥、黄山、杭州和嘉兴等地,连接黄山、九华山、千岛湖等多个风景名胜区,终点在上海虹桥站,全程8小时。6月1日起售当天,列车开行首日车票已售罄。

这并非长三角高铁的首个“圈”。早在2020年,长三角首条高铁环线已经“跑起来”,途经合安高铁、合福高铁、宁安高铁,不过仅限于安徽一省之内。今年4月26日,池黄高铁开通运营,为新开这条超级环线补上“最后一环”,也首次突破省域限制。而今年将开通的沪苏湖高铁、正在建设的通苏嘉甬铁路、未来的盐泰锡常宜铁路等,又将画出一个新的“环太湖高铁圈”。

铁路“网”产生的效益要远大于铁路“线”,更能发挥“乘数效应”。一个个“高铁圈”,形成三省一市间的更强连接。

交通的连接带来区位优势,从而转变为发展胜势。比如,安徽宣城,在安徽偏居东南,但若放在长三角地图中,则身居长三角要冲,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沪苏湖高铁开通后,宣城距离沪宁杭合4个中心城市高铁车程基本都在1小时左右。

再比如,浙江温州,在长三角城市中,温州距离上海最远,杭温高铁运营后,温州到上海的行程将压缩到2个小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60多万温州人在上海创业生活。行程时间的缩短将极大拉近温州与长三角核心城市的空间距离、心理距离、生活距离。

“高铁圈”连着“都市圈”。近6年前,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的研究团队,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常州、湖州等城市。在这个后来被称为“上海大都市圈”的圈里,跨越行政边界,在市场力量作用下,地区之间自发形成了经济纽带。交通条件具备后,宣城正积极推进全域加入上海大都市圈。

“画圈”,实则为了更好“破圈”。南京都市圈范围横跨苏皖两省,明确由江苏、安徽两省共建。杭州都市圈也辐射到安徽黄山、江西上饶等地。都市圈打破省域行政边界带来的限制,形成典型的聚集效应和破圈效应。

最近,来自长三角14座城市的规划系统负责人在上海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域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即将浮出水面。在经济要素充分流动和联通的今天,14城早已“同此凉热”,各级各方正跨出省界思维,把各自的蓝图,拼成一张贯通的愿景图。

2024年6月5日,崇启公铁长江大桥两主墩进入塔柱施工。

近日,由中铁大桥局承建的沪渝蓉高铁崇启公铁长江大桥3、4号主墩完成塔座及预浇段混凝土浇筑,标志着崇启公铁长江大桥两主墩全面进入塔柱施工阶段。

再次回到长三角超级大环线的终点——上海虹桥站。“你去虹桥商务区看看,为什么那么多苏浙皖的研发机构和创新中心要放在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问。

其实他早已有了答案,“因为我们具备条件了,技术和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王振语气笃定。在当下的长三角,交通物流方便,营商环境相近,信息技术足够发达,产业链可以实现空间分离,要素资源方便流动到更合适的地方。

民营企业家总是市场嗅觉最灵敏的一批人。早在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合作与发展”的决策,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是首批响应号召的企业家之一。

“哪有鼓励企业到外地去发展的?”南存辉一开始也没想明白,但很快就去上海、嘉兴等地寻求“接轨”的机会。借着这股东风,从那时开始,正泰全面布局温州智能电器制造基地、杭州新能源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研发制造基地、嘉兴电力电子与光伏电池组件智能工厂、上海高压输变电设备及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等先进制造领域。

南存辉的做法具有典型意义。各地发展都有所长,汇聚几方长板,拼装出一只容量更大的“木桶”。长三角的产业连接,也由此开始成形。这几年,产业连接的方式同样迎来升级,精准补位成为新的期待。若追溯脉络的起点,也许是2020年6月5日。这一天,长三角企业家联盟成立大会在浙江湖州举行,南存辉出任联盟轮值主席。

当天成果发布会结束后,南存辉招呼在座的企业家先不要走,他临时召集了第一次主席团会议。南存辉认为,应该探索一种更高效的合作方式,“20年前产业链联盟可能做不起来,但现在水到渠成,是时候了”。

升级由此酝酿。2021年5月,在江苏无锡,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揭牌。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徐甲甲在会议现场,他提出,“长三角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当务之急,在于延链固链。”至今,徐甲甲仍坚持这一判断。

延链在于上下游拓展延伸,固链在于支持具有“链主”地位的企业串联巩固各个节点。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成员包括浙江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江苏省人工智能协会等行业协会,、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人工智能龙头企业。这样的豪华配置正契合人工智能产业延链、固链的发展需求。

如果长三角企业家联盟是“开路先锋”,那么产业链联盟就是“开路先锋”手中一把锋利的刀。加上微信的企业家们逐渐处成老朋友,朋友圈也在连年扩容,先后3批次组建了14个产业链联盟。

这两年,长三角产业链又多了一种找准朋友的方式。企业“出题”、政府“选题”、市场“答题”。“揭榜挂帅”让最前沿创新需求,直接对接实打实的解决方案。

长三角一体化科创云平台上,上海生物医药企业复宏汉霖曾发布一则技术需求,迫切希望通过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提高研发及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市场不等人,技改争分夺秒。华东理工大学和百林科制药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成功“揭榜”,三方联合攻关生物抗体药物的国产制造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自己找技术,如同大海捞针,借助平台力量,我们和长三角‘朋友圈’高效精准对接。”复宏汉霖全球创新中心总经理单永强说。

产业连接模式升级,朋友圈扩容方式创新,老朋友与新朋友携手,长三角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节节高。今年1月,相关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长三角产业“新成色”越来越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的产业规模已分别占全国的3/5、1/3和1/3,科创板上市企业超270家,占全国48%。

2023年12月1日,运营繁忙虹桥综合交通枢纽。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推行五年来,“轨道上的长三角”领跑全国:长三角高铁密度为全国4.2倍,营业里程超6600公里,比重占全国六分之一,在建高铁里程超3100公里。

前不久,记者专访南通市委书记吴新明,采访中,谈及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吴新明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

记者和吴新明见面时,他刚从南京赶回南通。当天上午,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第六次全体会议,会上吴新明作了交流发言。他透露,这次会议明确把研究制定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方案作为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项年度任务。

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在南通、苏州和上海的毗邻区,南通希望与邻居城市加强合作,互利共赢。而跨域共建的项目,意味着成果共享、风险共担,这必然涉及利益分配的问题。而相关解决方案,在全国也难寻先例。

吴新明想起了他在苏州的工作经历,尤其在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时间最长,前后八年半,那里就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先行启动区之一。示范区是改革试验田,他从示范区的做法中获得灵感,更确切地说,启示正是来自方厅水院、浦港路东延工程等一批跨省域共建项目。

浦港路东延工程不仅“身份证”特殊,项目投资方和建设主体也大有来头。2021年5月,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新发展建设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由两省一市按相同比例出资成立、同股同权,公司的董事长、监事长、财务总监采取“轮值”模式,经营管理团队市场化招聘组建,由江苏省、浙江省国资委委托上海市国资委监管。

通过这个天生自带一体化基因的主体参与,财税共享、资金共投、成本共摊的机制在示范区逐渐成型。比如,出台示范区跨域财税分享实施方案,按照“增量起步、资本纽带、要素分享、动态调整”原则,在水乡客厅开发建设、跨区域协同招商、跨区域企业迁移等方面明确了财税分享路径。

先行先试、改革创新,这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任务,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使命。示范区已推出136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42项面向全国复制推广,这些制度创新涵盖生态共保联治、要素畅通流动和公共服务共享等多方面。

在长三角,低垂的果实已所剩无几,在浅水区能走的路尽可能蹚过,重点领域改革仍有不少硬骨头要啃。

“刀刃向内”的改革方案已率先明确。2018年1月,长三角三省一市联合成立的跨行政区域的常设机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在上海的一幢小楼里开始运转。制定并实施两轮三年行动计划之后,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正在编制中,同时,调整合作组、合作办设置,保障人员配置,强化工作职能,规范办事流程等改革方向已基本明确。

改革能推进下去吗?长新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朱翊元讲了个故事——浦港路东延工程起步阶段,委托受理、联合审批的想法提出来,不少部门觉得很新鲜:还能这么干?耐心听完方案和流程后,相关部门的态度来了个大转变:那就这么干!

如今再问这个问题,肯定的回答已在长三角形成共识。从谋一域到谋全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先行者,谱写一体化新篇章,这是长三角的所担之责,也是更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4年4月30日,在上海轨道交通17号线西延伸线施工现场,随着拦路港大桥全线最后一节钢轨焊接完成,标志着上海市轨道交通17号线西延伸工程实现双向正线“长轨通”。

评论
润泽新疆,水美天山人与自然|利用|新疆
润泽新疆,水美天山人与自然|利用|新疆

新疆16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河湖美丽,生态向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今,对水资源的科学审视利用,正历史性拓宽新疆的发展空间。天山南北,碧水环绕,城市乡村鸟语花香;三山两盆,河湖安然,绿水青山容光焕发。新疆全面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推动水资源管理从粗放模式向精细化、科学化转变,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人水和谐的斑斓画卷徐徐展开。

免费给农户设计房子,打开盲盒村③|在上海工作过的设计师回乡创业村里|浙江|农户
免费给农户设计房子,打开盲盒村③|在上海工作过的设计师回乡创业村里|浙江|农户

【编者按】今年是浙江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20周年,“千万工程”已经造就了浙江许多美丽乡村,取得了显著成效,带动浙江乡村整体人居环境领先全国。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们在浙江各地采访的间隙,随机走进一些村庄,就像打开一个个盲盒,带着期待和问题,看乡村之变。此为第三篇。杭州余杭百丈镇仙岩村,前几年,村里一段5.7公里长的柏油马路被山洪冲毁,沿溪而居的许多农户家房屋浸水、地下室被淹,家电、汽车等财物被冲入河道,累计受灾56户。作为民生项目,区里投入资金综合整治小村庄,涉及18户村民异地搬迁。这两年,随着仙岩

【长三角日报】宁波拟进一步使用宁波|枢纽|长三角
【长三角日报】宁波拟进一步使用宁波|枢纽|长三角

1、宁波拟进一步使用安徽省委组织部7月27日发布一则干部考察公示称,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有关规定,对拟进一步使用人选宁波同志进行公示。目前,宁波担任芜湖市委副书记、市长。公开资料显示,宁波,男,汉族,1970年8月生,大学学历,工学学士,中共党员。他曾任合肥市副市长,芜湖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等职,于2021年任芜湖市委副书记、市长。2、江苏三市组成一个国家枢纽日前,交通运输部、财政部组织开展了2023年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竞争性评审工作,连云港-徐州-淮安组合枢纽通过竞争性

浙江仅安吉一县就有大小三百多家咖啡馆?,现在流行去农村开咖啡馆社交|乡村|咖啡馆
浙江仅安吉一县就有大小三百多家咖啡馆?,现在流行去农村开咖啡馆社交|乡村|咖啡馆

眼前是一片令人惊叹的碧蓝。曾经采矿留下的巨大矿坑里盛满水,像是一块明亮的宝石。岸边是绿色的草坪,摆上几十张白色躺椅,撑着遮阳伞。不断有年轻男女端着咖啡,正拗着不同的造型拍照、打卡。在浙江省安吉县红庙村这个几乎没有任何旅游资源的小村庄。一家叫“深蓝计划X”的矿坑咖啡馆在社交媒体上很火,不仅吸引来很多游客去排队拍照打卡,还来了很多想要学习经验的乡村带头人和政府部门负责人。村里这家咖啡馆门票含一杯咖啡68元,不便宜,但也有近50万人先后造访。咖啡售卖量工作日是500—800杯,周末是1000—2000杯,最旺一次

老人年轻人游客都有去处,打开盲盒村②|浙江农村藏着神秘纳凉点浙江|鄣吴村|老人
老人年轻人游客都有去处,打开盲盒村②|浙江农村藏着神秘纳凉点浙江|鄣吴村|老人

【编者按】今年是浙江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20周年,“千万工程”已经造就了浙江许多美丽乡村,取得了显著成效,带动浙江乡村整体人居环境领先全国。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们在浙江各地采访的间隙,随机走进一些村庄,就像打开一个个盲盒,带着期待和问题,看乡村之变。此为第二篇。记者探访鄣吴村的那天,安吉38℃,火辣的阳光直射在石板街上,平时有两千多村民常住的村子,看起来空落落的。除了待在家里,村民避暑,一般选几个地方。鄣吴的“大会堂”是其中之一,已经修缮的格外干净、亮堂,墙上贴着鄣吴村的宣传介绍,空调也开得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