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当代水墨语言,刘一原:根植传统文化土壤

发布时间:Jun 13, 2024 16:32 PM

6月12日,“释怀观象”刘一原艺术展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展览由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主办,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协办,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馆承办,将持续展至9月。

刘一原,1942年7月生于武汉市,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1959年即以绘制中国古代绘画为职业,1979年考取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他留校执教山水画和花鸟画,并致力于现当代水墨的创作与研究。

作为现代水墨探索运动的实践者,自上世纪80年代初,刘一原对中国传统水墨艺术自觉进行现代转换,迄今已经坚持了四十年。刘一原说:“当代水墨不能离开自己的文化土壤,要有理论支撑,要重视理论建构。”

此次,刘一原将作品带到上海展出,不仅是与海派绘画的一次对话,也与一众学者、画家就如何构建当代水墨主体性话语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

“楚文化不但浪漫,还有蛮性与韧性。”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时安评价,“刘一原的画运用了楚文化基本词汇,红、黑为主色调,在抒情性、观念性、视觉性基础上还多了一层隐喻性。”

新时代,刘一原的绘画在荆楚文化土壤氛围中融汇古今,贯通中西。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皮道坚说,“心象、点线、感时,构成了刘一原的当代水墨叙事。艺术家亟须在中国当代水墨艺术话语立场上寻找文化更新的支点。”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丁设认为,刘一原对当代水墨持续的实践是源于中国文化的基因和自信。

“在刘一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和荆楚大地的血脉相连,看到中国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上海海派美术馆馆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李磊说。

评论
多巴胺能成文学?周杰伦歌词高情商骂人?互联网玩梗竟能通向高大上多巴胺|网络|周杰伦
多巴胺能成文学?周杰伦歌词高情商骂人?互联网玩梗竟能通向高大上多巴胺|网络|周杰伦

最近,市民胡瑜被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多巴胺”包围了。短视频平台上,有各类“多巴胺穿搭”教学,咖啡店推出了“多巴胺冰咖”,就连阅读推荐也出现了“多巴胺文学”——但她对互联网上的多巴胺仍旧感到不明就里。还在对网上忽然出现的yyds、nbcs耿耿于怀吗?诸如“多巴胺”这样的新一批网络“黑话”已经铺天盖地袭来,“网上很火但是你不懂的梗”一度登上热搜,有人吐槽“已经看不懂中文了”。但在另一些市民和网友看来,如今互联网造梗正从原先的“谐音梗”“缩写梗”扩展到更深层的文化联系和对社会话题的关注,“语言本身也在记录时代。

国家广电总局为中国(上海)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授牌上海广播电视台|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
国家广电总局为中国(上海)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授牌上海广播电视台|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

6月23日,中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授牌仪式在上海广播电视台举行。仪式上,宣读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同意创建中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的批复》。近年来,上海广播电视台在国家广电总局的指导下,在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市广播电视局的关心支持下,不断深化改革,大力推动创新,积极探索省级主流媒体融合转型发展的新路,在体制机制改革、内容生产传播、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区域协同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拥有了进一步推动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活动现场图2023年4月,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批复同意创建中

思南夜派对开启文艺范儿假期,夏至日,时尚碰撞传统思南Y|音乐|思南
思南夜派对开启文艺范儿假期,夏至日,时尚碰撞传统思南Y|音乐|思南

6月21日下午,来自法国的CharlieMotto乐队将“思南文学之家”走廊变成了一方小舞台,女主唱轻快的歌手很快聚拢起观众。作为2023上海“五五购物节”“六六夜生活节”系列活动之一,“思南Yé派对·夏至音乐日”6月21日至23日在思南公馆举办。端午小长假,作为上海文化地标之一的思南公馆将用音乐呈现年轻力与烟火气,用音乐带领市民感受东情西韵的文化魅力,用音乐点亮申城夜生活。2020年,首届上海夜生活节在思南公馆启动,“思南Yé派对”渐成品牌,陆续举办了“思南Yé派对·发现博物馆”“思南Yé派对·纳凉夜

大型纪录片《大江南》启动制作,追寻“上下五千年”的江南文化集体|江南|大江南
大型纪录片《大江南》启动制作,追寻“上下五千年”的江南文化集体|江南|大江南

在中国文化中,“江南”是一个专有名词,它营造了长江下游地区人们的集体乡愁。这里自然风貌多样,人文底色厚重,大气、包容、开放、务实是它的底色。今天,该如何认识江南、叙述江南?6月20日下午,大型纪录片《大江南》暨江南影像全球征集启动仪式在上海苏河湾天后宫广场举行。近在咫尺的天后宫古戏台与蜿蜒流淌的苏州河,某种程度上亦是江南文化的见证者。为什么是“大江南”?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大江南》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出品、市委外宣办支持、上海广播电视台负责制作。纪录片共9集,每集50分钟,将聚焦江南这片土地和热土

是属于我们的仪式,每年在上影节合影光明|电影院|仪式
是属于我们的仪式,每年在上影节合影光明|电影院|仪式

2014年,几个从南京赶来的年轻人在大光明电影院开启上海国际电影节之旅。带着新鲜和兴奋,陶旻翰和好友李浩然在大光明电影院的海报前拍了一张合影。之后的每一年电影节,他们都会用相同的姿势,站在大光明电影院相同的位置合影,甚至某两年有一人缺席,也会P出一个人形轮廓出来。这是属于他们的特殊仪式,也是属于上影节的特别回忆。6月6日,他们相约来到大光明电影院观看《三十“光”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三十年展》。如今,陶旻翰在上海戏剧学院即将博士毕业,李浩然也在上海的影视公司工作多年。和很多影迷一样,上海国际电影节见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