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高中语文老师们的“答卷”,看过来!2024上海高考作文题发布了

作者:解勇军
发布时间:Jun 07, 2024 11:43 AM

2024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统一文化考试于6月7日至9日举行。2024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如下:

作文难不难写?可以怎么写?我们请来五位高中老师写了五篇“下水文”,供读者一读。

华东师范大学张江实验中学黄沁怡

我们常会滑入这样一种思维定式中——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在这样的惯性中,认可度似乎成为了一种力量、权威的象征。事实上,这是我们自欺欺人地认为,认可度可以替代判别标准,这种错觉反而会让我们失去判断力。

无可厚非的是,认可度的确在大部分情况下可以成为辅助我们判别的准绳。事物的认可度高代表着事物经受住了大众的检阅,可以说事物是满足需求、符合预期的。当今时代,资源与人口的矛盾使得各行业处于竞速“内卷”的高压之下,泰勒主义、达尔文主义层出不穷地细化着人们的各类空间。而大众也顺理成章地将这套细则放进了生活之中——饮料精确到几分糖,评分精确到小数点。在近乎刁钻的要求下,获得高认可度的事物本就经过了许多重标准的考验,可以帮助我们筛选过滤许多低质量的东西。因此人们常用认可度去判别事物,区分高下是有一定依据的。

但在“事物高下判定”的问题上,我们显然不能用认可度去替代具体的判别标准,这样只会陷入“群体即正义”的错觉。认可度固然有初步的筛选能力,然而这种筛选一定是真实的吗?如今不乏有商家通过大量刷好评的方式营造商品认可度高的假象,更有甚者通过操控平台的点赞评论,将人们的认可度变成了用来盈利的一串数据。不仅是商品,这种虚假评价更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此时认可度反而成为了一种误导,不能起到筛选作用。

即便大众的筛选结果是真实的,我们是否就可以简单相信群体的筛选呢?提出“平庸之恶”的犹太哲学家阿伦特提出,“正是群体造成了人们不假思索和判断的恶行。”有时群体并未刻意给出虚假的评价,但却可能因为时代和认知的局限而被动地产生错误的判断。例如王安石在北宋积贫积弱的背景下提出了一系列主张,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但当时的百姓甚至于士大夫都不能认可他的变法措施,只因其时代思想的禁锢。

由此,我们应当将认可度作为一种辅助我们判断的工具,而非全然依赖它。真正区分事物高下的标准应当在我们心中,它不仅是经过观点筛选的,也是经过理性思辨的、不断发展的。在徜徉书海时,我们可以参考书中的观点形成反思和启发,但“尽信书不如无书”;在剖析自我时,我们可以参考他人的评价,但真正的自我价值标准只在我们自己内心;在认识世界时,我们可以倾听各种声音,但最终我们还要自己形成理性的世界观。

对于判别力的启蒙绝非一朝一夕,当众人陷入认可度的陷阱中时,我们更应身体力行,时刻警惕自己陷入惯性的误区,培养理性的判别能力。

上海海洋大学附属大团高级中学邵梦婷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中,人们被纷扰的信息裹挟而难以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作出自己的判断,于是在人们的共同契约与经验指导下明确了“认可度”,即群体对于事物的共同接受程度,作为公认的判别标准以区分高下。

诚然,“认可度”因其本身所带有的公认性、群体性、影响性等特质,作为人们常用的事物判别标准在人们作出决定的过程中起到了促进判别客观的作用。诚如,“中华老字号”在时代的浪潮中被更为丰富多样、快捷便利的网购商品冲击后,老字号更加难以跟上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但我们细究“中华老字号”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老字号是那些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烙印,取得社会共同认可并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故当老字号愿意在泥泞时代走出固步自封的境地,采用创新方法改良产品之后,相比在当下“快餐式文化”中滋生出产品,“中华老字号”因其长久的认可度延续了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然而,作为公共判别标准的“认可度”不仅需要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人们也仍需要保持自我的判断与思考。正如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所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社会群体公认的判别标准可以作为自身判断的基础,但任何没有经过自己深入实际,仔细推究调查的事物仍需要保有自己独立的判断。

但一味地追求“认可度”作为判别事物,区分高下的标准便也会陷入被认可度所奴役的境地,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慎思明辨将不再存在,认可度就逐渐演变成为群体意志的附庸,人们不会因为自己与群体中的其他人存在不用意见而用于表露,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自身异化感,久而久之便成为了没有独立思考力的“乌合之众”。如果沉沦于群体的“认可度”,那么梵高就会以人们对于固有绘画风格的认可度为标准而无法展现他笔触下的云卷云舒和浪漫星空,也就无法唤起彷徨者对生活与自然的热爱;倘若海明威以那个醉生梦死、放浪形骸、太阳照常升起的迷惘时代的认可度为标准,那么他笔下的硬汉圣地亚哥将会不复存在。

在为流量所导向的社会舆论中,形形色色的“认可度”层出不穷,有些“认可度”确实帮助人们逃离生活的桎梏与困境,但有些“认可度”却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镣铐,让人们陷于密织的“茧房”中。所以,我们需要的已经不再是“认可度”本身,而是带有自身理性思考的判别标准。

街头巷尾各路明星以最耀眼的姿态摆弄着众人争相抢夺的华丽商品;屏幕报纸上各个大学被赋予冰冷而僵化的数字排名,引得莘莘学子向其努力靠近。认可度,正以这样一种势不可挡之态出现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

认可度代表了社会中的大多数对于某个事物的看法,而这种大范围基础上的评价的确能为个体的判断提供一些参考。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让渡自身部分的判断权利,允许群体在一定程度上预先筛选,以确保个体选择的质量,节约选择的成本。在当下社会,我们在进行任何消费行为之前,都习惯打开各种评价软件进行排序筛选,而这些软件中的星级以及赞踩,似乎也已经成为了审判的十字架。

然而,就在认可度以一种无孔不入的姿态渗透于大众认知的方方面面时,群体的思考也在逐渐取代个体真正的思考。当认可度,这一基于群体的价值判断产生的准绳,成为人人不假思索就认可的唯一标准,一场新世纪的“猎巫行动”拉开了帷幕。

在群体的评价之中,个人的观点被淹没。多数人以强大的音量不断压制和同化着意见相左者,而那些少数人的看法则被抹杀,如弃敝屣。提出“日心说”时被架起的火堆尚且温热,《宽容》序言中的漫游者也仍在村民的咒骂声中坚定爬行着。历史与经验从未告诉我们,真理可能掌握在多数人的手中。但在此种隐形的群体暴政之下,观点本身的正确性似乎已经成为了人们最后考虑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表达对他物价值的认可已不再是目的,而成为了手段本身。当群体从某种维度以某种标准推出某些排名,这之中标榜的并非该事物本身的价值,而是其能完成的某种工具性目的。在一阵阵吆喝声中,更高的品牌认可度带来更多的利润,填充进资本的钱袋;学子们红着眼凝视着排行更高的大学,而忘记了当时星空下自己的理想与志愿。在这些令人窒息的序列中,认可度背离了它应当认可的价值本身。

因而我认为,个体的判断可以基于认可度,但同时应当超越认可度。

人的立足离不开社会,我们的一切活动也都在社会的框架之中进行。因而认可度不仅是我们判断的基准线,同时也是我们坚持的方向。质疑并不会令价值蒙尘,反而会为其抛光,时间会使真正的价值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同时,我们要超越社会的认可度,建立个人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对抗工具理性对个人思维的钳制,回归事物本真的价值。

在这认可度的滔天巨浪中,只有坚持自己的判断标准,才能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驶向真正有价值的彼岸。

现如今,认可度成为多数人判断人、事、物价值的标准,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私以为,人应于沧桑世事之中,深究认可度的本质,定身以行事。

认可度,可以是个体做出的价值判断,也可以是一定群体范围内的人对于某一事物的具有普遍性的一种社会共识。生活中,我们常常以所处群体对于某人某事的认可度作为自己辨识、甄别、筛选、判断、行动的标尺。

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主要在于人作为社会性动物的属性。人总是在和所处环境及环境中的他者的对话中认识世界,进而认识自己,有意或无意接收着社会传染的个体往往自然而然地将社群的共识纳入自己判别事物的考量。人若采用认可度这一指标,便能以一种更具安全感的方式做出自己的决策,也通过对于社会共识的运用确定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认可度评断的对象不仅是他者,也可能是自我,如此一来,人不仅是对他物认可度的接受者,还可能成为对自己认可度的追寻者。

然而,群体对事物的认可度或许会对个体认识事物的过程造成负面的影响。譬如近日QS世界大学排名更新,人们普遍视之为认识大学层次高下的明确标尺,但这种认可度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无数大学及各个专业个体的独特性,甚至,由个体构成的群体的丰富性也由此受损。世事沧桑,认可度也并非一成不变,常常一日一新,当人们用昨日对某事的认可度衡量今日的它,难免出现谬误。认可度高的事物,其价值也未必为实有,“名”与“实”的分离在现代社会娱乐化的舆论导向中屡见不鲜。追寻认可度的人,也可能忽略“实”的提升,而汲汲营营,聚焦于“名”,可谓陷入了梁漱溟先生所说的“逐求”的圈套之中,颠倒迷离。

面对这种现象,或许有人会对“认可度”摇头叹息。实际上,“认可度”本身并不是问题所在。用认可度判别事物的这一态度,以及随之而来的行为,也不是问题所在。认可度的赋予与获得,均不是人生于世的目的,而只是作为个体的人主动与群体、社会中的他者建立关系的手段。更进一步,与他者和世界建立关系的目的,在于向内用力,反求诸己,从自己对他者的认可度和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度中,以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郑重地认识自己。如我们是认可度的运用者,则须兼顾事实真相和价值理性;如我们是认可度的追寻者,则应化外在限定为内在追求。

当今之世,许多人在对“认可度”的盲目运用与追寻中失去了“群居不倚,独立不惧”的本心,失去了“轻重之衡,常在于我”的定力,此则不可取。人只有看清认可度的本质,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之中不断确定自我存在于天地之间的意义。

在对认可度的运用与追寻中,愿我们都能“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

“认可度”一词指的是受众认可的程度。生活中,我们常用认可度来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认可度也因此变成了一种常用的评价体系,既可以对物,也可以待人。认可度往往是对人或物的价值的评价与定位,对于物品而言,认可度的高低决定着其在市场上流通与接受,而对于人而言,便是一种身份认同的体现。

不可否认,认可度是评判事物的重要标准,被广大受众普遍认同与接受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优胜劣汰、物竞天择,具有良好品质和质量的物品进入大众视野、被大众选择乃至推崇,都离不开其高度的认可度。认可度不仅体现了物品的价值,更是市场对其品质的认可与肯定。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一个产品要想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除了具备优质的产品质量外,还需要赢得消费者的广泛认可、符合人们的审美期待。

此外,认可度在人际交往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一个人的认可度,往往代表着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具有高认可度的人,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然而,认可度真的可以用来区分高下吗?存在本身就有它独特的价值所在,“高下”的评判或许更多的是个体的主观判断,甚至人云亦云。认可度在生活中具有双重性,它既是我们与他人建立联系、获得归属感的桥梁,也可能成为束缚我们自由、压抑我们个性的枷锁。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尔努力付出、辛勤劳动,获得家人的认可与尊重,这是认可度带来的正反馈。然而,当他受到过多来自外界的规训而异化变成甲虫时,这些认可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恐惧、厌恶和排斥,他的这种被边缘化、被孤立正是认可度缺失的体现,使他彻底成了“非人”。两次世界大战以后面临信仰危机的西方知识分子试图通过文学作品引发大众的思考,他最终没能摆脱甲虫的身份,那么如何在不被认可的情况下保持尊严和价值?

由此,我们看到了认可度内在包含的问题实际是主体评价观的模糊。认可度究竟是如何构建我们的身份认同,又是如何影响我们与他人的关系,这一现状是否有改变的可能性呢?在《我的阿勒泰》中,女主人公工作受挫回到北疆,回到母亲身边,她的低价值感让她对自己产生怀疑,然而就是母亲的一番话触动了她:“啥叫有用?你看看这个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没有人用,它就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这一番话之所以如此触动读者与观众,并不在于当下时髦的“躺平”思想,而在于认识到在广袤的天地中,人是如此微小,如草芥一般,最该在乎自己的,恰恰是我们本人。外界的认可度固然会给我们诸多前进的动力,但当它成为我们的负担时,我们要重新思考,要明白自我价值并非完全取决于外界的评判,而是源自内心的坚守与对生活的热爱。当不再过分依赖外界的认可时,内心反而变得更加充实和强大。

生活在这样一种价值体系中,做到正确看待外界对自身、对事物的认可,即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认知世界的方式。想要提升物的认可度,要从内到外精细打磨,提升它在市场上流通的接受度,同理,对于人而言,我们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自身的硬实力,成为更完善的人。但如果,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地鸡毛,如果一年到头一无所获、一辈子一无所有,我们也该知道太阳的背后有月亮,人生并非总是充满鲜花和掌声,更多时候需要面对挑战和困境。与自我对话,倾听内心的声音,从而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存在方式。

评论
哪六大区别,线上访问量50万次:文化遗产保护和文物保护,单霁翔在上海发声历史|保护|文化遗产
哪六大区别,线上访问量50万次:文化遗产保护和文物保护,单霁翔在上海发声历史|保护|文化遗产

如今,每天数以万计的中外观众来到故宫博物院,感受世界最大规模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通过这些年的不断努力,整治环境、修缮文物古迹、保护文物藏品,开放更多的区域,从过去不到50%开放到80%开放,让更多的古建筑作为展厅、作为新的文化内容对公众开放。”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文物局原局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在沪表示。日前,他作为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受邀上大大师讲坛,主讲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期全网直播,线上总访问量近50万次。从良渚遗址、

集电生药AI三大产教融合共同体有望于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揭牌,上海国创院来了创新|国家|共同体
集电生药AI三大产教融合共同体有望于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揭牌,上海国创院来了创新|国家|共同体

如何培养作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之一的卓越工程师?“国字号”的上海国创院来了!它的全称是: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29日,学科交叉视域下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高峰论坛透露: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的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计划在下周四起举行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正式揭牌。上海国创院在建设中联合各大高水平大学、领军企业等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先期重点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由此组建的集电、生药、AI领域三大产教融合共同体,也同期揭牌。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从世界工程教育第一大国到

中法合办学院毕业秀受邀再登上海中心,黄山脚下五百年古宅一夜变国际时装秀场花朵|图案|秀场
中法合办学院毕业秀受邀再登上海中心,黄山脚下五百年古宅一夜变国际时装秀场花朵|图案|秀场

当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亭、古桥等,成为中法时装设计师联袂演绎的秀场背景,这是一种怎样的自然加都市、古典又时尚体验?粉墙黛瓦,马头墙前。25日晚,“时尚弄潮、夏约黄山”暨2024春夏流行趋势发布会在安徽省黄山市潜口民宅上演。这次时尚发布穿越古今,也跨越沪皖,数十位国际模特穿戴16个系列百余套服装服饰轮番走秀。从老戏台到新T台,从法国外交部唯一指定的中法文化交流时尚学院——上海大学巴黎国际时装艺术学院的毕业设计,到法国设计名家为徽派古建文化进行的创意设计,满场都是他们亲手制作的作品。【国际风范与国潮古

融入平时的课业所学,上海高考作文评点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杨俊蕾:打开思考能力|探索|中文系
融入平时的课业所学,上海高考作文评点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杨俊蕾:打开思考能力|探索|中文系

6月7日上午,2023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文化考试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后,市教育考试院第一时间公布了2023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如下:市教育考试院邀请相关专家对作文题目进行了评析。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杨俊蕾认为,今年的题面温润、简洁,是“考生友好型”题目。生动的题目呼应了我们中国在新时代“教育强国”的任务,因为在“教育强国”发展过程中,需要培养乐观、积极、探索、向上的青年人才。因此,在题面中,大家会读到“对于客观世界”、“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以及“主体能力”和“保持好奇”,是一个对于考生比较友好命题

不得为学生征订教师教学用书,上海市教委发布2023秋季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教学|教材|用书
不得为学生征订教师教学用书,上海市教委发布2023秋季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教学|教材|用书

近日,上海市教委发布2023年秋季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根据中小学课程实施方案及课程计划、本地区教学实际选用。2023年秋季上海市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包括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和2023年秋季上海市编写教学用书目录两个部分,作为本市中小学教学用书选用的依据,选用时不得为学生征订教师教学用书。凡经上海市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获准在中小学使用的教材,均在封底刊印“经上海市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准予试用,准用号……”字样,国家审核通过的教材均刊印教育部统一设计的审定通过标志,并列入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