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处文化地标雨中重启:排队久吗?人挤人吗?服务如何?记者实地体验

作者:达特林
发布时间:Jun 26, 2024 15:44 PM

今天上午,上海博物馆东馆经过一个多月紧锣密鼓的施工布展后重新向公众开放,新增10个展厅及互动体验空间,开放面积达展陈空间的80%左右,日接待额提升至每天2万人次。

重启首日恰逢梅雨来袭,首批尝鲜的观众体验如何?新增展厅中有不少创新展项,观众感受如何?

上午10时许,阴雨未歇。预约到上午首批入场的市民彭先生因天气耽误行程,上午10时整正好匆匆赶到上博东馆地下一层东面的散客入口处。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时排队等候入场的观众已站满四条排队通道,陆续还有不少观众从四面八方赶来。入口区域位于半开放空间,排队观众免受阴雨侵扰。

“今天是重新开放首日,又遇到下雨天,我估计排队时间会比较久。”站在队伍尾端的彭先生看到,不少观众扶老携幼而来,手上还拎着雨伞。不过随着上午10时开馆,队伍很快动起来,彭先生在入口处套好雨伞,再过安检、刷身份证,进入东馆时还不到10时30分,“比想象中顺利。”

记者在现场也看到,验证闸机通道较年初开放时多了不少,每个闸机口都有工作人员在旁协助,提升了通过效率。中午13时许记者再次来到上博东馆,虽仍有预约后续时段的观众赶来,但入口处已几乎不用排队。

尽管散客换了入口,但在详尽的指示标志和工作人员主动服务下,多数观众“丝滑”入场。

重新开放的上博东馆入口处进行了调整:年初时入口从北侧大门两端进入,重启之后散客由地下一层东门进入,北侧大门入口则成为团队游客绿色通道。此前已来过两次的市民林先生原本没注意到预约小程序上入口变化的提醒,但下地铁后他刚走到东馆,就看到醒目的“参观入口”引导牌,指引散客和团队游客前往不同方向。“我正在看引导牌,就听到有人叫我‘散客请往这边走’。”林先生抬头发现,沿引导牌朝内的矮墙上,再次出现引导标志,还有身着制服的工作人员撑伞主动叫他。顺着工作人员指引绕到一侧,他看见朝向地下一层的电梯,旁边的保安也向他示意,“入口请乘电梯往下。”记者在上博东馆内也看到,每台自助导览器旁都配备了工作人员,向有需求的观众介绍信息、提供帮助。

青铜馆人气很旺,但观众仍可靠近欣赏文物细节。

中午13时许,记者在上博东馆多个展厅走访发现,尽管客流量不小,但不少观众的观展体验尚可。位于一楼的中国古代青铜器馆客流量较大,但观众仍然能贴近展柜细心观察文物。不少孩子戴着AR眼镜或语音导览设备,在文物前驻足欣赏。带着孩子前来的市民陈女士此前曾在上博东馆参观“星耀中国”特展,“人多到挤在文物前时间久了都不好意思”。此次上博东馆重启,“人气也很旺,但观展体验不错。”

文博爱好者胡先生进馆便直冲4楼考古馆,他喜欢“倒过来”逛展:“一般来说楼层较高的展厅一开始观众会少一些。”他发现,各展厅客流量分布相对均匀,体验感提升不少:“现在新增了10个展厅,观众的选择更丰富,即使比之前的客流量更大,但观众能分散开参观。”

“这个白瓷枕头下面做了个人开门的造型,原来不光是炫技,也是为了烧造时底部空气流通,防止炸裂。”在陶瓷馆里,记者看到一名观众将手机贴在耳边,向朋友介绍这件白釉镂雕殿宇人物枕的“门道”。这位观众正在使用“上博导览”小程序听免费讲解,“开馆前两天我还没找到这个小程序,今天用上了还挺方便。”

在各展厅里,不少创新细节让观众感到满意。在陶瓷馆记者发现,许多展台在展柜下方延伸出一段,观众可以双手靠在上面更近距离欣赏文物,在钱币馆、玉器馆等展厅均有同样的设计。

在一件元代卵白釉印花云龙纹高足杯前,一名观众趴在延伸出的平台上,举着手机拍摄文物正面,随后又双手举高,试图拍下文物内部的花纹,但抬头却发现花纹已被拓印出来,就在这件文物的背景里。这名观众告诉展台延伸、文物花纹拓印上墙,这些细节让观众体验感上升。

陶瓷馆出口处一件康熙时期釉下彩青花瓷瓶前观众排起了队:国内外博物馆让观众触摸瓷片标本、文物原材料等互动项目不少,但直接触摸文物可谓开创国内同类展览先河。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里不仅用隔离栏杆划出排队区,还设有提示牌,提醒观众抚摸文物时避免拥挤、摘下手上饰品、保管好手机等易晃动随身物品。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件瓷瓶的底部向外微张,被固定在透明材料之中,轻轻抚摸并不会导致文物移位。尽管如此,站在这件瓷瓶边的女性安保人员时刻关注文物,提醒观众“不要晃动”“放好手机”。她告诉记者,观众参观期间这件文物全程有安保人员“陪同”,当排队观众越来越多时,立即有工作人员前来“增援”。

“竟然能直接触摸文物!”带着孩子前来参观的市民许先生鼓励孩子触摸文物,自己在旁边拍下这一刻。不少观众先俯身观察这件文物,然后才缓缓出手抚摸。而玉器馆入口处裸展的和田玉原石同样吸引了不少观众“上手”。记者看到三名观众上手触摸之后,对这块原石的材料起了争议,随后发现旁边的说明牌上已对材料等各项信息有了说明。“这样的感觉蛮好,不光能看,还能触碰,还详细说明我们触碰的是什么。”

“我都没想到能预约上。”彭先生向记者展示了手机截屏,他是昨天中午12时50分预约成功的。“之前看到消息中午12点预约程序上线,可一直显示‘当前访问人数较多,请稍后再试’。”直到中午12时20分许,他才刷出预约页面,却无法显示今天预约时段。“后来又刷了好几次,点了七八遍验证码,终于成功了。”可随后小程序又显示无法访问,直到下午他才再次进入小程序,立即将个人预约成功的页面截屏保存,“万一程序问题导致前面预约取消,至少截屏是证明。”

昨天傍晚时分,上博发布“致歉公告”,表示预约小程序因瞬时超大流量导致参观预约与购票程序出现故障。经紧急处理,东馆与人民广场馆常设展预约已恢复正常。

“近几年博物馆太热门了!”尽管对重新开放首日排队、观展感受都不错,但彭先生也表示,“今天是工作日且开放的都是常设展厅,随着暑假高峰期到来、特展陆续开幕,博物馆还是需要对大客流有充分准备。”

中午13时30分许,陶瓷馆元明清部分忽然传来响声,让不少观众和工作人员吓了一跳。原来,这一展区设计了一座高出地面的屏风式展柜,中间是文字说明,文物陈列于两侧,空隙部分足够一名成年观众穿过,声音正是一名观众踏空台阶发出的。记者在现场看到,不时有人站在此处观察文物侧面,或是直接穿越。有观众表示,这样的创新陈列从视觉上看很美,“但安全问题仍需要关注。”

大型展台高出地面一级台阶,通行需注意安全。

而人气旺盛的古代文明探索宫前,一些观众欲进之时才发现这一展厅需要单独预约。一名观众扫了门口的二维码,发现还得填写个人信息注册,“入馆参观不是已经注册过了吗?”等她注册完成才发现当天的预约名额已全满,周末两天的预约也已全满。除了该展厅需要单独预约,其中一些活动还需再次预约,“预约像套娃一样。”这位观众拍下门口的二维码“有机会再试试”,“理解互动类展厅和活动名额有限,但能不能便利一点?”

“新场馆和观众是需要磨合的。”完全没做准备却被工作人员一路指引“丝滑”进馆的林先生表示,作为观众应该对自己出行参观提前做好功课,场馆也要花一定时间教观众如何“使用”好场馆,“观众与文博场馆是共同进步、互相成就的。”

评论
上海期刊向“高原万里”挺进,细分领域全球夺冠,影响因子四度蝉联国内榜首一年一度|期刊|全球
上海期刊向“高原万里”挺进,细分领域全球夺冠,影响因子四度蝉联国内榜首一年一度|期刊|全球

6月28日,国际权威机构科睿唯安发布一年一度的最新《期刊引证报告》。由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主办的《细胞研究》以44.1的影响因子再度领跑全国,这是上海科技期刊影响因子连续第四年登上国内榜首,《细胞研究》的姊妹刊《细胞发现》也取得33.5的高影响因子。还有多本上海原创科技期刊在各自领域拔得头筹,在学科细分领域坐上全球“头把交椅”。由科睿唯安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今年评估了250多个学科的逾21500种高质量学术期刊,本年度期刊影响因子数值调整为只保留至小数点后一位,而不是之

他们带着新创意在上影节“拔节”长高,同行即观众导演|项目|观众
他们带着新创意在上影节“拔节”长高,同行即观众导演|项目|观众

每一届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总有一盏聚光灯打在新导演身上。参加创投,在投资方、专业观众与影视业同行面前,经受第一轮货真价实的考验,是不少青年影人迈向成熟的第一步。“创投—训练营”的培养与成长体系,切实有效地为青年影人的创作提供帮助,形成了良性循环,也给了他们真正了解这个行业的途径。正如年度推荐人、导演忻钰坤所说,“创投平台能够带来公开、公平的机会,只要拿到一个好的故事,你就可以进来。你可能认识到更多朋友,能重新梳理或是修正自己的创作观,即便最终进入创投的项目没有实现,但你可能会以不同的角色留在这个行业里。”

中国科幻电影人第一次“华山论剑”,上影节上电影|郭帆|华山论剑
中国科幻电影人第一次“华山论剑”,上影节上电影|郭帆|华山论剑

也许若干年前,中国科幻影人对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盗梦空间》《星际穿越》等大片还只能仰望,但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中国科幻影人郭帆、王红卫、董润年、陆川、张吃鱼与长期和诺兰合作的视效总监彼特·贝布坐在同样的白色沙发上,共同参加6月11日在上海松江举行的金爵电影论坛科幻电影周主旨论坛。聊起科幻电影的国际视野与时代语境,他们充满自信。“今天我们第一次坐下来聊行业”,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蓝星球科幻电影周主席王红卫觉得,这场高规格的论坛证明了大家对科幻电影越发重视,也给行业昭示信心。5位中国科幻影人在现场交

如何在沉默中创造伟大的作品?,钢琴家张昊辰“对话”贝多芬:失聪后奏鸣曲|音乐|贝多芬
如何在沉默中创造伟大的作品?,钢琴家张昊辰“对话”贝多芬:失聪后奏鸣曲|音乐|贝多芬

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90后”钢琴家张昊辰写作《演奏之外》这本书时,这个问题自始至终困扰着他。作为一个钢琴家,他总是在创造声音,而文字,却是一种沉默的媒介。这种困境,让他想起贝多芬。贝多芬晚年完全丧失了听力,那些伟大的作品是如何写就的?“你很难想象,一个画家如果失明,还能创造出伟大的作品。失聪后的贝多芬是在沉默中创造音乐的,这些音符是未经听觉验证与核实的,完完全全依赖他的想象。所以,与晚期贝多芬对话,是在与他脑海中的符号和意图对话。”在《演奏之外》中,贝多芬在诸多章节反复出现,成为许多作曲家的“镜子”

“你好!艺术女神”开启惊喜,上海大剧院开业25周年院庆|上海大剧院|女神
“你好!艺术女神”开启惊喜,上海大剧院开业25周年院庆|上海大剧院|女神

今年8月27日,上海大剧院将迎来建院开幕25周年。6月6日,院庆主题“你好!艺术女神”公布,围绕大剧院首个院藏巨幅壁画《艺术女神》“重现”而推出的系列活动将成为25周年院庆重头戏。2023“夏之季”演出菜单率先出炉,奏响25周年院庆的序曲。1998年,著名旅美画家丁绍光应邀为当时新建成的上海大剧院无偿创作巨幅壁画《艺术女神》。2002年,由丁绍光亲手修复的壁画《艺术女神》永久入驻大剧院艺术藏品馆。丁绍光《艺术女神》为了更好地保护原作,壁画《艺术女神》原作留在具有恒温恒湿条件的艺术藏品馆,在剧院开放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