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生为什么不能到基层?,尊重个人选择

作者:达特林
发布时间:Jun 20, 2024 16:04 PM

近日,安徽省宿州市公务员局发布了今年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名单公示。其中,一名来自世界顶尖学府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生苏朕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据媒体报道,苏朕拟被宿州市下辖的灵璧县乡镇机关录用,担任基层事务管理职务。按照报考要求,人员录用后需要签订5年不得流出本乡镇的协议。

这两年,每有名校生到基层的新闻,总会引发关注。此前,北大、清华博士生考取街道公务员编制,名校毕业生去当中小学老师,都曾引发“是不是浪费”“有没有必要”的讨论。在很多人看来,名校毕业生是“天之骄子”,多年寒窗苦读后舍弃专业投身基层,这样的“高开低走”和曾经的名校光环和公众期待产生“落差”。但究竟是否浪费,由旁观者下定论并不合适。

从目前的新闻报道中,暂无从得知苏朕选择到基层当公务的真实原因,但这样的选择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出于内心的选择。笔者多年前曾采访过一位从耶鲁大学毕业后选择到湖南乡村当大学生村官的年轻人,作为“首位世界名校毕业后回国当村官的大学生”,他毕业时有很多工作选择,还拒绝了年薪百万的投行工作机会,扎根农村数年,这一度让他的家人感到无法接受,但他在采访中坦言,在基层工作让他觉得可以通过努力让父母那样的普通人过上美好生活,很有满足感和成就感。

另一种是基于现实的考量。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如今名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也十分激烈,在这样的就业大背景下,从平凡基础的岗位做起,即便其中包含着“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也是务实的起步,我们应该尊重这样的选择。早年北大毕业生陆步轩卖猪肉,一度也是众人眼中非常落魄的存在。但事实证明,对于当时的陆步轩而言,卖猪肉不仅是让他衣食无忧的现实选择,也让他在基层一线摸索出第一手的经营策略,为他日后与广州猪肉大王、北大校友陈生合作打下基础。所以,选择到基层的名校生,相比“脱不下的长衫,下不了的高台”的名校生,无疑是值得鼓励和钦佩的。

当然,对于公众而言,为名校生到基层感到不值的情绪中还包含着对目前教育的反思:如果名校博士生的职业起点是一份基层工作,现在的孩子到底还有没有必要上大学读名校?

从最近几年的就业情况来看,如果单纯用投出产出比来评估教育与就业,一些大学生、名校生的就业走向无法匹配一些家庭的教育投入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何优化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避免过多的年轻人在接受高等教育后竞争基础就业岗位,造成社会总体人力资源的浪费,这是需要个体、家庭和社会共同思考面对的课题。

最近备受关注的中专“数学天才”姜萍的经历,其实提供了某种解决思路。被中考分流到中专学校的姜萍,因潜心研究数学而被看见被称赞,如果她能走通成才之路,会让更多的个体、家庭放下高等教育执念,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可能性。

所以无论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基于什么考虑选择到基层,他的尝试都值得肯定和鼓励。公众所担忧的“有没有必要”“是不是浪费”,则对用人单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

基层工作事无巨细,名校生到岗后,当地政府如何在工作内容和岗位设置上有更合理的安排,助力他们在基层工作中得到锻炼、获得成长,避免他们淹没于并无技术含量的琐碎事务,为他们施展才华、回报社会提供更多机会,是值得公众继续关注和讨论的议题。


名校生为什么不能到基层?,尊重个人选择
评论
新时代党建研究需要强化“六种意识”中国|研究|新时代党建研究需要
新时代党建研究需要强化“六种意识”中国|研究|新时代党建研究需要

在今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在去年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建设研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深对新时代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继续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这无疑为做好新时代党建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党建研究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目标和问

党中央作出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事关中国式现代化
党中央作出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事关中国式现代化

日前,第五届中国质量大会在四川成都落下帷幕,大会以“经济复苏中的质量变革与合作”为主题,旨在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创新成果,促进质量领域国际合作,凝聚共识,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深入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互为依托、相辅相成,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深入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有机结合,能够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把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智慧

“基础研究特区”如何提升实效?关键要处理好三对关系机制|基础研究|关键
“基础研究特区”如何提升实效?关键要处理好三对关系机制|基础研究|关键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研究的水平和能力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的先决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好制度、政策的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基础研究具有周期长、路径易变、产出不确定、成功率低等特点,对于投入方式、管理模式、评价制度、条件支撑、环境建设等有其特殊需求。两年前,上海在全国率先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旨在营造适合基础研究的“小环境”,资助支持试点单位自由选题、自行组织、自主使用经费,创造更多“引领型研究”的一流人才团队。

无私为民奉献,解码伟大建党精神④|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终身为党服务中国共产党|精神|建党
无私为民奉献,解码伟大建党精神④|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终身为党服务中国共产党|精神|建党

【编者按】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弘扬伟大建党精神,7月1日起,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制作的4集短视频《精神之源力量之基——解码伟大建党精神》在上观新闻“思想汇”栏目播出,带领我们探寻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伟力。该短视频也是一次浓缩的“上海红色文化深度游”,在众多红色地标、旧址遗址中,找寻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历史源泉。今天播出第四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是千千万

为何成了官员违纪“临界点”?,一顿饭、一场酒理论|问题|临界点
为何成了官员违纪“临界点”?,一顿饭、一场酒理论|问题|临界点

哲学上有一个“秃头论证”理论,讲的是这样的问题:少一根头发能否造成一个秃头?回答是不能;再少一根会怎样?回答说还是不能。这个问题一直重复下去,等到后来,才发现已经成为秃头了。成为秃头的界限是一万根?一千根?一百根?十根?无法确认,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头发还剩下一百根、十根时,人们早已毫不迟疑地认为是秃头了。这一突变是在不知不觉的渐变中发生的,当人们惊觉时,事物已经从量变到质变了。这一理论,也同样适用于作风建设领域。很多人总认为办一次事、吃一次饭、喝一次酒、收一次礼、越一次规等,不会发生大的问题,也不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