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何而来?,两位最高科技奖得主的“执着”

作者:华春莹
发布时间:Jun 26, 2024 09:09 AM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分别授予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李德仁是著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一直致力于提升我国测绘遥感对地观测水平。薛其坤是凝聚态物理领域著名科学家,取得多项引领性的重要科学突破。

纵观两位院士跌宕起伏的科研人生,我们总能发现他们身上那股难能可贵的执着精神。不管目标有多高远,他们都能够引爆出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强大能量;无论面对何种艰难险阻,他们都能挺身而出、负重奋进并一如既往向前奔跑。支撑起这种执着精神的,正是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坚定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家国情怀是科学家精神的鲜明底色,是科学家矢志创新的最深厚动力。“爱我中华”,这是李德仁的曾祖父留下的家训首句。

当年从德国毕业时,包括斯图加特大学在内的国外多家研究机构向李德仁伸出了橄榄枝,面对邀约,李德仁毅然选择回国,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回国以后,他了解到中国跟外国的差距的时候,就暗下决心“要用最短的时间去追赶、去赶超”,并自觉把它作为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个人要用自己的本领为国家多做事。把自己的兴趣、长处和国家的需求结合在一起,正是我所追求的”,简短的一番话,李德仁其炽烈的爱国情怀由此可见一斑。

科技工作者,无疑承担着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不断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的历史重任。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就不可能有坚韧的毅力,也就不可能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更不可能创造出一流的科研成果。正如薛其坤所言,“回看自己的人生历程,我感受到,每个人都要有一种信念。”他始终坚信,当前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需要树立起乐于从事基础研究、敢于冲击科学难题而甘坐冷板凳的信念和信心。他有一个出了名的外号,叫“7—11院士”。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早上7点进实验室,一直干到晚上11点离开,这样的作息,薛其坤坚持了20年。正是因为他坚定信念,紧盯追赶目标,借助自我扎实的理论基础,卓越的科学直觉,对探究自然奥秘和思考科学问题的浓厚兴趣,百折不挠、追求极致、挑战极限的品质品格,终于令他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崎岖小路上闯关夺隘,并摘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回望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郭永怀等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带着“祖国哪里需要我,我们就到哪里去”的宗旨,投入到“两弹一星”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攻关中,为新中国发展和国防安全奠定基石。进入新时代,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包括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大飞机制造等重大科技获得突破。这些正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写照。离开了挚爱祖国的情怀,失却了赶超一流而敢与强手过招的信念,他们又怎么可能无怨无悔献身祖国的科研事业?

当前,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在一些领域面临着严峻挑战。我们只有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加速科技创新,加强基础研究,才能逐渐拉近差距以至实现赶超。尤其要看到,当下科技的比拼,一定程度上就是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比拼。毕竟,一项技术的应用前景越大,涉及的科学技术问题往往越具有挑战性,原创性越强,其颠覆性意义也越大。这既是21世纪基础研究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实现科技创新的核心所在。

两位获奖者给全社会树立起了科研创新的先进典范。广大科技工作者自须见贤思齐、奋起直追,进一步牢固树立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家国情怀和坚定信念,传承老一代科学家爱国奉献、淡泊名利、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优良品质,自觉把科学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不竭奋斗中。


从何而来?,两位最高科技奖得主的“执着”
评论
别让“阴谋论”带来二次伤害,女童海滩失联
别让“阴谋论”带来二次伤害,女童海滩失联

10月4日,一名4岁半女童在上海南汇新城海滩失联,这几天一直牵动着人们的心。大家纷纷表达关心、忧心的同时,一些网友开始猜测、演绎甚至编造各种阴谋论,给家属“扣帽子”,还有人言之凿凿地说:这位父亲其实是继父,女孩已被丢过几次。对此,相关部门已经回应:走失女童一家系原生家庭,也不存在曾丢过该女童的情况。社交媒体平台也对个别用户传播不实信息、对当事人亲属发布人身攻击、侮辱谩骂等极端言论进行了处置。但即便如此,一些网友的阴谋论还是没有停下的意思。那些不容置疑的语气,甚至让人产生了一种“错杀亦不足惜”的感觉。部分网友

新时代党建研究需要强化“六种意识”中国|研究|新时代党建研究需要
新时代党建研究需要强化“六种意识”中国|研究|新时代党建研究需要

在今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在去年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建设研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深对新时代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继续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这无疑为做好新时代党建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党建研究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目标和问

这部新书让年轻一代读懂建党伟业,用可信可读党史故事展现可敬可亲党的形象
这部新书让年轻一代读懂建党伟业,用可信可读党史故事展现可敬可亲党的形象

9月23日,《破茧:从石库门到天安门》新书发布会暨“上海石库门与伟大建党精神”研讨会在中共一大纪念馆举行。《破茧: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由党史学者、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教授徐光寿撰写,是一部关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党史类纪实文学作品。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高韵斐为新书揭幕,人民日报出版社总编辑丁丁,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党委书记解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驻上海办事处副主任王磊,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名誉会长张云,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委员、副馆长周峥等出席

为什么说“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可以从这些方面深入理解
为什么说“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可以从这些方面深入理解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如何理解“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这是深刻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两个“结合”既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成功的历史经验,也是回

不再招聘四川大学毕业生?律所如此通告显然欠妥北京律师事务所|地铁偷拍|四川大学
不再招聘四川大学毕业生?律所如此通告显然欠妥北京律师事务所|地铁偷拍|四川大学

广州地铁8号线“大叔被疑偷拍自证清白后仍被曝光”事件已经过去20天,然而余波仍未平息。北京某律所日前公开发布通告,声称“不再招聘四川大学的毕业生,请持四川大学毕业证的求职者勿再向本所投递简历”。对此,四川大学与律所“专业对口”的法学院相关人员回应称,“如果他们聘用过以后,觉得我们学校学生不行,那以后不用我们学校的学生,也是他们的自由”。某律所的公开宣示看似快意恩仇,实则显失公平,涉嫌违法。从表面上看,聘用谁、不聘用谁,这确实属于用人单位用工自主权的范畴,是他们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并非没有边界,边界就是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