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让科学家精神润泽更多人心田中国科学家|科学家的|心田

作者:解勇军
发布时间:Jun 20, 2024 08:55 AM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自5月30日正式开馆以来,吸引不少人参观。14.7万件实物、34.5万件数字化资料、上百万分钟音视频……500余位科学家的学术成长历程浓缩于此。行走此间,不少参观者表示大受震撼,有“小小参观者”就此立下科技报国之志。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从“两弹一星”到杂交水稻,从北斗导航到高铁奔驰,从“嫦娥”飞天到“蛟龙”深潜……科技创新的背后,是一代代科学家用自身行动对科学家精神作出生动诠释。更多的科技发展奇迹和更精彩的科技发展故事,包括如今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的开馆,都共同见证了科学家精神时代内涵和当代价值的不断深化和凸显。

科学家精神植根于科学家的科学实践,于百年来“科学救国”“科研报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和拓展。漫步博物馆展厅,仿佛徜徉在中国科技发展史百年长廊。作为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科学家珍贵历史资料收藏工程库,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以丰富馆藏和多样呈现,向世人徐徐展开了一部中国科学家群体的成长成就史、一部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形成演进史、一部中国科技事业的不懈奋斗史。

历史不会忘记,“中国地质学之父”李四光面对“中国贫油论”,创造性地研究并得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油田地带的结论;“中国天眼”奠基人南仁东22年扎根深山,矢志不渝铸造大国重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埋头耕耘数十载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步入新时代,一批批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科学家精神是科学精神在科学家群体身上的投射,两者同中有异。“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以自身实际行动诠释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这句毕生践行的誓言让人热泪盈眶;“回去吧!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浇灌出灿烂的花朵”,核物理学家朱光亚牵头起草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让人激情涌动;“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中国梦,都在自己的位置上为之努力,我选择的方式是研究量子物理”,世界首颗量子卫星缔造者潘建伟的话语让人同感同慨……他们心系家国、身许科学,不仅在创新创造的道路上为人类科学发展留下坐标,更树立起一座座为国为民的精神丰碑。

也许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科学家,但人人都可以心怀科学家精神。我们时常震撼于科技的发展,折服于科学家的奇思妙想。科学家的风姿是酷飒的,像“两弹元勋”邓稼先那样“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科学家的情操是淡泊的,像物理学家郑哲敏那样“如果国家需要,即使去做一个管道工也可以”;科学家的情怀是壮志的,像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那样心怀“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信念,默默将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脊梁挺起……我们致敬赞美科学家精神,更应将这种精神化为奋进的动力。科学星河璀璨,但并非耸入云霄、遥不可及,只要我们心向往之、行渐趋之,“手可摘星辰”“日月入胸怀”就不是梦想。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弘扬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是推动科技进步的精神动力,是创新人才的必备素质。科技事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像老一辈科学家那样严谨勤奋、坚忍笃定、静水流深,争做时代清流、社会砥柱的科技工作者。让科学家精神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让科学家先进事迹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出实验室、走出研究所,把科学的精神、科学家的精神送到人们身边,播撒进更多人的心田。

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也许就在一份手稿前的驻足中开始;科学家精神的培育,也许就在一行文字的阅读中萌动;科学家精神的光芒,也许就在一段录音带来的沉思中散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讲好中国科学家故事,让创新和科普比翼齐飞,必将激励更多人投身科学事业。

评论
让“小树苗”茁壮成长,好评中国·主题教育青年漫评③丨涵养爱国之心中国|教育|青年
让“小树苗”茁壮成长,好评中国·主题教育青年漫评③丨涵养爱国之心中国|教育|青年

编者按: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全党开展,红网时刻新闻策划推出“好评中国·主题教育青年漫评”专栏,以青春之笔彰显青春之力,讲好基层故事,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智聚力。通过红色文化教育滋养孩子们的爱国意识,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阅读《习近平著作选读》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文后,我对上好爱国主义教育课有了更深的体会。大学毕业后,我来到郴州汝城文明瑶族乡,从事乡村教育到现在已经12年了。汝城地处罗霄山脉,这里红色底蕴深厚,

“我们强烈要求美国与这种恶习诀别”债务|违约|美国
“我们强烈要求美国与这种恶习诀别”债务|违约|美国

《日本经济新闻》6月4日刊登题为《应与拿经济当人质的恶习诀别》的社论,文章摘编如下:引领世界经济的美国总算避免了史上首次国债违约的发生。美国总统拜登与共和党籍众议院议长麦卡锡达成协议,美国国会通过财政责任法案,暂缓债务上限生效至2025年1月。动摇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因素终于远离。而另一方面,很显然,毫无成果的政治斗争导致美国信誉下降,而美国处于西式民主主导者的地位。美国不仅是拿本国经济、还是拿世界经济当人质,我们强烈要求美国政府和国会与这种恶习诀别。美国通过法案规定政府借款上限。受新冠疫情等影响,美国债

“雨口夺粮”!河南麦收最新进展→”!河南
“雨口夺粮”!河南麦收最新进展→”!河南

5月25日以来,刚进入小麦收割季节的河南遭遇“烂场雨”,严重影响当地小麦的正常成熟收获。6月2日,记者走进河南的小麦主产区漯河市,实地探访河南小麦抢收现场。漯河市郾城区西大坡16万亩高标准农田里,收割机穿梭其中,忙碌作业。人民网记者慎志远摄机声隆隆,麦秸飞扬。漯河市郾城区西大坡16万亩高标准农田里,收割机穿梭其中,忙碌作业。待粮箱盛满,农机手调整好角度,轻按卸粮按钮,金黄的麦粒倾泻而下,慢慢地堆成了一座“小山”。收割机卸粮。人民网记者慎志远摄“你看,胚芽部出现膨胀,但上面这层薄皮没有拱破,这就

瞭望丨推动“农田到餐桌”节粮减损损失|粮食|节粮
瞭望丨推动“农田到餐桌”节粮减损损失|粮食|节粮

◇每年全球粮食从生产到零售全环节损失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4%。这个损失降低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增产2700多万吨粮食,够7000万人吃一年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陈聪杨轩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的北大荒集团红卫农场有限公司,无人驾驶收割机在田间作业受访单位供图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反食品浪费工作,出台标准规范,开展“光盘行动”,加强监督执法,节约粮食、倡导“光盘”已渐成社会共识,但浪费粮食现象仍然存在。近日,以“储备安全科学减损”为主题的2023年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启动,用科技守护“大国粮仓”

印度初步报告列车相撞原因:可能是信号错误!莫迪亲临现场:严惩责任人列车|事故|信号
印度初步报告列车相撞原因:可能是信号错误!莫迪亲临现场:严惩责任人列车|事故|信号

6月3日,印度官方发布新闻表示,奥里萨邦列车相撞事故事发现场救援工作已结束。印度政府已成立高级别委员会来调查此次事故原因。据路透社6月3日报道,根据该媒体获得的一份政府初步报告,可能是信号错误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另据《印度快报》3日报道,该媒体也从消息人士处获悉,铁路部门正在研究将“信号错误”列做事故初步原因的可能性。一位高层消息人士表示,虽然铁路安全专员将就事故细节展开调查,但铁路部门的官员正在调查信号错误或故障问题,以及与机车驾驶员有关的因素。铁路部门目前还没有正式公布事故的原因。据央视新闻报道,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