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做了哪些事,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从0到100激发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May 27, 2024 19:02 PM

2023年,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2023》中,上海—苏州集群排名上升至全球第5位。

与此同时,去年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1.6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占上海市GDP的24.8%,日均新增科技企业370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4万家。

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新成效,其背后是从创新源头到创业企业到产业生态,上海正在完善从0到100的科创全链条。

如果说新质生产力的起点是科技创新,那么科创的源头又在哪里?诺贝尔奖的统计数据给出答案。

“诺贝尔物理学奖从1900年设立至今,95%都颁给了最根本性的科学问题或根本性的发展规律,以及相关研究的实验方法,”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张杰说,“由此可以看出,根本性的科学问题其实就是人类创新的根源”。

在此初衷下,2016年李政道研究所在上海交通大学成立,并在第一个五年建设期,形成了天文与天体物理、粒子与核物理、凝聚态物理三大研究方向,组建了各研究方向的科研队伍。去年初,张杰带领团队完成《李政道研究所2035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明确了李所将聚焦“极端宇宙条件下物质的起源与演化”这一根本性科学问题。张杰说:“假如这个问题得到了回答,我们对整个宇宙的构成与演化,都可能会有重新的见解。”

李政道研究所球形大厅“天问”长卷。

5月27日,当记者来到李所时,正逢第七届稀有气体氙在科技中的应用国际研讨会在此召开,共有来自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名学者参会,讨论液氙探测器在物理、化学、医学和工程等各领域中的应用以及最新的工程技术进展。

“研究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就是要把全世界最好的科学家聚集在一起。”张杰说。因此李所的研究氛围也是开放和国际化的。所里120余名全职科研人员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18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学者占比近40%,全职学者全部有海外一流机构留学或科研经历。

那么基础研究的根本性问题又该如何进行突破呢?答案藏在另一个诺贝尔奖的统计——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40%诺贝尔奖的成果都和大科学装置有关。

就在5月中旬,上海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光源线站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上海光源有34条束线、46个实验站服务用户实验,并且已经进入满负荷运行状态,实验资源基本上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副主任李良彬研究员是上海光源的老用户了。自2008年起,李良彬就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到上海光源的建设。近年来,李良彬正在带领中科大团队攻克高分子薄膜加工和性能改善的难题,除了在合肥本地光源设施进行研究,李良彬还经常带着近十吨重的设备往返于长三角之间,利用上海光源开展科学研究。

李良彬介绍,在显示模组的光学膜材料中,中国有“三张膜”始终无法突破,一直依靠进口产品。团队从2019年开始启动校企合作研究,2022年第一张膜已经研发成功并量产,目前第二张膜的技术已经基本攻克,正在进行产业转化。“只要有物质的地方,就有材料科学,而同步辐射先进光源就是产业创新的重要‘加速器’。”

当科学家实现了0到1的基础性突破后,谁来进行后续1到10,乃至10到100的接力?显然不是科学家本人。

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细胞焦亡研究的朱鹏程博士对此深有感悟。在波士顿创业的前五年,他80%的时间都花在了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上,“比如怎样去建设实验室、管理环评、进行合规性的管理等等。从科学家变成企业家,其实还是有很大的一个距离”。

将这个距离缩短的利器是高质量孵化器。朱鹏程观察到,哈佛大学的Wyss研究所、麻省理工的MediaLab等机构,通过提供大学教授、投资机构、行业巨头等“硬核”资源,能够有效帮助初创企业完成孵化。受此启发,朱鹏程和团队于2017年将ATLATL飞镖创新研发中心引入上海,并在张江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园区,对标国际顶级生物医药研发标准,为创新者提供专业研究平台和完善的运营管理。7年的时间里,飞镖服务了200多家企业,有30余个药物进入临床,帮助企业融资超过200亿元。

如果说高质量孵化器实现的是1到10的跨越,那么打通产学研、集聚产业链,则是完成1到100的关键步骤。

去年上海发布《推进“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方案》,明确闵行区与上海交大、华东师大等6所高校,聚焦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攻关、协同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创新、人才引育等领域,签订新一轮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同时,强化功能型平台核心功能,例如由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牵头,与智能机器人关键零部件、软件算法、本体制造、系统集成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产业园区、金融机构等共同发起的长三角智能机器人产业链合作联盟同步成立,推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发展。

2024年5月24日,上海节卡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人形机器人在模仿人的肢体运动。赖鑫琳摄。

2014年成立的节卡机器人就是其中的受益者,通过与一街之隔的上海交大产研合作,双方达成了多项技术开发合作,例如机器人多维低模动态跟踪、协作机器人动态重规划技术和辐射噪声及异响的测量评价研究等。仅用十年时间,节卡已经成为协作机器人领域的龙头企业,产品出口至欧洲、北美、日韩、东南亚等地,服务于汽车、电子、半导体、新能源等全球知名品牌的生产线。

培育产业生态,除了离学校近,还要离场景近。2023年9月,全国首个大模型专业孵化和加速载体“模速空间”落地徐汇滨江。挂牌不到一年,模速空间已经吸引首批入驻企业近70家。就在5月初,模速空间再迎来第二期超20家重点企业入驻。上海大模型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海慈指着一张巨大的徐汇西岸地图说道:“在我们空间对面就是宝马、极氪汽车等智能网联汽车公司,旁边还有阿里巴巴的滨江园区、湖南广电的芒果广场等,这些龙头‘大厂’都为我们的空间企业提供了很多应用场景支持。”

对于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场景的挖掘至关重要。陈海慈能明显感觉到,今年入驻的二期企业和一期企业相比,领域更“垂”,上下游分布更加丰满,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特征更加明显。据他介绍,模速空间正在为入驻企业提供算力调度、语料数据、测试评估、融资等公共服务,旨在帮助初创企业降低落地成本,更好更快走向市场。

无论基础研究、成果转化还是扩大产业,都需要大量稳定的资金。2023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4.4%左右,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达10%左右。全市财政科技支出528.1亿元、增长36.7%,其中市级财政支出265.3亿元,基础研究支出占比达23.6%。

与此同时,上海积极发挥金融市场完备、金融机构集聚的优势,持续推进科技金融工作,为科技企业提供资金“百宝箱”。

如在科技信贷方面,针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资产轻、融资难的特点,开发了政府风险共担类信贷产品,如“科创助力贷”“科技履约贷”;引导市场增信类信贷产品,如“高企贷”“沪科专贷”“沪科专贴”“小巨人信用贷”等,政策产品已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截至2023年末,上海辖内科技型企业贷款存量户数达到2.99万户,较年初增长49.99%;贷款余额10486.31亿元,较年初增长52.14%。上海89家科创板上市企业近90%获得过各类科技信贷产品支持。

在科技保险方面,上海于全国首创“科技型中小企业短期贷款履约责任保证保险”“科技企业创业责任保险”,创新推出了“生物医药人体临床试验责任保险”“生物医药产品责任保险”等产品条款并出台保费补贴政策,帮助降低科技企业和机构的创新创业风险。截至2023年末,集成电路专属保险出具保单323单,提供保障5048亿元;首台重大技术装备保险累计完成242个重点创新项目承保,涵盖ARJ21飞机、船舶制造等重点领域,提供风险保障832亿元;“生物医药人体临床试验责任保险”“生物医药产品责任保险”为313家企业及机构的817个项目出具保单,承保风险61.6亿元。

在“源头活水”的滋养下,一批批创新创业企业走向了成熟的资本市场。泰坦科技就是一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十七年发展路上,科技金融对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庆告诉记者,2007年时,企业正是依靠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雄鹰计划”的20万元项目资助,走出了创业的第一步。2011年,企业成为第一批获得“科技履约贷”支持的企业,公司发展资金得到有效纾解。2020年泰坦科技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首家科技服务类上市企业。去年,泰坦科技实现营收27.7亿元,员工超1600人,研发投入超1.57亿元,累计服务超过6万家企业机构客户,超过100万科研人员,支持众多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企业的前沿研发、质量控制及生产制造。

评论
上半年签证申请量恢复至2019年的五成,暑期出境游短线五国最火中国|古巴|出境游
上半年签证申请量恢复至2019年的五成,暑期出境游短线五国最火中国|古巴|出境游

中高考告一段落,暑期出游大幕开启。《2023暑期预订趋势洞察报告》数据显示,目前暑期出境航班恢复至疫情前五成以上水平,暑期出境机票搜索热度也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携程签证平台也预测,今年暑期出境签证办理量有望超越2019年同期。从当前签证办理情况来看,暑期出境游以短线为主,日本、新加坡、韩国、泰国、马来西亚是暑期办签五大热门目的地。长线出行办签较多的国家有澳大利亚、英国,欧美大部分目的地因暑期签证难预约,表现平平。今年以来,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有序恢复。世界旅游联盟等机构日前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中国

连草皮都依赖进口的“中国首座”电站换上“国产心”,上海再添中国制造新名片上海|工程|名片
连草皮都依赖进口的“中国首座”电站换上“国产心”,上海再添中国制造新名片上海|工程|名片

最近,上海±500千伏南桥换流站设备改造工程正式竣工投产,来自葛洲坝的清洁水电源源不断地汇入上海电网,将为迎峰度夏提供更为可靠、充沛的外来清洁能源。工程采用了全球首创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可控换相换流阀技术,让这座曾经的“洋变电站”变为一张“中国高端制造”名片,为上海经济发展持续提供“绿色”支撑。核心部件国产替代1989年建成投运的葛南直流输电工程是我国首条±500千伏超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同期投运的南桥换流站也是我国首座±500千伏直流换流站,是上海电网最主要的外电入沪“落脚点”。作为外电入沪的重要通

上海税务“全流程”精细化服务助力企业办税提速,所得税汇算清缴高峰期企业|退税|上海
上海税务“全流程”精细化服务助力企业办税提速,所得税汇算清缴高峰期企业|退税|上海

每年5月31日是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申报截止日期,5月底是高峰期,企业办税需求巨大。随着上海税务部门优化申报服务、规范风险提示的举措不断推陈出新,无纸化、网上办已经成为企业纳税缴费的日常动作,更多智能化操作如事前提示、免申即享、智能退税也逐渐“解锁”。税务部门在帮助企业快速兑现税收红利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管理效率和水平,以高质量的税务服务助力上海营商环境建设。事前:精准提醒近两年,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力度大、调整多。为了更加有效地落实政策,帮助企业降低错报误报的涉税风险,上海税务部门通过

光明食品集团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聚焦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调研课题食品|员工|调研
光明食品集团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聚焦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调研课题食品|员工|调研

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养老服务新模式、农业全产业链“卡脖子”技术攻关、“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供应……这些,都是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重点。作为上海超大型城市主副食品供应底板,光明食品集团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聚焦使命担当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我们正立足破解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城市保供、康养事业、为职工办实事等方面存在的瓶颈问题,深入践行‘让市民离不开光明’的奋斗目标。”光明食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是明芳表示。聚焦关键课题,开展前瞻调研光明食品集团以读原文学原著悟原理为根本,遵循

为全市城市更新“走”出路线图,上海规划资源局:今年深入摸清城市空间大底盘资源|城市|空间
为全市城市更新“走”出路线图,上海规划资源局:今年深入摸清城市空间大底盘资源|城市|空间

“不成套旧住房‘拆落地’,新房子要造多高?”“老房子焕新,怎么满足现代消防需求?”“老厂区腾笼换鸟,要不要给未来产业搭配交通配套、职住空间?”……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已迈入内涵式增长阶段,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城市更新问题,往往触及最根本的城市空间规划。城市更新不仅关乎民生,而且关系到大都市未来功能承载的空间品质。上海近期绘制焕新蓝图,出台《上海市城市更新指引》《上海市城市更新行动方案》,接下来的路线图如何制定?几个月来,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结合主题教育,开展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基层痛点、堵点和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