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学院推中法文化交流系列活动:一次人文交往的“双向奔赴”

发布时间:May 10, 2024 16:37 PM

5月10日,上海城市音乐会客厅“镜厅”响起动人旋律。上海音乐学院师生和法国艺术家带来钢琴独奏、古筝独奏、女声独唱、弦乐四重奏、钢琴四手联弹等节目,为正在举行的“音乐的河——2024上海音乐学院中法文化交流系列活动”增添中法交流的多样魅力。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上音自2月9日起,策划了2024中法文化交流系列活动,共计24场。其中,不少活动令人瞩目:法国室内乐名团阿罗德四重奏演出;中法联合制作歌剧《卡门》,纪念其问世150周年;“中法文化交流”青年学者系列学术讲座也将陆续举办。此外,法国奥尔良国际钢琴比赛上海分站赛将于5月11-12日拉开帷幕。

法国奥尔良国际钢琴比赛艺术总监伊莎贝拉·瓦西洛塔介绍,2024年正值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奥尔良国际钢琴比赛成立30周年。在她看来,比赛是中法文化间“一次美丽的邂逅”。“这项比赛与中国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在过去的三十年中,有许多中国选手参与赛事。期待在未来,能够在大赛上发现更多新的作品和钢琴人才。”

此外,今年的赛事还专门设立“上海音乐学院作曲家特别奖”,这将有助于在国际上推广中国作曲家的现当代音乐作品。

谈起系列活动的意义,上音党委书记裴小倩提到,习近平主席在刚刚结束的赴法国第三次国事访问中强调,“中法都是文化大国,双方要加快人文交往‘双向奔赴’,继续办好中法文化旅游年各项活动。”

近年来,中法的文化热不断升温。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金雷表示,“上海作为中法友好往来的重要桥梁,将陆续举办多场法国文化艺术活动,见证两国友谊。”

“音乐的河——2024上海音乐学院中法文化交流系列活动”

在上海城市音乐会客厅“镜厅”,上音钢琴系副教授郝端端表演的钢琴前奏曲《月色满庭台》,令现场观众坠入一场幽深美好的梦中。“月亮”是中法文化中共同的意象,代表了未知与神秘。无论是古代的诗人还是音乐家,都在“月亮”上做足了功课。郝端端说,自己之所以选择这首德彪西的曲目,是因为“‘月亮’在德彪西心中还多了一层含义,代表了他对远东文化的憧憬。德彪西有关远东文化的‘梦境’在他的时代中无法实现。而在今天,在中法两国的多重文化交流下,德彪西当年的‘梦境’才真正走向现实。”

民族音乐系硕士研究生李力安是一名25岁的中法混血女孩。从小浸润在中法双语环境中长大的李力安,7岁时第一次听到古筝声音就深深为之折服,如今她从业余学习走向专业道路,来到上音学习民乐。“中国民族乐器和传统音乐对我充满魅力和吸引力,比如单就古筝,来自浙江、陕西、河南、山东、潮州的筝曲都各具特色,这些迷人的传统音乐语汇是我最想学习的,而且上音老师们也会带我去各地采风,这些都是很宝贵的经验。”

李力安弹奏了古筝作品《层层水澜》。这首作品是陶一陌先生创作的一首现代古筝作品,于2013年在欧洲首演,细腻刻画了涓涓水流、层层涟漪,激荡澎湃又波澜无尽的景致。李力安希望,“音乐也像水澜一样,一浪接着一浪。”

音乐的河,奔流不息,象征着中法友谊,源远流长。通过系列活动,上音希望助推“教创演研”多学科联动,挖掘和培养拔尖创新艺术人才,扩大上海音乐学院海外影响力、文化传播力和国际竞争力,通过音乐的力量拉近中法文化交流的距离,促进两国间的友好合作。

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说:“中法音乐文化交流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中法音乐家们将通过深入交流与共鸣,拉紧文化交流合作的共同纽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场展览提醒我们保持对万物的敏锐感知和敬畏之心,站在当代发展传统文化|视觉|传统
一场展览提醒我们保持对万物的敏锐感知和敬畏之心,站在当代发展传统文化|视觉|传统

上海久事美术馆陆续开启了“传统文化在当代”展览季,包括对围棋和人工智能的视觉化解读,对厚德、重礼、雅作、文尚等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对中青年书法名家作品的新诠释。这也是近两年来上海艺术生态培育出的一个值得研究的案例。其中,获国家艺术基金扶持的项目成果展“积厚流广·宾礼雅尚——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创作展”最值得推介。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在上海、北京、深圳三城巡展。这个展览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如果仅仅看展览之名,或者在展厅走马观花一圈,会认为这是一个传统的“手工艺”展览。只有进一步去了解策展用意、艺术

大零号湾图书馆举办系列科普报告汇,“国之重器”如何驶向深蓝中国|航空母舰|深蓝
大零号湾图书馆举办系列科普报告汇,“国之重器”如何驶向深蓝中国|航空母舰|深蓝

“用科普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2023年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汇”国之重器系列活动近日在闵行区大零号湾图书馆启动。暑假期间,这一系列活动将以“中国远‘舰’,追梦启航”为主题,举办有关航母、补给舰、医院船、核潜艇、水雷战舰艇、两栖攻击舰、邮轮、科考船、液化气船等诸多舰船趣味知识科普讲座,激发青少年读者的好奇心、想象力与探求欲。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世界、重塑生活,航空母舰、国产大飞机、天问一号、“中国天眼”、量子计算机……一件件“国之重器”为中国发展提供动力。以舰船为主线,“中国科协大手拉小手科普报

北京电影学院师生在上海舞台推出新剧YOUNG|剧场|舞台
北京电影学院师生在上海舞台推出新剧YOUNG|剧场|舞台

6月30日起,由20余位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优秀师生共同打造的话剧《向阳里8号楼》将在YOUNG剧场上演。作为北京电影学院“向阳系列”第二部作品,《向阳里8号楼》以住在筒子楼里的谢松一家为主角,生动呈现上世纪80年代北京民生图景。《向阳里8号楼》中,谢松与家人以及另外两户人家共同蜗居在向阳里8号楼单元房,每家只占十几平方米,还要共用厨房和厕所。某天,单位要分房的消息打破了原本的平衡。三家暗地里摩拳擦掌,都想得到这个唯一的分房指标。“同一个时代很多东西都是共通的,改革开放初期,全国物质生活都处于同样水平。

让更多人走近戏曲,这场上海巨鹿路快闪活动|越剧|上海
让更多人走近戏曲,这场上海巨鹿路快闪活动|越剧|上海

6月22日,一群对越剧感兴趣的白领和亲子家庭走进巨鹿路812号快闪店,参加端午节SMGLIVETHEATRE×青年报“Cheers!越声火”快闪活动,一边做手工,一边欣赏屏幕播放的越剧名家片段,领略戏曲艺术的魅力。年轻来宾们通过扭扭棒、珠珠、流苏等原材料,制作完成自己心仪的戏曲盔头。活动现场设立人形打卡点,大家用一根根扭扭棒,扭出越剧经典妆造之余,还可以试戴扭扭棒版越剧发饰,拍照发朋友圈互动。越剧迷王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与越剧初次结缘来自校园。现在从事市场营销的他表示,将国风、传统文化与现代推广相融合

她们的传人再现经典,两位女演员合作50年唱腔|戚雅仙|两位
她们的传人再现经典,两位女演员合作50年唱腔|戚雅仙|两位

1950年2月,一代越剧宗师戚雅仙在上海静安组建合作越剧团,她擅长演绎善良、温柔、多情的女性,在袁派唱腔基础上发展变化,形成缠绵委婉、朴素深沉的“戚派”。1951年,比戚雅仙年长一岁的毕春芳加入合作越剧团。毕春芳擅长喜剧,表演飘逸潇洒,唱腔吸收融合尹桂芳、范瑞娟音调,嗓音清脆而富有弹性,被称为“毕派”。优势互补的两人,合作延续50年,直到戚雅仙逝世。戚毕代表作《白蛇传》《血手印》《玉堂春》《玉蜻蜓》《王老虎抢亲》《三笑》《卖油郎》,至今令戏迷津津乐道。7月,上海美琪大戏院将举行“越声”静安——越剧宗师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