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展览提醒我们保持对万物的敏锐感知和敬畏之心,站在当代发展传统文化|视觉|传统

发布时间:Apr 14, 2024 02:10 AM

上海久事美术馆陆续开启了“传统文化在当代”展览季,包括对围棋和人工智能的视觉化解读,对厚德、重礼、雅作、文尚等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对中青年书法名家作品的新诠释。这也是近两年来上海艺术生态培育出的一个值得研究的案例。

其中,获国家艺术基金扶持的项目成果展“积厚流广·宾礼雅尚——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创作展”最值得推介。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在上海、北京、深圳三城巡展。这个展览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如果仅仅看展览之名,或者在展厅走马观花一圈,会认为这是一个传统的“手工艺”展览。只有进一步去了解策展用意、艺术家创作初衷和作品背后的故事时,我们才会明白这场展览是以传统材料为出发、以当代艺术的思维输出的视觉雕塑展,它的落脚点在于当下正在发生的事件和那些鲜活的人。


一场展览提醒我们保持对万物的敏锐感知和敬畏之心,站在当代发展传统文化|视觉|传统

很多材料除了传统中国文化中经常会用到的大漆、玉石、金属、瓷器等,还有最寻常不过的材料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组合,比如吴永平的国礼三件套《角度》系列,用大漆和蛋壳融合在一起,蛋壳的质感如细碎的流萤,在充满光晕感的展厅内很难让人注意到这份美来自“脆弱”;谭勋的《李庄计划#26#27#28》,第一眼看可能会知道是家用铝盆“敲打”出的山石褶皱,作品如同一幅立体的山水画。而了解详情之后才知不少铝盆是汶川大地震时被损坏的,被艺术家拿来作为创作媒介;李东的《坐有坐相》是将废弃电镀椅的座面用红泥和金箔来“做旧如旧”甚至“以假乱真”;合艺术小组的《羊毛物语系列之二》看起来是碎裂的青花瓷片,实际是用羊毛毡以“戏仿”的手法模拟了青花瓷的质感……由此观之,每一件作品都融入了艺术家独特的构思、真实的生活与飞扬的想象,当然还需卓越的技术才能将这些零碎的元素组合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好的艺术作品并非永远高高在上,也无非基于双手、劳动和日常的朴素理念。

一件件小器物,既古老又当代。“古老”指的是,对器皿等小物的追求是中华民族向来的审美载体。中国艺术特别注重人与自然山川万物的联结,人的形象、精神往往附着于器皿,与其证明对大自然的征服,不如展现向内心求索的修为。所以我们在中国的博物馆里很少看到金字塔般的纪念碑式建筑构件,也少有栩栩如生的古希腊式大理石雕像,而多是不起眼的瓶瓶罐罐和一些劳动工具的零件……正如巫鸿先生所说:“如果希望真正懂得古代中国艺术的深邃和广大,就必须抛弃现代人对于‘纪念碑式’建筑和‘再现性’风格的偏爱,而去探寻一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和美学理想。”基于此,再去看这场展览会别有体会——这就是我们观者的“当代”。


一场展览提醒我们保持对万物的敏锐感知和敬畏之心,站在当代发展传统文化|视觉|传统

展览从不同角度述说着古老礼仪之邦的含蓄高雅的审美与追求,同时我们的先民也敬畏天地,脚踏实地为生存和文明延续而奋斗。展览中有几件大漆作品颇受关注。漆是从中国土地里生长出来的自然物质,也是迄今中华文明留存的、有据可考的最古老的文物材质之一。在当代艺术家的手下,它们以别样的面貌经过重组、黏合以及与其他材质如蛋壳、麻布的拼接而重新呈现,加入了艺术家个人的理解和技艺,也融入了当下环境的滋养。

主题“万物自宾”探讨了基于中国哲学的本源论,呼应“万物有灵”的理念,区别于西方哲学的有神论。而东方材料和西方材料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必然带有各自文化和地域的气息,作品本身的存在比语言更有说服力。不少作品有意运用当代艺术的反讽修辞进行“错位”探讨,比如杨靖的《旋纹孔型器》《璧型器》,用上好的玉做成工业螺帽、螺钉的形状——螺帽、螺钉是不起眼的、廉价的、批量生产的材质,而玉对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来说是珍贵的、可以传家的,这种“错位”隐喻了现今消费主义汹涌而至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但历史的发展规律本就是曲折前行的,有碰撞和交融、磨合,而后大浪淘沙之下方知真金白银。对于这一点,我们不仅要承继传统优秀文化,更要保持对山川万物的敏锐感知和敬畏之心。


一场展览提醒我们保持对万物的敏锐感知和敬畏之心,站在当代发展传统文化|视觉|传统

李泽厚先生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一书中说:“传统既然是活的现实存在,而不只是某种表层的思想衣装,它便不是你想扔掉就能扔掉、想保存就能保存的身外之物。”他认为,真正的传统是已经积淀在人们的行为模式、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中的文化心理结构。而历史的解释者自身应站在现时代的基础上意识到自身的历史性,突破陈旧传统的束缚,搬进来或创造出新的语言、概念、思维模式、表达方法、怀疑精神、批判态度,“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以真正继承和发展传统。

纪录片《象行记》2024年上映,云南野生象群迁移之旅将被搬上IMAX银幕公司|制作|象行记
纪录片《象行记》2024年上映,云南野生象群迁移之旅将被搬上IMAX银幕公司|制作|象行记

IMAX公司、蓝蚁传媒旗下的制作公司新加坡海滩别墅影业有限公司和中国国际传播集团解读中国工作室7月3日宣布,将联合制作纪录电影《象行记》。这部影片将记录野生亚洲象群于2020年开启的那场迁移之旅,呈现野生象群的栖息地——中国云南隐匿于世的风光,揭示人类与野生大象之间的故事和鲜为人知的秘密。该纪录电影时长约90分钟,目前正在中国制作,采用IMAX摄影机拍摄,计划于2024年在IMAX影院上映。《象行记》不仅将呈现人类与野生大象之间的关系,还以全新的视角记录了大家所熟知的16头野生亚洲象在2020年3月离开原

探索新的可能,不照搬舞剧,舞剧纪实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七一开拍上海|纪实|电影
探索新的可能,不照搬舞剧,舞剧纪实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七一开拍上海|纪实|电影

7月1日上午,上海歌舞团的排练厅变成了电影片场。摄影机、灯光、轨道、摇臂就位,透过导演郑大圣的监视器,可以看见高清镜头下,上海歌舞团演员们身体舞动与镜头移动的默契配合。郑大圣穿着一件连帽衫,身后印着四个字“胆子要大”。把一部“爆款”舞剧拍成电影,的确需要胆量。拍摄过程中更要胆大心细,一个“李侠”与“小裁缝”的舞段,反复拍摄了多次。导演郑大圣紧盯监视器这是舞剧纪实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拍摄的第一天,片场忙碌有序。这部电影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SMG旗下上海歌舞团和尚世影业联合摄制,曾执导电影《1921

助力文创产业稳增长,浦东新区推出“五个一”精细化服务产业|企业|文创
助力文创产业稳增长,浦东新区推出“五个一”精细化服务产业|企业|文创

浦东新区2023文创重点企业稳增长服务季活动6月16日启动。活动由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主办,旨在整合政府部门、行业专家、企业家代表和社会机构等综合资源,优化文创企业发展生态,推动文创产业更高质量发展。活动季聘任了一批文创产业稳增长服务引领导师,同时,“益企同心”服务专员团队正式亮相,未来将打造“五个一”暖心服务:即“一条专线”“一个邮箱”“一个信息交流平台”“一个园区企业互动微信矩阵”“一支专项协调专员队伍”。团队将着力做好政策宣传员、问题协调员、发展护航员,用踏实贴心的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

好一朵玉兰花——徐晋平国画作品展亮相玉兰花|徐晋平|作品展
好一朵玉兰花——徐晋平国画作品展亮相玉兰花|徐晋平|作品展

国画家、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晋平个展“好一朵玉兰花——徐晋平国画作品展”6月3日至7月10日亮相上海新晋界艺术空间,本次展览展出了近20幅徐晋平近年创作的以玉兰花为主题的作品。徐晋平徐晋平的花鸟画作品融合了整体的诗意美和清新的韵致,展现出形与神相互交融的特殊魅力。他笔下的千枝万蕊的玉兰花朵朵向上,似在雪中浸润,在古建筑的映衬下,彰显高贵气质。徐晋平运用巧妙的留白和精湛的技巧,在轻快自然的笔墨中传达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和审美趣味。展览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担纲学术指导,他表示,“徐先生笔下

胡歌:面对人生的措手不及不虚此行|刘伽茵|胡歌
胡歌:面对人生的措手不及不虚此行|刘伽茵|胡歌

携新作《不虚此行》入围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胡歌特意翻开与导演刘伽茵的微信聊天记录,“2021年7月13日,看完曹保平老师发我的剧本,我和导演加了微信。我在《不虚此行》剧本看到平时回避的话题——死亡。东方文化不太愿意面对死亡,所以人们平时不太做准备,死亡让人措手不及,我有类似经历。”《不虚此行》由曹保平监制,刘伽茵编剧并执导,胡歌领衔主演,吴磊、齐溪主演,白客特别出演。电影讲述一个“掉队”的普通编剧闻善偶然中开始以撰写悼词为生,在与各色普通人的相遇里,闻善慰藉他人、也获得温暖,最终找到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