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卵巢癌日|79岁阿婆3次手术、以为长胖竟是50cm肿瘤:它为何沉默?

发布时间:May 08, 2024 14:58 PM

刚刚过去的小长假中,79岁的谢阿婆第3次接受了妇科肿瘤手术。2013年,她被确诊为卵巢癌晚期,且多处转移,曾以为生命进入倒计时的她,坚强地走过了11年。

卵巢癌被称为“妇癌之王”,约70%的患者在初次诊断时就已是晚期。尽管经过手术联合初始含铂化疗后多数可以得到缓解,70%的卵巢癌患者仍会在3年内复发。

“随着临床研究的开展和治疗手段的优化,卵巢癌治疗越来越精准,手术化疗维持治疗的全程管理治疗模式,让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改善、生存期不断延长。”今天是世界卵巢癌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科肿瘤大型义诊中,妇科首席专家狄文再次提醒女性市民,绝经后也应重视每年的妇科检查,警惕卵巢癌的高危因素和早期“信号”。

卵巢癌常被称为“妇癌之王”,更加耳熟能详的名字为“沉默杀手”。在医学界,卵巢癌有闻风丧胆的3个“70%”:被确诊时70%为晚期;患者存活不到5年的占70%;治好的患者3年内复发的概率为70%。

狄文解释了造成卵巢癌如此令人恐惧的原因,“卵巢体积小,又位于盆腔深处,在卵巢癌早期时,其增大可能并不会触及邻近器官,因此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基本只能从影像学上发现。而随着卵巢癌的进展,患者逐渐会出现尿频、骨盆痛、易腹胀,进食易饱等症状,容易被忽视或误诊、漏诊。”

谢阿婆就是在女儿的陪同下前往狄文门诊就诊的。当年,确诊卵巢癌晚期的她经历了一场大范围手术,成功切除了腹腔内所有病灶,术后进行了6次静脉化疗。2021年,肿瘤复发,尽管无瘤生存期已超过70%的病友,但当时已经76岁的她需要再进行一次手术及术后6次化疗,艰辛难以言喻。

今年,谢阿婆的肝脏出现了复发病灶,经仁济医院妇科肿瘤多学科讨论后,专家一致认为,谢阿婆还可以再接受一次手术。经过2次转化治疗后,5月2日,谢阿婆接受了第3次手术。“既往复发卵巢癌患者会经历复发—治疗—再复发—再治疗的过程,随着复发次数增加,缓解期会越来越短,因此,要最大限度延长无铂间期,从而改善患者生存。”但谢阿婆的乐观和坚强打动了许多人,团队麻醉师与护士都说,她一点不像是复发的卵巢癌患者。

然而,狄文希望这样的案例能越来越少。“让更多市民知晓妇科肿瘤疾病相关知识,才能推动早期诊断工作。”最近,一位40余岁的患者前往狄文门诊,挺着个大肚子,如足月怀孕大小。“她一直认为自己只是胖,直到最近发现自己躺平时会胸闷气促,才觉得可能有问题。”经过检查,患者盆腔内有50厘米巨大卵巢肿瘤,且已经恶变。“如果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也许预后结局完全不一样。”狄文说。

基因之外,卵巢癌还有哪些风险因素?

狄文介绍,BRCA1/2基因突变者,一生罹患卵巢癌、输卵管癌、腹膜癌的风险为41%至46%;林奇综合征女性70岁之前罹患卵巢癌的风险为5%至10%。

目前,在所有影响卵巢癌发病的因素中,BRCA突变目前被认为是卵巢癌遗传最重要也是最明确的基因之一。“为此我们会建议高危人群,即携带BRCA胚系致病性突变的女性定期进行体检,因为她们后期发生卵巢癌的概率达40%,包括她们的女儿也要比普通人群更注重体检筛查。已完成生育的高危女性,也可考虑预防性切除手术,包括双侧输卵管和卵巢的切除。”

基因无法选择,卵巢癌与生活习惯有关吗?他表示,月经周期改变、作息不规律、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及肥胖、月经来潮早、绝经晚、无孕产史等因素,都有可能对卵巢癌的发生起到一定影响。“造成卵巢癌发生的因素有许多种,其中最应该重视的是有癌症家族史和遗传史的女性。”

狄文特别提醒,围绝经期长时间接受激素替代治疗也可能增加卵巢癌的发病风险。“一些绝经后的女性以为自己跟妇科疾病‘不搭界’了,其实是错误的。卵巢癌好发于50至79岁。”因此,他建议每年定期进行妇科影像学检查,如B超、CT等,及CA125、HE4等肿瘤指标的检查,如家中有直系亲属罹患卵巢癌、乳腺癌,建议超过18岁的女性进行基因检测,尤其对于BRCA1/2基因进行筛查。

健康如何知?胸科医院发布沪上首本科普书,全球新发食管癌患者半数以上在我国
健康如何知?胸科医院发布沪上首本科普书,全球新发食管癌患者半数以上在我国

民以食为天,食管是人体消化道的重要组成器官,拥有健康的食管,人们才能尽享美味珍馐。然而在我国,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前列,全世界新发食管癌患者有50%以上在中国。同时,食管癌的科普读物较少,人们往往“病而不知,治而难愈”。为此,上海市胸科医院护理部主任刘晓芯带领团队,以原创漫画为载体,编著《食管密码·手术照护》。据悉,此书是沪上第一本食管疾病护理领域以原创卡通形象进行科普的图书,得到了上海市科委科普专项立项。本书名誉主编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教授,主审为上海市胸科医院院长

医生提醒警惕颈动脉夹层,健康第一!32岁年轻女子突发脑梗,长假游玩时
医生提醒警惕颈动脉夹层,健康第一!32岁年轻女子突发脑梗,长假游玩时

剧烈运动后,突然出现视线模糊、腿脚无力等症状,这件事发生在年轻人身上时,一般都以为仅仅是“累了”引起的,但万万没想到,居然与“中风”有关。近日,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了一位32岁的年轻中风患者,该患者在游玩过程中突发脑梗。突发脑梗,启动绿色通道为生命接力16日下午,来自杭州的小张趁着周末和同事到上海游玩,一整天的游玩运动后,小张突发言语含糊、视物模糊、恶心呕吐、左腿乏力、无法行走。同事见此情形,一开始以为是疲劳引起,然而稍作休息后并无好转,立即拨打了120。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为其进行初步检查,拟诊断为

2023年“上海好医生”揭晓,附名单|上海8.89万名医师为民守护健康卫生|健康|上海
2023年“上海好医生”揭晓,附名单|上海8.89万名医师为民守护健康卫生|健康|上海

“8·19”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由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卫生健康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主办,解放日报社、上海尚医医务工作者奖励基金会协办的2023年“上海好医生”寻找推选活动今天正式揭晓。今年是第六个中国医师节,主题是“勇担健康使命,铸就时代新功”。广大医务工作者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来自市卫健委的统计显示,目前全市共有8.89万名医师、卫生人员30余万人,他们是人民健康守护者,也是健康城市推动者。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要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上海医务工作

入户为民“送医送药”,复旦上医“博医团”连续29年夏日里行走大山深处服务|医疗|博医团
入户为民“送医送药”,复旦上医“博医团”连续29年夏日里行走大山深处服务|医疗|博医团

这个夏天,被称为“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生医疗服务团照例启程,奔赴祖国偏远地区,在志愿服务中担当医者使命。据悉,“博医团”自1994年成立以来,致力于发挥医学博士生专业知识,每年用精湛技术开展医疗帮扶,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数据显示:29年间“博医团”服务超过1万个日夜,先后有千余人次投身博医团工作,开展大型义诊服务群众5万人次,行程10万余公里,服务覆盖面已经拓展到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26个县38所医院。“博医团”第一站赴湖北公安县开展医疗卫生志愿

他们将麻将桌搬上了演出台:同济医院首届健康科普大赛遴选十佳作品肌少症|观众们|同济医院
他们将麻将桌搬上了演出台:同济医院首届健康科普大赛遴选十佳作品肌少症|观众们|同济医院

将麻将桌搬上演出台,医护人员在台上带领观众们一同做操:6月29日下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首届“同舟济世,健康天下”杯健康科普大赛决赛上,一阵阵掌声和欢笑中,一批科普新秀轮番登场。据悉,经过初赛层层选拔的20个健康科普作品入围决赛,最终有一、二、三等奖和优胜奖共计10个作品脱颖而出。同济医院医护人员聚焦当下公众的健康需求,围绕常见疾病防治及保健、健康生活方式、慢病自我管理、特殊人群健康管理、急救常识、肿瘤防治等内容,结合专业特色策划了精心选题,分别运用沉浸式情景表演、视频叙事、脱口秀演讲等方式,带来了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