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红军永远的党魂——记者探访5位百岁老红军记事王全英|马志选|党魂

发布时间:Jun 30, 2024 14:56 PM

北京6月29日电题:不朽的红军永远的党魂——记者探访5位百岁老红军记事

红军,一个永不磨灭的军队番号。

长征,一曲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

从1934年到2024年,距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出发已经过去了整整90年,当年那群头顶红星的少年如今身在哪里?他们生活得还好吗?

在党的103岁生日到来之际,记者满怀期待踏上寻访之旅,找到了5位老红军,其中还包括1位当年的藏族红军女战士。

他们都已百岁高龄,最年长的109岁。

甘肃兰州,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101岁的老红军鲍彦章在“七一”前,迎来了入党76周年纪念日。

“各项体检指标都很好,精神状态也很好。”科室主任丁小涵介绍。医护人员买来蛋糕,在病房里为老人过一次党员的“政治生日”。

鲍彦章高兴得像个孩子,起得特别早,还特意嘱咐女儿鲍军凤:“给我戴上党员徽章。”

尽管已经忘记了许多事,鲍彦章仍记得76年前入党的时间和地点,甚至还能用一口浓郁的陕北安塞口音,从头至尾诵读入党誓词。

读到“永不叛党”时,鲍彦章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2024年6月24日,老红军鲍彦章和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医护人员交流。发

安徽六安,一处自建的小院子。106岁的胡正先老人是一名86年党龄的老党员。这位12岁就参加革命、后来亲历长征的“红小鬼”,祖上三代都是篾匠,参加红军前未曾吃过一顿饱饭。

带着父亲“你要另寻一条活路”的嘱托,胡正先从不识字的战士,成长为红军第一批技侦人员之一,被称为“红色听风者”。

“我的一生就干了一件事:跟党走,为党的事业努力奋斗。”胡正先说,他找到的这条“活路”,就是“跟着党走”。

↑2024年6月25日,记者在安徽省六安市采访老红军胡正先。发

山西太原,联勤保障部队第985医院。106岁的马志选耳朵有些背,吃早饭的时候,需要戴着耳机,才能听得到电视里的新闻。

战争年代当过主力团团长的马志选现在还关注着国际形势。

三过草地,两爬雪山。马志选的父亲马天福、三哥马礼选,分别牺牲在长征途中和河西走廊,只有马志选盼来了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身上两处枪伤的马志选被任命为一个仓库的首任库长。接到调令,马志选只托人给妻子带了个口信,就扎进了太行山。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马志选被授予上校军衔。有人说他太亏了,至少应该是大校。马志选摆摆手:“那些牺牲的人该授什么军衔?”

↑2024年6月23日,老红军马志选在联勤保障部队第985医院接受记者采访。记者黎云摄

觉得自己不亏的,还有同年也被授予上校军衔的闵敬德。子女们说:“他觉得自己能活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从来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功劳。”

江苏南京,东部战区总医院。身上4处枪伤,体内2枚弹片,身经百战的闵敬德一辈子话都不多,很少讲起自己的战斗经历。

很遗憾,109岁的闵敬德语言交流出现了障碍,也许再也不能亲口讲述那些南征北战的故事。

↑2024年6月21日,记者在江苏省南京市采访老红军闵敬德。发

在四川都江堰的一处干休所里,当年的藏族红军女战士王全英刚刚度过103岁生日,女儿们把妈妈的寿辰张罗得简单热闹。

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红军女战士经历了残酷战斗、高强度行军和严酷环境的考验。1935年,14岁的王全英在四川金川加入了长征途中的红四方面军。仅仅不到一年,王全英在丹巴战斗中与部队失去了联系,后来流落在川西安家落户。

直到1984年,王全英被民政部门认定为流落红军,享受退役军人的优待政策。

没有亲身经历革命走向胜利,也没有入党,甚至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但王全英对党、对红军充满了敬仰和感激。在老人的心中,党和红军,是同一个概念。

忠诚、乐观、感恩、知足,不计个人得失,是5名百岁红军老战士共同的性格特征。

女儿刘桂华说每次问王全英“红军好不好”,她会连说:“好!好!红军给我们饭吃。”边做着针线活,王全英边和身边的人们开玩笑,憧憬着120岁时的幸福生活。

↑2024年6月24日,四川省都江堰市,老红军王全英同记者握手告别。记者李秉宣摄

虽然年岁已高,但按时交纳党费,始终被红军老战士们认为是履行党员义务的一项具体体现。如果生病住院耽搁了,鲍彦章一出院就会联系干休所补交上。每次委托女儿交完党费,胡正先都会问:“党费替我交上去了吧?”老人忘性大,一顿饭的工夫,又会继续问:“党费替我交上去了吧?”

党性在言传身教中,转化成优良的家风。2019年,闵敬德将国家发给他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送给了孙子闵斌,同时相赠的还有8个字:好好努力,建设国家。

马志选对后辈的希冀都藏在给儿女们取的名字里。朝国、朝平、朝军……每一个都向着党,向着国家。“他一直要求我们,要把祖国建设好。”二儿子马朝平说。

时光流逝,那段峥嵘岁月终将渐渐远去。值得欣慰的是,红军老战士们的晚年,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关心和照顾。

在都江堰,流落红军女战士王全英每月都能享受政府发的生活补助。尽管马志选讲话已经含糊不清,且四川口音很重,但干休所所长程鑫仍能准确地“翻译”马老的每一句话,那是在日常点滴工作中练出来的“耳功”。

评论
学习时节|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中华民族|时代|时节
学习时节|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中华民族|时代|时节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把握历史大势和时代变化,丰富和发展国家统一理论和对台方针政策,形成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回答了新时代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团结台湾同胞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祖国统一的时代命题,是做好新时代对台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第十五届海峡论坛将于6月16日起在福建举办,延续“扩大民间交流、深化融合发展”主题,设置基层交流、青年交流、文化交流、经济交流四大板块

记者手记:跟着总书记感悟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系统|山水|智慧
记者手记:跟着总书记感悟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系统|山水|智慧

新华社内蒙古巴彦淖尔6月10日电题:记者手记:跟着总书记感悟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新华社记者朱基钗、黄玥黄河“几字弯”,九曲黄河中,苍劲有力的一笔。乘飞机从北京前往内蒙古巴彦淖尔,自东向西,航线大致沿着阴山山脉的走向。进入巴彦淖尔上空,透过舷窗,看到这样的景象:逶迤而来的黄河,遇阴山山脉转向东流。阴山高耸,如同巨大的屏风,黄河蜿蜒,就像一条巨龙。屏风拱卫之下,黄河北岸,巨龙脊背之上,正是举世闻名的河套平原。黄河南岸,库布其沙漠横亘绵延,一望无际。一抹抹醒目的绿,或连点成线,或连片成林,与漫漫黄沙交织着

创意海报|“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总书记|文化|海报
创意海报|“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总书记|文化|海报

联播+“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注重守护中华文明根脉。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全国,他的“文化嘱托”意蕴深长,发人深思。文载于物,族髓附间。这些可爱的文物“表情包”里,蕴涵着总书记所强调文化传承的时代意义。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让我们一起换一种“打开方式”看文物,通过这些可爱的文物“表情包”,领悟总书记所强调的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文物多

总书记强调三个“事关”,一见·这场座谈会三北|生态|总书记
总书记强调三个“事关”,一见·这场座谈会三北|生态|总书记

芒种时节,一场聚焦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座谈会召开。解剖麻雀为全局。这场座谈会开在内蒙古巴彦淖尔,着眼的是全国生态、强国建设、民族赓续的宏阔视角。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三个“事关”,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事关我国生态安全荒漠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三北”,

看河套居民如何养“肾”气,时政Vlog丨在乌梁素海黄河|河套|乌梁素海
看河套居民如何养“肾”气,时政Vlog丨在乌梁素海黄河|河套|乌梁素海

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的乌梁素海,了解当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生态环境恢复等情况,察看乌梁素海自然风貌和周边生态环境。乌梁素海接纳了河套地区九成以上的农田排水,经过湿地湖泊生态系统的层层过滤净化再排入黄河,就像肾脏过滤人体的血液一样。所以,乌梁素海的水质好不好,直接反映了河套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不是绿色。现在正是当地鸟儿的繁殖季和土特产芦耳的收获时节,ToSun记者团跟着当地居民一起护鸟,采芦耳,近距离观察他们保护“河套之肾”的巧思良方,也感受到他们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