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大赛正成为人体精密测量技术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加速器”

发布时间:Apr 24, 2024 03:44 AM

把人体的各类表型组指标测得更深、测得更全、测得更准,不仅是推进人类表型组计划的关键环节,也具有重大的产业应用价值。

为推进人体表型测量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新仪器快速发展,11月23日,由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联合国家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主办的“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人体精密测量专场赛”,在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这一赛事于2020年创办,迄今已成功举办三届。本次活动吸引来自全国逾百项优质项目报名参赛,经过层层筛选,共计30余支成长组和初创组优秀团队脱颖而出,闯入决赛。入围团队聚焦人体精密测量前沿领域,从满足临床需求和解决行业痛点着手,展示了涵盖医疗器械、医用耗材、智能医疗等多个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

本次大赛决赛分成长组和初创组两大组别进行角逐。成长组评审专家组长由加拿大工程学院院士、复旦“浩青”特聘教授陈颉担任,初创组评审专家组长由世界分子影像学会前主席、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副院长田梅担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创院院长金力代表主办方视频致辞。

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作为本次大赛主办方之一,是组织实施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的战略科技力量与核心研究平台。早在2015年,金力等中外科学家就基于“测一切之可测”的理念,系统提出了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的设想。至今,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已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建成了跨尺度、多维度、一站式人类表型组精密测量平台,完成包含每人测量24000余个表型的自然人群深度表型组队列,绘制出第一张人类表型组导航图,研发了第一种多组学标准物质,为中国在表型组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引领优势。

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已于本月启动。据悉,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作为专项牵头单位,将持续推广表型组学研究范式,加快成果转化应用。

人体精密测量创新创业大赛作为推动落实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抓手,正逐步成为打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加速器”,在人体精密测量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影响力逐年攀升。

“我们希望通过本次人体精密测量创新创业大赛,进一步发现国际领先的医疗器械前沿成果、关键技术和测量方法,并结合复旦大学深厚的多学科交叉科研优势、海门的区位优势与创新发展综合优势,持续推动人体精密测量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金力说。


这场大赛正成为人体精密测量技术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加速器”
总书记在上海看了哪些国产医疗“重器”?
总书记在上海看了哪些国产医疗“重器”?

11月28日至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考察调研,来到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了解上海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情况。在张江科学城的未来公园里,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展出了多件医疗“重器”。它们都是上海企业和高校院所研发的成果,通过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自主创新,推动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质子治疗精确杀死肿瘤质子治疗是世界先进的肿瘤放射治疗手段之一,被称为“肿瘤定向爆破神器”。质子能在肿瘤组织处集中释放杀伤剂量,随后能量迅速回落归零,做到即停即止,从而保护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实现对肿瘤的精确打击。与传统放疗手段相比

通用AI机器人离我们有多远?,中国电科第一代人形机器人发布
通用AI机器人离我们有多远?,中国电科第一代人形机器人发布

随着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和人工智能大模型ChatGPT的问世,通用人形机器人成为全球前沿科技的一条热门赛道。近日在上海举行的第27届中国小电机技术研讨会暨展览会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研发的第一代人形机器人亮相,引起业内关注。通用人形机器人离我们生活还有多远?中国电科21所人形机器人研发负责人蒋志勇博士认为,目前,国内企业已发布的多款人形机器人基本处于同一个水平范围内,彼此差距不大,都离可商用的通用智能服务还有较长距离。未来,国内企业要继续开展技术积累和人才投入,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量”

新院士“素描”|沈维孝的微笑
新院士“素描”|沈维孝的微笑

“有一种数学家,下棋也很缜密,我是属于另一种,下棋一塌糊涂。”复旦大学上海数学中心、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沈维孝说完,自己也笑了。48岁的沈维孝爱笑,再加上名字与“微笑”谐音,他在学生中有个昵称:“微笑”老师。11月23日,这位新晋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专访中,亦不时在微笑。【自信的微笑】学习数学,兴趣和天赋哪个重要?沈维孝的回答是,两者缺一不可。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沈维孝,5岁读书,16岁上大学,参加初中和高中数学联赛,分别拿过安徽省一等奖。那时没有什么培训班,数学老师从城里给他带回一本辅导书,

国内企业研发汽车芯片有多难?专家建议加快制定质量可靠性标准
国内企业研发汽车芯片有多难?专家建议加快制定质量可靠性标准

“2021年汽车芯片紧缺时,工信部领导召集汽车、半导体两个行业的专家开会,会上他问我们:‘芯荒’过去后,两个行业还会一起讨论汽车芯片吗?”昨天举行的“科创中国”第二届汽车芯片百人论坛上,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卢万成在演讲中回忆。的确,那次“芯荒”引发了国人对汽车芯片产业的关注。两年后的今天,汽车和芯片行业的专家相聚一堂,继续探讨这个重要问题。布局建设汽车芯片闭环生态链作为第六届长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的系列活动之一,本届论坛聚焦汽车芯片产业链和前沿发展方向,旨在集聚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吸引汽车和集成

上海强化“全过程创新”,“先投后股”推动激光器核心技术突破
上海强化“全过程创新”,“先投后股”推动激光器核心技术突破

今年初,董永军博士回到了阔别多年的上海,出任芯飞睿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2014年,这位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的科学家,到南京创立了光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激光晶体材料等产品。回上海二次创业的缘起,是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聘他为项目经理,负责实施“激光晶体材料”项目。实施这个前沿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单位,就是芯飞睿公司。这家落户宝山区的初创企业是“先投后股”改革试点的受益者。根据改革方案,芯飞睿的科研和管理团队持股90%,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持股平台持股10%;上海长三院与上海宝山技术转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