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参赛估值飙升,一个国家级“小巨人”企业的成长:海归博士选择上海

发布时间:Apr 24, 2024 00:46 AM

2023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星猿哲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移动双臂装卸机器人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目光。它能在紧凑空间里准确、高效地装卸货物,取代繁重的人工卡车装箱卸货工作。

星猿哲成立于2018年,由海外名校博士周佳骥、俞冠廷和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邢梁立博共同创立,如今已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上海市科委支持下,这家企业落户闵行区零号湾,2019至2021年连续参加“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不仅获得3次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资助,还完成了5轮融资,成长为估值7亿美元的“潜在独角兽”企业。

作为星猿哲科技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周佳骥读博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获得2016年国际顶尖机器人学会议ICRA的最佳论文奖。2018年,他和另一位机器人专业博士俞冠廷打算回到祖国,创立一家推进机器人自主感知与操作的企业,用创新的机器人和传感技术给生产带来变革。

选择哪个城市呢?创始团队决定落户上海,因为这里科研人才多,又地处“江浙沪包邮区”,在上海建立公司总部,便于与物流大企业合作,为物流行业提供各种更智能、更柔性的机器人解决方案。

在上海市科委介绍下,星猿哲研发总部落户闵行区零号湾。这里毗邻上海交通大学,在打造“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落户零号湾后,星猿哲很快吸引到来自上海交大、浙大、卡内基梅隆、发那科、高通、华为等顶尖高校和领军企业的人才,充实了研发团队。与物流企业的合作也进展顺利,公司以上海为总部,在苏州、深圳等地设立分公司。2018年底,星猿哲推出了应对多品类混杂商品的播种自动化拣选工作站,应用于一家物流大企业的苏州仓库,机器人拣选效率达到人工的1.5倍以上,且无须事先采集任何商品信息。

星猿哲研发的移动双臂装卸机器人

除了研发人才和企业客户,上海还能为硬科技企业提供财政资金、金融资源和人才项目,通过“全过程创新”服务助企业成长。

“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就是一个集聚财政和金融资源的平台。自2015年大赛设立以来,累计报名企业数超过6.8万家,财政支持初创科技企业超过1.79万家,投入财政资金38亿元。报名参赛的创业者中,40岁以下青年创业者占比超过50%;支持企业中,94家企业已上市,其中科创板上市企业78家,占上海科创板上市企业总数比超50%。

“我们连续参加了3届大赛,每年都带一款自主研发的机器人作为参赛项目。”周佳骥介绍,无论是播种机器人,还是拆零拣选机器人和拆码垛机器人,都得到了评委好评,使星猿哲连续3年成为“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的优胜企业。

官方赛事的“背书”,给企业融资带来了利好。参赛期间,受到投资机构关注的星猿哲完成了A轮、A轮和B轮融资,快速成长壮大。公司研发团队负责人还多次获得科技启明星、浦江人才计划等上海人才项目支持,这些项目也为公司研发提供了经费。

在政府支持、社会资本资助下,星猿哲已研发出3D视觉传感器及视觉软件、机器人运动规划算法和夹具设计等前沿技术。这些产品除了用于物流和电商行业,还广泛应用于汽车、锂电、铸造、医药等诸多行业。在3D视觉引导拆码垛机器人这个细分领域,星猿哲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排名全国第一。

“3D视觉是一种相对新的技术,还处于技术快速迭代的早期阶段,市场渗透率不到5%,所以3D视觉产品未来的增长空间很大,增速也会非常快。”对于公司发展前景,周佳骥充满信心。目前,星猿哲有3款产品入选了《2023年度上海市创新产品推荐目录》,公司业务覆盖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市科委负责人表示,像星猿哲这样的硬科技创业企业在上海为数不少。为扶持这类企业发展,上海正强化“全过程创新”服务,围绕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的创新需求,构建并完善了从创新创业团队、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到科创企业上市培育等政策扶持与服务链。“科技人才从开始创业一直到公司上市,在各个环节都可以得到支持,享受到科技创新券、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科技小巨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等政策工具带来的利好。”


三年参赛估值飙升,一个国家级“小巨人”企业的成长:海归博士选择上海
三年参赛估值飙升,一个国家级“小巨人”企业的成长:海归博士选择上海
三年参赛估值飙升,一个国家级“小巨人”企业的成长:海归博士选择上海

2023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星猿哲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移动双臂装卸机器人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目光。它能在紧凑空间里准确、高效地装卸货物,取代繁重的人工卡车装箱卸货工作。星猿哲成立于2018年,由海外名校博士周佳骥、俞冠廷和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邢梁立博共同创立,如今已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上海市科委支持下,这家企业落户闵行区零号湾,2019至2021年连续参加“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不仅获得3次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资助,还完成了5轮融资,成长为估值7亿美元的“潜在独角兽”企业。落户上

上海首创的基础研究特区究竟“特”在哪?从风干起了褶皱的百香果说开去
上海首创的基础研究特区究竟“特”在哪?从风干起了褶皱的百香果说开去

霍金曾经提出一个设想,研制出带有光帆的飞行器,被激光加速后飞往“三体人的故乡”——半人马座α星,以探寻那里是否适合人类生存。看着一箱风干起了褶皱的百香果,复旦大学航空航天系教授徐凡突然有了一个念头:能否用模型预测并控制宇宙光帆薄膜的褶皱?否则会导致激光反射方向不规则变化,使飞行器偏离航线。就连徐凡自己都觉得,这一想法恐怕难以申请科研经费,因此在他心中埋藏了5年之久。直到两年前,上海在全国率先试点“基础研究特区”,他试着申报,没想到不仅入选,还拿到做科研以来的最大单项经费。看似天马行空的想法为何受到青睐?基础

上海强化“全过程创新”,“先投后股”推动激光器核心技术突破
上海强化“全过程创新”,“先投后股”推动激光器核心技术突破

今年初,董永军博士回到了阔别多年的上海,出任芯飞睿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2014年,这位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的科学家,到南京创立了光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激光晶体材料等产品。回上海二次创业的缘起,是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聘他为项目经理,负责实施“激光晶体材料”项目。实施这个前沿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单位,就是芯飞睿公司。这家落户宝山区的初创企业是“先投后股”改革试点的受益者。根据改革方案,芯飞睿的科研和管理团队持股90%,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持股平台持股10%;上海长三院与上海宝山技术转移有

策动产业“核爆点”,如何踢好科技创新“临门一脚”?张江以创新“加速度”
策动产业“核爆点”,如何踢好科技创新“临门一脚”?张江以创新“加速度”

叠境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数字孪生事业部总经理石志儒,一直难忘5年前,在张江科学城展示厅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工作者的谆谆嘱托——要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临门一脚”,让科技创新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中发挥重大作用。当时,他是上海科技大学一名助理研究教授,在现场协助演示学校的多项人工智能研究成果。如今,他“转场”上海科技大学孵化的科技创业企业,致力于把之前演示的“三维视频融合技术”进行产业化落地。从前沿创新到投身产业,不仅仅是石志儒的个人奋斗轨迹。当下的张

上海已建在建和规划的大科学设施达20个,为中国原始创新提供“国之利器”
上海已建在建和规划的大科学设施达20个,为中国原始创新提供“国之利器”

苏州大学王照奎教授的课题组是上海光源的“常客”,差不多每个月都会来一次。这位“高被引”科学家,近日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3“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他被引用最多的一篇论文研究的是目前国际前沿之一的钙钛矿光伏材料与器件。用钙钛矿材料做太阳能电池,相比传统材料成本更低、光电转换效率更高,但这种材料在沉积薄膜和制备器件时常伴随着缺陷的产生,影响器件的效率和稳定性。正是借助上海光源,王照奎课题组深入理解了表面缺陷钝化的调控机制。“上海光源可以看到微观世界,这对于探索性研究非常重要,我们得以更好地理解未知,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