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大视野、大格局、大气象建党|时代化|大格局

发布时间:Apr 14, 2024 03:33 AM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一再证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确立起来并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是我们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宝贵经验,也是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重要规律。当前,我国正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6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回顾总结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宝贵历史经验,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遵循“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任务,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一、坚守魂脉和根脉:聚变新的理论优势、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能够领导人民完成中国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其根本原因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成果。

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宝贵经验中,我们可以领悟党的理论创新的客观规律: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深深地扎根,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有加强思想建党和理论强党,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命力,使党掌握强大的真理力量;每当党内、国内历史发展出现伟大转折时期,或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处在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必定推动理论创新获得重大突破,用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取得历史性飞跃;党的理论创新,往往是在总结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的基础上产生的,甚至通过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在同谬误作斗争中坚持、捍卫和发展真理;时代是思想之母,理论创新必须与时俱进,党中央总是在科学回答重大时代课题中作出原创性的理论贡献,理论创新成果是领袖个人创造与全党集体智慧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就要跟进一步,只有当亿万人民增强历史主动,科学掌握和自觉运用创新理论付诸实践时,党的创新理论才能转化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在中国大地上创造人间奇迹;实践发展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新时代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旨在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当前,我们遵循“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推进新时代理论创新要注重把握三个基本点。

其一,必须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因为,只有坚守这个魂和根,才能为理论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和正确前提。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深深植根于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中,才能不断向前发展,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其二,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另一方面,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唯有如此,才能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其三,尊重群众、尊重实践,是党的理论创新的生命之泉。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无论是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不源自于人民的智慧、人民的探索、人民的创造。我们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并坚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用实践来实现真理、检验真理。着力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亿万人民心中,成为接地气、聚民智、顺民意、得民心的理论。


二、拓宽视野和胸襟:形成党的创新理论大格局、大气象



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必然产物。我们要创造用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科学理论,必须反映时代的声音,倾听社会前进的脚步声、呼应人民内心深处的呼唤声,创造无愧于时代、引领社会前进和不负人民期望的创新理论。


1、拓宽大视野、大胸怀,是理论创新的时代要求



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战略大格局的关键时期,要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新时代,我们党提出并回答了一组重大时代课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站在时代高度,从基本问题切入回答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问题,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成功经验。


2、认清大逻辑、大趋势,展现更为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我们要牢固树立大历史观,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认清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沿革和实践要求。在新一轮科技变革、全球经济发展大格局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深化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规律性认识;在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命运比较和我们党长期执政面临的现实考验中,深化对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的规律性认识,全面系统地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理念、有效对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为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3、形成大格局、大气象,提交不负人民、不负时代的新答案



党的创新理论具有人民性特质,既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又具备胸怀天下的人类情怀,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方面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另一方面坚持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情怀、民族情怀、国家情怀和人类情怀的高度统一,彰显人民立场、民族抱负、国家使命与世界责任的有机融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地扎根于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现实基础之上,是科学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开创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就要拓宽理论视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来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


三、推进体系化和学理化:实现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



当前,推进和实现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和学理化,是一个重大理论课题。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和学理进行整体性研究,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对象、重要范畴、基本内容、逻辑架构和哲学基础、精神实质,进而提升广大党员干部践行新思想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全党的任务就要跟进一步。这次主题教育,党中央要求我们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习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但在理论学习和宣讲活动中,有一些教师热衷于讲故事,不喜欢讲理论,或者愿意讲理论,不善于讲体系,有的满足于找金句、画图表、列公式、打比方、举例子,讲不出理论体系的“ABC”和“所以然”。如果讲不清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和学理化问题,就会影响创新理论学习和践行的科学性、深刻性和有效性。

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和学理化的维度看,其科学体系包括四大基本要素:第一,这一理论体系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并且全面而深刻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第二,形成一整套独特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核心观点;第三,这一理论体系重点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战略布局、总体布局,包含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核心内容和基本方略,构成了体系严密、逻辑自洽的科学体系;第四,这一理论体系具有扎根本国实际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之上,彰显自身固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只有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才能自觉地把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转化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和显著成效。

思想要想得到实践,就要有使思想转化为实践力量的人。这个“人”,既指个人,也指包含个体在内的人民主体。依托人民这个“中介”,理论才能联系实际、理论才能转化为实践,思想才能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抓住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根本问题、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人民性思想的彻底理论。用这一新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就能成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和物质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奏响了“新时代”的主旋律。要想使新思想转化为物质力量,广大党员干部就必须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通过学思践悟,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继而更加主动而富有创造性地践行新思想、取得新成就。

为何会被提升至党和国家战略高度?,这一从国外引入的新理念韧性|城市|战略
为何会被提升至党和国家战略高度?,这一从国外引入的新理念韧性|城市|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韧性城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城市发展本质规律,为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城市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道路,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韧性城市的内涵作为一种城市安全发展的新范式,韧性城市是从国外引入的新理念。依

斯阳:东方文化研究恰逢其时现代文明|习近平|东方文化
斯阳:东方文化研究恰逢其时现代文明|习近平|东方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立足于赓续中华文脉、建设中华现代文明,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深刻阐述,是一篇闪耀着真理光芒的光辉文献,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东方文化研究和弘扬恰逢其时,我们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在研究中创新,在创新中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要提高站位、顺势而为东方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但中华民族也经历过近代的苦难。正因如此,近代以来将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隔离开来甚

在于这一点,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中国|现代化|保障
在于这一点,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中国|现代化|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团结领导人民在长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逐步探索而来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者与引领者、组织者与推进者、支撑者与保证者。党的领导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与根本保证。正确认识和理解党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对于新征程上继续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者与引领者中国式现代化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照搬他国现代化经验、模仿他国现

上海何以占据一席之地,30多款大模型齐聚背后:全球尖端竞争上海|领域|全球
上海何以占据一席之地,30多款大模型齐聚背后:全球尖端竞争上海|领域|全球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今天在上海开幕。这项盛会已经进入第六个年头,而人工智能之于这座城市乃至整个世界,正在展开一场历史性的革新。当前,超大规模算法模型正在引领新一轮AI技术大突破、产业大爆发,推动人工智能从感知走向认知、从识别走向生成、从专用走向通用。人工智能历来是全球竞争的焦点,而通用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甚至颠覆世界运转的逻辑,更成为今天焦点中的焦点。今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创新生态,重视防范风险。对中国而言,这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检验科技创新

为何要强调“尊古不复古”?,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中国|文化|之争
为何要强调“尊古不复古”?,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中国|文化|之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21世纪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使命制高点上,科学总结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指引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正确方向。他强调,“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所谓“古今中西之争”,就是如何对待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指出的基本遵循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也就是尊古不复古。为什么要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