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展20天,“何以中国”第二展开箱!这件来自亚运火种采集地的珍贵文物中国|文物|珍贵文物

发布时间:Apr 13, 2024 22:00 PM

6月15日,杭州亚运会火种在浙江省杭州市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大莫角山成功采集。

这里为何被认为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6月20日,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系列大展的第二展“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大展”将向公众开放,记者提前来到布展现场,见证几件重磅文物“开箱”。

16日下午13时许,工作人员在铺好缓冲软垫的点交台上,再垫上防滑硅胶软垫,从30厘米见方的锦盒中捧出一件文物,拆开层层叠叠的保护装置,终于露出了玉琮的面目。

这件1986年浙江反山遗址12号墓出土的玉琮,器型外方内圆,中间对钻圆孔。通高8.9厘米,直径约17厘米左右,上下略有差别,整件文物重达6.5千克。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介绍,这件文物不仅器型有代表性,也是迄今发现体量最大、雕琢最精美的玉琮,因此被称为“琮王”。


只展20天,“何以中国”第二展开箱!这件来自亚运火种采集地的珍贵文物中国|文物|珍贵文物

浙江反山遗址12号墓出土的玉琮

说“琮王”雕刻最精美,此言不虚。玉琮转角处为对称折面,上面饰有兽面图案,难得的是中间竖槽处,皆有上下两个完整的神人兽面纹。纹饰图案上部为人像,脸呈倒梯形,重圈圆眼向两侧延伸出细而尖的眼角,宽鼻大口,露出的两排牙齿清晰可见。人像头戴宽大羽冠,双臂抬起弯曲,双手扶在兽面眼眶两侧。中部的兽面双目圆睁,周围是细密的线条。浙江省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何秋雨引导大家注意纹饰的精细,“一毫米大小就有数条线条,细密到需要放大镜观看。”

“这个神人兽面纹,相当于良渚文化的神徽,从良渚文化早期到晚期一直存在,是精神上的统一信仰的象征。”陈杰介绍,以这件玉琮上的神徽为标志,早期文明从崧泽文化时期的多神信仰转入良渚文化时期的一神信仰。“这件玉琮除中间的主神外,转角处的纹饰还有鸟的造型,在古人看来,鸟可以飞翔于天,超越人的能力,是沟通天神的辅助。这件文物上集合了良渚文化时期宗教信仰多重元素。”

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


只展20天,“何以中国”第二展开箱!这件来自亚运火种采集地的珍贵文物中国|文物|珍贵文物

在此次展览上,观众可以参观到不同种类的玉琮,有些单独用于供奉,有些甚至能戴在手上,目前普遍被认为是宗教所用。这件器型标准的“琮王”出土,也让人们对玉琮有了正确的认知。此次展览上部分玉琮“头重脚轻”,看上去很不稳固,早年被发现时人们会倒过来放置。直到这件“琮王”出土才让人们意识到那种看起来更安全的摆放方式是错误的。

据悉,这件文物是良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物精品,可谓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极少出借,此次是首次来到上海。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开放在即,上海博物馆与其反复协商,这件文物将在“实证中国”展展出20天。

随后,另一件同样出土于浙江反山遗址12号墓的玉钺被放上了点交台。玉钺其实是当时的权杖,一般为素面,但这件文物与“琮王”相似,上部饰有神人兽面纹,下部则是鸟造型的纹饰。“玉钺上再饰以纹饰的,目前也只发现这一套。”陈杰表示,权杖代表世俗权力,而纹饰似乎期望赋予其“神力”。

这件玉钺一套分为大小不同的三片。陈杰说,玉钺本身有柄,柄上还有各种装饰,但有机质部分随着时间而腐朽,如今已经看不到了。此次展览中,部分玉钺将通过支架连接在一起便于观众了解,“考古是遗憾的学科。”


只展20天,“何以中国”第二展开箱!这件来自亚运火种采集地的珍贵文物中国|文物|珍贵文物

浙江反山遗址12号墓的玉钺,中间原有连接

这些文物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反山遗址12号墓随葬品非常丰富,权杖象征世俗权力,玉琮、玉璧与宗教信仰有关,这些文物上雕刻了神人兽面纹这样神徽符号。”陈杰说,这些器物属于当时的皇族,而良渚遗址也发现了中国最早城市的遗迹、世界最早的水利工程遗迹,代表了国家文明的形态。良渚古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时学术界已有基本共识,这里就是东亚最早的国家形态。“这里为我们铺下文明火种,我们现在要接续文明,创造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

“原本我们预计展品数量超过320件,但实际展品数量将达到358件,是展品非常丰富的一次展览。”此次展览协调人周云介绍,策展团队跑遍长三角这一时期的重要收藏单位,在各单位、机构的大力支持下,舍不得任何一件展品,于是将这些展品悉数呈现。而且展陈方式也将有所突破,观众能非常近距离欣赏并用手机拍到精细的纹饰。

“此次展品虽然登记在册的一级品是40余件,但我们认为珍贵文物超过90%。”周云介绍,因为很多考古所新发现的文物、尚未入藏的文物,都在此次展览涉猎范围,这些尚未定级的展品很多都能达到一级文物、珍贵文物级别,将在上海博物馆首次向公众亮相。“我们把一些考古单位从未露面的‘家底’都借来了。”


只展20天,“何以中国”第二展开箱!这件来自亚运火种采集地的珍贵文物中国|文物|珍贵文物

布展现场灯光调试

周云是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馆员,此次将展出的数十件上海博物馆馆藏,有不少是最新考古发现,也是首次跟公众见面,她曾参与发掘。“如果说后世是中原文明影响了长江地区,那更早前长江下游区域曾为中原王朝建立留下深刻的文化烙印。大家可以通过展览看到先民上千公里迁徙的证据,中华文明不是孤立的各点发育,而是百花齐放,相互交流,我们的祖先交流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现在的想象。而这些新发现,都将融入展览中。”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总书记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近年来上海博物馆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项目,取得了一系列考古新发现,推出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系列大展,“上海博物馆不仅是考古文明的殿堂,更是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的文化会客厅。”

纪录片《象行记》2024年上映,云南野生象群迁移之旅将被搬上IMAX银幕公司|制作|象行记
纪录片《象行记》2024年上映,云南野生象群迁移之旅将被搬上IMAX银幕公司|制作|象行记

IMAX公司、蓝蚁传媒旗下的制作公司新加坡海滩别墅影业有限公司和中国国际传播集团解读中国工作室7月3日宣布,将联合制作纪录电影《象行记》。这部影片将记录野生亚洲象群于2020年开启的那场迁移之旅,呈现野生象群的栖息地——中国云南隐匿于世的风光,揭示人类与野生大象之间的故事和鲜为人知的秘密。该纪录电影时长约90分钟,目前正在中国制作,采用IMAX摄影机拍摄,计划于2024年在IMAX影院上映。《象行记》不仅将呈现人类与野生大象之间的关系,还以全新的视角记录了大家所熟知的16头野生亚洲象在2020年3月离开原

探索新的可能,不照搬舞剧,舞剧纪实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七一开拍上海|纪实|电影
探索新的可能,不照搬舞剧,舞剧纪实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七一开拍上海|纪实|电影

7月1日上午,上海歌舞团的排练厅变成了电影片场。摄影机、灯光、轨道、摇臂就位,透过导演郑大圣的监视器,可以看见高清镜头下,上海歌舞团演员们身体舞动与镜头移动的默契配合。郑大圣穿着一件连帽衫,身后印着四个字“胆子要大”。把一部“爆款”舞剧拍成电影,的确需要胆量。拍摄过程中更要胆大心细,一个“李侠”与“小裁缝”的舞段,反复拍摄了多次。导演郑大圣紧盯监视器这是舞剧纪实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拍摄的第一天,片场忙碌有序。这部电影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SMG旗下上海歌舞团和尚世影业联合摄制,曾执导电影《1921

助力文创产业稳增长,浦东新区推出“五个一”精细化服务产业|企业|文创
助力文创产业稳增长,浦东新区推出“五个一”精细化服务产业|企业|文创

浦东新区2023文创重点企业稳增长服务季活动6月16日启动。活动由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主办,旨在整合政府部门、行业专家、企业家代表和社会机构等综合资源,优化文创企业发展生态,推动文创产业更高质量发展。活动季聘任了一批文创产业稳增长服务引领导师,同时,“益企同心”服务专员团队正式亮相,未来将打造“五个一”暖心服务:即“一条专线”“一个邮箱”“一个信息交流平台”“一个园区企业互动微信矩阵”“一支专项协调专员队伍”。团队将着力做好政策宣传员、问题协调员、发展护航员,用踏实贴心的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

好一朵玉兰花——徐晋平国画作品展亮相玉兰花|徐晋平|作品展
好一朵玉兰花——徐晋平国画作品展亮相玉兰花|徐晋平|作品展

国画家、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晋平个展“好一朵玉兰花——徐晋平国画作品展”6月3日至7月10日亮相上海新晋界艺术空间,本次展览展出了近20幅徐晋平近年创作的以玉兰花为主题的作品。徐晋平徐晋平的花鸟画作品融合了整体的诗意美和清新的韵致,展现出形与神相互交融的特殊魅力。他笔下的千枝万蕊的玉兰花朵朵向上,似在雪中浸润,在古建筑的映衬下,彰显高贵气质。徐晋平运用巧妙的留白和精湛的技巧,在轻快自然的笔墨中传达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和审美趣味。展览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担纲学术指导,他表示,“徐先生笔下

胡歌:面对人生的措手不及不虚此行|刘伽茵|胡歌
胡歌:面对人生的措手不及不虚此行|刘伽茵|胡歌

携新作《不虚此行》入围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胡歌特意翻开与导演刘伽茵的微信聊天记录,“2021年7月13日,看完曹保平老师发我的剧本,我和导演加了微信。我在《不虚此行》剧本看到平时回避的话题——死亡。东方文化不太愿意面对死亡,所以人们平时不太做准备,死亡让人措手不及,我有类似经历。”《不虚此行》由曹保平监制,刘伽茵编剧并执导,胡歌领衔主演,吴磊、齐溪主演,白客特别出演。电影讲述一个“掉队”的普通编剧闻善偶然中开始以撰写悼词为生,在与各色普通人的相遇里,闻善慰藉他人、也获得温暖,最终找到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