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又有力量,他的画却充满中国人的气质,有人说他是印象派

发布时间:Apr 16, 2024 21:10 PM

今年是我国著名油画家、教育家周碧初先生诞辰120周年。

前不久,周碧初的学生、家人,以及沪上知名画家、评论家相聚于他曾工作过的上海油画雕塑院,围坐在他的代表作前回望他的艺术生涯。

周碧初的画看似平淡朴实,却蕴含着动人的力量,这种力量源于他一生对西画、国画及民间美术的融合探索。

不做印象派的翻版

1925年,22岁的周碧初从厦门美专毕业后赴法国留学,他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师从印象主义画家欧内斯特·洛朗教授。短短5年的留学时光,为他此后六十余年漫长的艺术生涯提供了精神底色和动力源泉。


朴实又有力量,他的画却充满中国人的气质,有人说他是印象派

洛朗很尊重历史悠久的东方艺术,他曾对周碧初说:“你们中国有十分优秀的绘画传统,为画家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条件,中国油画将来定有光辉的前景。”他还打过这样的比方:“你们是拿着金饭碗‘讨饭吃’。”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就是中国画家的“金饭碗”。

留学归国后,周碧初一直在探索西方现代派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的融合。他经常用短笔触作画,因此有人说他是学西方点彩派画家修拉、西涅克的画法。

对此,周碧初说:“我的老师不是点彩派,我也不是点彩派,完全不是。用小色点作画并不等于就是这个画派的画家,例如马蒂斯等野兽派画家也经常用色点作画。色点只是一种表现技法,犹如中国山水画的各种皴法。而所谓一个画派、一种主义,不仅指画面上的笔触,主要还是在于画家的创作思想、取材旨趣和审美观。”

周碧初《古城水乡》1961

周碧初的画里确实有很多色点,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这些色点粗细相间,长短不一,疏落有致,笔触不相混地重叠,有时似透明水彩的画法,有时则表现出他对中国山水技法的精妙借鉴。


朴实又有力量,他的画却充满中国人的气质,有人说他是印象派

美术理论家邵洛羊是这样理解周碧初的:他化明代龚贤的层层水墨为神奇的多层色彩,变文徵明密麻的墨点为清新的点点簇簇,而他80岁后的作品则更接近清初石涛的笔墨情趣。他的画有中国人的气质,有中国山水画的意趣。

正如周碧初自己所说:“西方印象派借鉴东方的艺术,仍然是西方的艺术流派;东方艺术借鉴印象派,也不能成为他们的翻版,必须立足于中国,发展民族的中国艺术。”

周碧初《印尼风景》1958年

既不惊人,也不伟大

多年前,画家吴大羽参观周碧初的画展后曾激动地说:“周碧初的画是诗歌,是音乐的诗。”这些诗画结合的作品看似平淡,既不惊人,也不伟大,有些甚至不完美,但正如画家王劼音所说:“不知道为什么,他的画里有一种力量,一种内在的力量,很打动人。”


朴实又有力量,他的画却充满中国人的气质,有人说他是印象派

这种力量来自他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也来自他对色彩的独特追求。美术理论家、画家秦宣夫曾称周碧初是“独树一帜的色彩画家”。他的许多作品都给人一种在阳光下微微眩晕的感觉,用色可谓幽微独特。

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理论研究室策展人、艺术家李诗文看来,周碧初的色彩并不完全来自印象主义画派,而是更近似于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随类赋彩,他的绘画经常是在同类色里进行变化,又有一点互补色。

周碧初《春色》1962年

画家邵隆海曾是周碧初的学生,并修复过他的许多作品。“修复周老师的画是最难的,他的画就像是慢火炖出来的,笔触会不断地调整,用笔之妙,真是增一笔太多,减一笔太少。有人觉得他的风景画像中国画,也有人觉得像印象派,不管是什么派,他的画给人的感觉都是美的。这种美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这份自然与天真使他的作品非常耐看,而且常看常新。”

《春色》画的是普通的上海近郊风光,却令人印象深刻。那是周碧初在20世纪60年代的一个春天,到马陆公社体验生活时所画。他把玫瑰红的桃花、柠檬黄的菜花、粉绿的麦苗以及远处的厂房和住宅有节奏地组成宽狭不等的平行色块,远远看去,仿佛一道彩虹。


朴实又有力量,他的画却充满中国人的气质,有人说他是印象派

《北海公园》则是周碧初的另一幅代表作,抒情、古朴、典雅,很有民族特色。这两幅画皆是用刮刀绘成,用色独到,充分发挥了色彩本身的明亮度,而且亮而不艳。

周碧初《北海公园》1965年

为了画一片云彩

在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江梅眼中,周碧初的画有一种朴素的力量,一种大音希声的高级感。这种朴素的高级,源于周碧初一辈子刻苦的“修行”。

年轻时在巴黎求学的周碧初就经常背着画箱寄宿于农舍。侨居印尼时,从雅加达到万隆,从沙琅安山到玛比火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迹。20世纪50年代末,周碧初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他遍游大江南北,用画笔表达了“国有山河灿如锦”的情感。


朴实又有力量,他的画却充满中国人的气质,有人说他是印象派

即便到了耄耋之年,他还举步登黄山、武夷山,跋涉于漓江、太湖和长江,搜尽奇山异景作素材。尽管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等现代派艺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占画坛的主流,但在76岁那一年,周碧初惊人地完成了24幅作品,进入了继侨居印尼后的又一个创作盛期。

周碧初在黄山写生留影

对画家而言,写生本是平常之事,但一生坚持对景写生绝非易事。周碧初的学生、著名画家邱瑞敏记得,周先生平时话不多,爱用“一切的一切”来概括他要讲的话。他常说:“写生的本质就是要重客观、细观察、深描绘,这是一切的一切。”

“我曾有幸随老师去过井冈山和雁荡山。我们背着沉重的行李和画具穿山越岭,昼行重山,夜宿小客栈。奔腾的溪流、起伏的山峦尽收眼底。老师的作品虽画幅不大,但色调明快、笔触生动,是我们学习的范本。他有许多精湛的作品都源于写生。”邱瑞敏回忆道。

在家人的记忆中,周碧初每次写生回来,皮肤总是晒得红红的,他在野外为了画一片云彩,会等上一两个小时,有时甚至等好几天。他画静物也会先细细地琢磨画面,哪怕是画家中再熟悉不过的花或洗笔盆,都要静观几个小时,深思熟虑后才动笔,完成后仍细细揣摩,修改一遍、两遍、三遍,直到满意后才签上自己的名字。


朴实又有力量,他的画却充满中国人的气质,有人说他是印象派

“在晚年的作品中,他将中国传统的写意精神、民间绘画的表现手段与西方造型手法融合,注重在写生过程中对瞬间感受的捕捉与表达,从而不断拓展他油画艺术新的境界。比如创作于1984年的《小三峡》与创作于1987年的《陆游故居》,那种只有在写生现场才能感受到的天地氤氲、宇宙浩瀚,乃至空气的流动感,都被周碧初先生转化为独特的艺术形象。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是用油画刀,而非油画笔,用一种相当生涩、老辣的油画语言绘出了他在某时某刻的真实感受。”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副馆长傅军这样解读周碧初的作品。

周碧初《新禧》1966年

鼓励学生“自作主张”

周碧初是一个纯朴的人、一个纯粹的艺术家,更是与学生交心的教育家。

1930年,他从法国学成回国后,先后执教于厦门美专、国立杭州艺专、上海美专、上海新华艺专。1959年从印尼回国后执教于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油画系。


朴实又有力量,他的画却充满中国人的气质,有人说他是印象派

他始终要求学生注重现实,以大自然为师,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并发扬传统艺术的精华。看到学生在临摹小画片,他就会说:“多到外面去看看自然界的色彩,对你会有更大帮助。”他一步步引导学生用一个优秀画家必须具备的敏锐眼光去观察自然,但至于具体怎么画,他则鼓励大家“自作主张”。而他总能发现每一个同学的特长,并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风格。

雕塑家吴慧明说:“周碧初的风景画第一眼看上去很平淡,没有很强烈的笔触,但是你能感到他的胸襟很广阔,心中装着大山大河。他画的静物给人感觉非常用心,他把心中的爱全部灌注于他的画里。他在生活中总是真诚地对待身边的人,作为他的学生,我们对他的那份爱心有着深切的感受。”

周碧初《小三峡》1984年

周碧初的学生、著名画家魏景山还清晰地记得去周老师家的情景:“他很喜欢种花种草,他热情地给我介绍种花的心得,见我很喜欢花,就送给我一些。有一次,他得知我喜欢拉小提琴,便告诉我他年轻时在法国也拉过小提琴,而且一直珍藏着一把很名贵的琴。当我提出想借这把琴后,他不仅慷慨地借给了我,还送给我许多从法国带来的琴谱。”

1995年,学生凌启宁去瑞金医院探望病重的周碧初,他说:“等我好了,我还想画画。”


朴实又有力量,他的画却充满中国人的气质,有人说他是印象派

这一次,是师徒二人最后的道别。

欧阳修其实是宋代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星,《醉翁亭记》背后
欧阳修其实是宋代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星,《醉翁亭记》背后

近日,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朝内166文学公益讲座”中,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崔铭为我们讲述了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的故事。以下为讲座主要内容。滁州欧阳修纪念馆内的欧阳修汉白玉雕像。『宋代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星』说到欧阳修,大家应该并不陌生,因为他的一篇《醉翁亭记》是中学语文的必读篇目。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也就是他去世之后朝廷对他的盖棺论定的评价。所以,后世的人都称他为“欧阳文忠公”。他是吉州庐陵人。作为北宋名臣,他历经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官至枢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专家: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提升能级应盯住“四个高级化”创新|核心|国际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专家: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提升能级应盯住“四个高级化”创新|核心|国际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一步提升能级的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围绕“一核两带”功能升级提出24条具体措施。这是继2021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落地之后迎来的一次重大政策升级。作为肩负长三角一体化、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和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等重要使命的重要承载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全域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3万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2.69万亿元,以占长三角三省一市不到2%的区域面积贡献了近10%的经济总量。同时,《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提出的104

吉林浮桥案:“罗生门”背后的乡村公共服务需求黄德义|村民|吉林浮桥
吉林浮桥案:“罗生门”背后的乡村公共服务需求黄德义|村民|吉林浮桥

7月13日,正逢雨季,在洮儿河北岸的古城村,河面上漂浮着几节铁船。有村民正划着小木舟,去对面的农田里投放地笼捕鱼。两天前,这里还是一座由铁船组成的移动浮桥,连接着村庄和对岸的田。浮桥的修建者古德伍解释,洮儿河的汛期已经开始,为了防止桥体挡水影响泄洪,水利部门和乡里来提醒他“拉掉”了部分船体。“我们村对面全是地,桥全拆了大伙儿怎么种田?村里多少有些照顾。”他说,等到了今年秋收,浮桥“必须得重新拉上”。洮儿河畔曾出现过不少村民自建的浮桥,因未经审批、影响行洪等原因陆续拆除,这在当地并不是稀奇事。今年6月

宣示了怎样的历史观,“十四年抗战”成为社会共识抗日战争|中国|历史观
宣示了怎样的历史观,“十四年抗战”成为社会共识抗日战争|中国|历史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党史、抗战史的研究与学习,并通过立法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对于抗日战争起点问题,多有争论。但目前来看,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七七事变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并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这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十四年抗战”意义重大。第一,“十四年抗战”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使我们党对抗战史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在对待

何以要强调“原原本本”,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之本|中国|理论
何以要强调“原原本本”,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之本|中国|理论

原,水之本也;本,木之下也。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就要原原本本读原著、认认真真悟原理,确保理论学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做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凝心铸魂。「厚的读薄薄的读厚」原原本本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要以本为原,将党的报告、党的章程和党的创新理论著作等作为重要的学习文本。特别是,要深入研读《习近平著作选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等一批重要论著,推进以学铸魂、以学增智。原原本本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要以原为本,按照党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