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它的研制思路”,“不能简单地用成败来描述,“星舰”第二次试飞爆炸

发布时间:Apr 24, 2024 03:16 AM

当地时间11月18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星舰”火箭第二次试飞,一、二级分离后不久,一级爆炸,几分钟后二级失联。

当天,SpaceX总裁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转引公司发布的“星舰”发射时的画面,并写道:“祝贺SpaceX的团队!”美国宇航局局长比尔·尼尔森也表示了祝贺,在他看来,太空飞行是一次大胆的冒险,需要敢于尝试的精神和大胆的创新。这次飞行取得了进展,是一个学习的机会,然后再次飞行。

然而,在社交媒体上,也有人认为这是一次“失败的试飞”。

如何辩证地看待这次试飞?“星舰”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研制思路?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专访了上海市宇航学会资深航天科普专家陶建中。

【比第一次发射有重大进步,但也暴露了不少新问题】

“不能简单地用失败或成功来描述这次试验!我个人的看法是,比第一次发射有重大进步,但也暴露了不少新问题。”陶建中说。

今年4月,“星舰”在美国得克萨斯州首次试射,升空不久后爆炸。

“第一次试验暴露的不少问题,在这一次试飞中基本得到了解决。”陶建中介绍。第一是动力系统问题,“星舰”一级有33台发动机,其中外圈20台、中圈10台、内圈3台。在第一次试飞中,一级发动机点火后,共有8台发动机出问题,其中6台失效,2台推力下降。发动机出问题后导致火箭姿态不稳定,而调整发动机喷口方向的液压系统又出了问题,无法调整火箭姿态。在这次试飞中,33台发动机在起飞阶段都没有损坏。液压系统被电动系统替代,飞行姿态比较稳定。

第二个问题,是一、二级火箭没有来得及分离就自毁爆炸了。这一次成功实施了热分离。

第三个问题,是地面控制中心从发出自毁命令到火箭自毁,历时40秒,用时太长效率太低。这一次目前还没有确切数据。但陶建中猜测,可能是一、二级火箭分离后,由于某种原因,误触了自毁系统。

第四个问题,火箭发射台受到了严重冲击,大量混凝土碎片散落各处,还好发射塔架没有受到破坏。这一次在发射台铺了一层钢板,下面铺设了水管,在几十秒内可以喷出1千多吨的水,用来吸收发射时强大的热量、噪音和冲击能量。要知道,火箭发射时比飞机的噪音大80分贝,能量更是多达一亿倍。

“这一次发射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暴露了很多问题。”陶建中说,比如,如果自毁命令是误触发的,说明可靠性还不够好,其信号究竟从哪里来?再如,二级火箭飞行到146公里高,速度接近7公里/秒,但几分钟后就没有了信号,究竟什么原因造成了失联?又如,本来计划一级火箭落入墨西哥湾,但在空中爆炸了;二级火箭本来计划要飞越大半个地球落入夏威夷,现在也不知所终。一、二级火箭没能回收究竟是何原因?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调查。

【为了实现低成本、高密度的发射】

“马斯克有个理念,即大量采用新技术,并通过飞行试验来暴露问题、解决问题,以加快研制进度,这就是‘星舰’的研制思路,不是一两次试飞能成功的。辩证地看,这是一种为了缩短研制进度的快速迭代法。”陶建中说。

为何如此看重研发进度?这需要提及马斯克的宏伟目标:实现低成本、高密度的发射。

一个不争的趋势是,未来将进入大航天时代,航天发射将趋于航班化,全球发射次数可能每年增至上千次,货物则多达上万吨。因此,运载火箭需要满足高密度发射。

现在发射一千克物品到太空的成本是几万美元,而马斯克的目标是降到几千甚至几百美元。

发射成本的数量级下降,是为了满足高密度发射。马斯克的雄心是,未来全世界发射上天的物品重量的90%,由SpaceX公司来承担。“我估计不太可能,因为我国航天发展的速度也比较快。”陶建中介绍,美国去年发射了87次,共发射759吨物品;我国去年发射64次,共发射225吨,其他国家发射的物品则与中美相差较多。

SpaceX公司的“星舰”是迄今最强大的火箭,这一次试飞其33台发动机同时点火,起飞推力达到7500吨,未来计划总推力达到9000吨,将250吨物品送到近地轨道。

“星舰”属于可回收火箭,其设计目标就是把人们送往月球、火星以及更远处。就拿移民火星计划来说,如果要运送10万人,每次100人,也要送1千次。因此,“星舰”必须要同时满足低成本和高密度发射。

“通过试飞来暴露问题、解决问题,这本身就是快速迭代研制过程中的必经阶段。这也造成了高昂的研制费用,马斯克计划今年投入20亿美元。”陶建中介绍,这是用当下相对较高的研制费用,来尽快实现将来的高密度发射,从而降低分摊到每一发火箭的成本。成立21年的SpaceX公司,此前用快速迭代方法已成功研制了“猎鹰9号”火箭,其至今已成功发射200多次,且可以回收。


这是它的研制思路”,“不能简单地用成败来描述,“星舰”第二次试飞爆炸
总书记在上海看了哪些国产医疗“重器”?
总书记在上海看了哪些国产医疗“重器”?

11月28日至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考察调研,来到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了解上海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情况。在张江科学城的未来公园里,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展出了多件医疗“重器”。它们都是上海企业和高校院所研发的成果,通过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自主创新,推动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质子治疗精确杀死肿瘤质子治疗是世界先进的肿瘤放射治疗手段之一,被称为“肿瘤定向爆破神器”。质子能在肿瘤组织处集中释放杀伤剂量,随后能量迅速回落归零,做到即停即止,从而保护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实现对肿瘤的精确打击。与传统放疗手段相比

通用AI机器人离我们有多远?,中国电科第一代人形机器人发布
通用AI机器人离我们有多远?,中国电科第一代人形机器人发布

随着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和人工智能大模型ChatGPT的问世,通用人形机器人成为全球前沿科技的一条热门赛道。近日在上海举行的第27届中国小电机技术研讨会暨展览会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研发的第一代人形机器人亮相,引起业内关注。通用人形机器人离我们生活还有多远?中国电科21所人形机器人研发负责人蒋志勇博士认为,目前,国内企业已发布的多款人形机器人基本处于同一个水平范围内,彼此差距不大,都离可商用的通用智能服务还有较长距离。未来,国内企业要继续开展技术积累和人才投入,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量”

新院士“素描”|沈维孝的微笑
新院士“素描”|沈维孝的微笑

“有一种数学家,下棋也很缜密,我是属于另一种,下棋一塌糊涂。”复旦大学上海数学中心、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沈维孝说完,自己也笑了。48岁的沈维孝爱笑,再加上名字与“微笑”谐音,他在学生中有个昵称:“微笑”老师。11月23日,这位新晋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专访中,亦不时在微笑。【自信的微笑】学习数学,兴趣和天赋哪个重要?沈维孝的回答是,两者缺一不可。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沈维孝,5岁读书,16岁上大学,参加初中和高中数学联赛,分别拿过安徽省一等奖。那时没有什么培训班,数学老师从城里给他带回一本辅导书,

国内企业研发汽车芯片有多难?专家建议加快制定质量可靠性标准
国内企业研发汽车芯片有多难?专家建议加快制定质量可靠性标准

“2021年汽车芯片紧缺时,工信部领导召集汽车、半导体两个行业的专家开会,会上他问我们:‘芯荒’过去后,两个行业还会一起讨论汽车芯片吗?”昨天举行的“科创中国”第二届汽车芯片百人论坛上,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卢万成在演讲中回忆。的确,那次“芯荒”引发了国人对汽车芯片产业的关注。两年后的今天,汽车和芯片行业的专家相聚一堂,继续探讨这个重要问题。布局建设汽车芯片闭环生态链作为第六届长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的系列活动之一,本届论坛聚焦汽车芯片产业链和前沿发展方向,旨在集聚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吸引汽车和集成

上海强化“全过程创新”,“先投后股”推动激光器核心技术突破
上海强化“全过程创新”,“先投后股”推动激光器核心技术突破

今年初,董永军博士回到了阔别多年的上海,出任芯飞睿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2014年,这位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的科学家,到南京创立了光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激光晶体材料等产品。回上海二次创业的缘起,是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聘他为项目经理,负责实施“激光晶体材料”项目。实施这个前沿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单位,就是芯飞睿公司。这家落户宝山区的初创企业是“先投后股”改革试点的受益者。根据改革方案,芯飞睿的科研和管理团队持股90%,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持股平台持股10%;上海长三院与上海宝山技术转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