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院士“素描”|彭慧胜的辩证法

发布时间:Apr 24, 2024 03:34 AM

“总有一天我要去爬珠穆朗玛峰,这也许会给我的科学研究带来不一样的思考。”47岁的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彭慧胜,平日里喜欢用不一样的眼光看待科研和生活。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专访了这位新晋中国科学院院士,感受到了他一路走来的不容易,聆听了他的“辩证法”。

他在复旦大学攻读硕士时,导师问他愿不愿意做阴离子聚合实验。“我当时没想过有多难,更没想过不去做。”彭慧胜回忆,当他怎么也做不出来时,才听说别人都不愿意做,但他转身又进了实验室。有时实验不能停,他就睡在实验室里。不曾想,实验做了半年成功了。

当时,从国外购买阴离子聚合得到的产物,一克需几千元。

彭慧胜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在美国新奥尔良读博士会经历卡特里娜飓风。学校停发了奖学金,他和同学四处“逃难”,途经一座桥时,他切身体会了什么叫“共振”,人在车上心都到了嗓子眼,科研和生活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他们起初什么东西都没有带,后来开着车回学校拿过冬的衣服,当时美国军方已经荷枪实弹接管了整座城市,他们既害怕迷路,又害怕没有汽油。

如此困难,还怎么做科研呢?所以他开始申请美国其他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同意录取他,但还需等待一段时间。不想浪费时间的彭慧胜临时去了新墨西哥大学,他没有把自己当外人,积极主动参与组会讨论,那边的学术导师看出他发自内心喜欢做研究,为他创造条件做实验,他在那里还完成了一篇论文的大部分工作。

“怨天尤人改变不了什么,困难是笔财富,让我倍加珍惜时间和机会。当你值得被帮助,即使没有利益交换,有的人也会愿意帮助你。”彭慧胜说。

2008年他回到复旦任教,“这里的科研文化特别好,是做原创研究的好地方,只要认真做事情,环境就会给你正向反馈,我很享受其中”。

从回国时提出做纤维锂离子电池的想法,彭慧胜就面临质疑声。当时研发薄膜锂离子电池的科学家有很多,却查不到任何有关纤维锂离子电池的文献。

“我从内心感谢那些质疑和批评,它们促发我从根本去思考。过去,计算机需要用一个房间来安放,现在我们随身携带笔记本电脑。因此,当有人说我们做的东西没有什么用,我并不反驳,而是把其视为动力,一定要做出来。”彭慧胜说,对于“负面”声音,他习惯于从正面去思考,把每一次批评看作一次重要的机会。

正因为此,在一些科研人员眼中比较占用精力的项目“申请”和“答辩”,在他看来,也对科研有启发,是一种交流,而不是“找茬”。

在这样的平和心态下,彭慧胜课题组2013年率先在国际上实现了纤维锂离子电池研制。但当时很多科学家认为,纤维电池的内阻随长度增加而显著增大,无法实现电池高性能化,更别说大规模应用了。

一块看上去很普通的印染蓝布,手机放上去,便开始自动充电。采访对象提供


新院士“素描”|彭慧胜的辩证法

彭慧胜依然不反驳。又经过8年的摸索,他们颠覆了传统认知,纤维锂离子电池的内阻并没有随长度的增加而增大,反而先下降后逐步趋于稳定。

在这一创新理论指导下,他们构建的纤维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较过去提升了近2个数量级,就算将其弯折10万次,其容量保持率仍超过80%。他们还建立了世界上首条纤维锂离子电池生产线。

在此基础上,彭慧胜天马行空,又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穿”在身上的新型织物显示器件。

【对于科学和自己,都不设边界】

彭慧胜的办公室挂着一幅朋友送的画,上面写着“天高任鸟飞”,他很喜欢这幅画的意境——自由自在做研究,不设边界。

他喜欢做好玩的研究,喜欢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东西,“你们看到的都是我走通了的研究方向,还有很多失败了的、没有走通的”。

被问及最得意的研究,彭慧胜坦言还没做出来,但他有一个雄心,希望有生之年能做出类似图灵机这样的原创工作,“我准备做科研一直做到90岁!现在起再花30年,应该有所眉目吧!这不仅仅是工作,也是我的生活”。

为此,他一直坚持打羽毛球,因为这可以切换他的状态。

他还喜欢在办公室看书,因为这件事最没有边界。从《国富论》到《费曼物理学讲义》再到《诗经》,他不仅自己看,还推荐学生看,“否则遇到具体问题,就又回到自己的逻辑上。”

刚回到复旦时,作为青年教师的彭慧胜遭遇了招生困难,他就打破常规,主动给学生打电话“推销”自己。一开始没有什么科研经费,尽管他收入也不高,他还是拿出自己的钱给研究生发补贴。

在他看来,不管外在环境如何,勤奋一定是有所作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每周工作经常达到90小时,这是我从一位前辈那里学来的”。

但他也发现,现在很多学生并不享受科学。他提及一个现象,在幼儿园做科普报告时,孩子们会像潮水般涌到他身边,问这问那,一位6岁的小朋友还告诉他长大后要做化学家;但在高中,报告还没开始就有学生睡着了,“他们太累了,终于有机会睡觉了”。

这深深触动了他,“我今天就有本科生的课,特别期待能够重新唤起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

1976年生,湖南省邵阳人,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系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荣誉。他带领团队深耕高分子纤维器件领域,率先创建出织物显示器件,让织物显示器件像衣服一样轻薄、透气、可贴合在不规则基底上。其团队实现的柔性显示织物及其智能集成系统入选“2021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基础研究类;实现的高性能纤维锂离子电池规模化制备入选“2021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23年11月22日,新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新院士“素描”|彭慧胜的辩证法
总书记在上海看了哪些国产医疗“重器”?
总书记在上海看了哪些国产医疗“重器”?

11月28日至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考察调研,来到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了解上海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情况。在张江科学城的未来公园里,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展出了多件医疗“重器”。它们都是上海企业和高校院所研发的成果,通过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自主创新,推动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质子治疗精确杀死肿瘤质子治疗是世界先进的肿瘤放射治疗手段之一,被称为“肿瘤定向爆破神器”。质子能在肿瘤组织处集中释放杀伤剂量,随后能量迅速回落归零,做到即停即止,从而保护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实现对肿瘤的精确打击。与传统放疗手段相比

通用AI机器人离我们有多远?,中国电科第一代人形机器人发布
通用AI机器人离我们有多远?,中国电科第一代人形机器人发布

随着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和人工智能大模型ChatGPT的问世,通用人形机器人成为全球前沿科技的一条热门赛道。近日在上海举行的第27届中国小电机技术研讨会暨展览会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研发的第一代人形机器人亮相,引起业内关注。通用人形机器人离我们生活还有多远?中国电科21所人形机器人研发负责人蒋志勇博士认为,目前,国内企业已发布的多款人形机器人基本处于同一个水平范围内,彼此差距不大,都离可商用的通用智能服务还有较长距离。未来,国内企业要继续开展技术积累和人才投入,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量”

新院士“素描”|沈维孝的微笑
新院士“素描”|沈维孝的微笑

“有一种数学家,下棋也很缜密,我是属于另一种,下棋一塌糊涂。”复旦大学上海数学中心、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沈维孝说完,自己也笑了。48岁的沈维孝爱笑,再加上名字与“微笑”谐音,他在学生中有个昵称:“微笑”老师。11月23日,这位新晋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专访中,亦不时在微笑。【自信的微笑】学习数学,兴趣和天赋哪个重要?沈维孝的回答是,两者缺一不可。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沈维孝,5岁读书,16岁上大学,参加初中和高中数学联赛,分别拿过安徽省一等奖。那时没有什么培训班,数学老师从城里给他带回一本辅导书,

国内企业研发汽车芯片有多难?专家建议加快制定质量可靠性标准
国内企业研发汽车芯片有多难?专家建议加快制定质量可靠性标准

“2021年汽车芯片紧缺时,工信部领导召集汽车、半导体两个行业的专家开会,会上他问我们:‘芯荒’过去后,两个行业还会一起讨论汽车芯片吗?”昨天举行的“科创中国”第二届汽车芯片百人论坛上,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卢万成在演讲中回忆。的确,那次“芯荒”引发了国人对汽车芯片产业的关注。两年后的今天,汽车和芯片行业的专家相聚一堂,继续探讨这个重要问题。布局建设汽车芯片闭环生态链作为第六届长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的系列活动之一,本届论坛聚焦汽车芯片产业链和前沿发展方向,旨在集聚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吸引汽车和集成

上海强化“全过程创新”,“先投后股”推动激光器核心技术突破
上海强化“全过程创新”,“先投后股”推动激光器核心技术突破

今年初,董永军博士回到了阔别多年的上海,出任芯飞睿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2014年,这位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的科学家,到南京创立了光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激光晶体材料等产品。回上海二次创业的缘起,是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聘他为项目经理,负责实施“激光晶体材料”项目。实施这个前沿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单位,就是芯飞睿公司。这家落户宝山区的初创企业是“先投后股”改革试点的受益者。根据改革方案,芯飞睿的科研和管理团队持股90%,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持股平台持股10%;上海长三院与上海宝山技术转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