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产品”做成了商品,​2亿元!上海这个镇靠侍弄花草实现高产出

发布时间:Apr 16, 2024 21:01 PM

2亿元——这是崇明区港沿镇去年花卉苗木产业的总产值。如果这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一个制造业企业一年的营收,这并不奇怪;可一个远郊农业镇,不靠租地盖厂房收租金,没有“村村冒烟”,光靠侍弄花草就有这样的产值,实属不易。这也不禁让人好奇:这个镇的“财富密码”究竟是什么?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发展,尤其是农业发展。记者发现,在港沿镇,“农业现代化”走出了一条清晰的“三步走”路径:先找准特色,根据自身优势选定花卉苗木产业;再找准商业逻辑,用工业化、产业化的思维去布局农业;最后乘上科技创新的“东风”,让科技力量成为特色农业的支撑和“后劲”。

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要发展怎样的农业?港沿镇的探索,或许能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样本。


“特色农产品”做成了商品,​2亿元!上海这个镇靠侍弄花草实现高产出

“特色”从哪里来?

九月正是瓜子黄杨销售旺季。港沿镇园艺村里,又一次停满了外地牌照的大货车——车主们从全国各地慕名前往园艺村,只为买到正宗的“崇派”造型黄杨。

“一株售价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今年销售情况还不错!”站在自家的种植基地里,园艺村村民顾洪春难掩笑意。他耗费毕生心血培植的30亩景观黄杨树,如今已成了“致富树”。


“特色农产品”做成了商品,​2亿元!上海这个镇靠侍弄花草实现高产出

园艺村,似乎天生为园艺而生——这里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瓜子黄杨生产基地,3.1平方公里的村域范围内种植了1200多亩黄杨,被誉为“瓜子黄杨之乡”。园艺村是如何和黄杨结缘的?

历史积淀和自然禀赋,是“瓜子黄杨之乡”的最大底气。以往崇明岛常遭风浪侵袭,需修筑堤坝,为了固堤,人们在堤坝上种了根系发达的黄杨树。后来人们惊喜地发现,这种生长缓慢、在其他地方每年只能生长一季的树,到了崇明竟能一年长两季,这让崇明发展黄杨种植业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原属合兴乡的园艺村,集体经济收入历来以花卉、果树种植为主。自从发现了黄杨这个“宝贝”后,1958年村里成立了合兴园艺场,开始种植瓜子黄杨并探索造型技术,瓜子黄杨一直畅销至今。


“特色农产品”做成了商品,​2亿元!上海这个镇靠侍弄花草实现高产出

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不少村镇都在找“特色产业”,其中也有一些误区。有的村镇一头扎进“网红产业”、引进“网红品种”,在点位上布局精致,和普通村民却没啥关联;也有的村镇千里迢迢从外省市引进本地没有的品种,一段时间后外来品种因水土不服产生“排异反应”而不了了之,产业振兴也就无从谈起。“特色”究竟从哪儿来?

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乡村处副处长田峰看来,基于自身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是“把优势做优、把特色做特”的可行路径。“特色农业并不是‘空中楼阁’,不是仅仅用于展览的‘盆景’,不能‘为特而特’,关键要和乡村的历史、文化乃至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实际连接,这样的特色农业才接地气、可持续。”

在港沿镇,花卉苗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港沿镇副镇长郭志华告诉记者,园艺村超过四分之三的农户从事黄杨种植,每年黄杨带来的收入高达4000多万元。近年来,园艺村的产业形态更是辐射到周边村落,沿着合五公路的花卉苗木产业轴逐渐成形,全镇花卉种植面积由原来的300多亩增至1800多亩。如今,这片花卉苗木产业集聚区还有了个诗意的名字:上海花港。


“特色农产品”做成了商品,​2亿元!上海这个镇靠侍弄花草实现高产出

“特色化其实也是品牌化。对一个镇来说,品牌和IP就好比一个人的‘人设’。找到适合自己的、有利于长久发展的‘人设’,一个镇的产业才能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影响力,在更深层次上造福百姓。”港沿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农产品怎么变商品?

农业发展,光有特色还不够。放眼沪郊乃至外地,特色农产品不少,但其中不少特色农产品依然停留在个体农户摆摊售卖、“一家一个样”、“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阶段。一边是农户苦于好东西不能“出圈”,一边是市场、消费者“看不见”这些好东西。怎么解决?


“特色农产品”做成了商品,​2亿元!上海这个镇靠侍弄花草实现高产出

农业现代化的体现之一,是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化管理的产业基地为依托,实现各种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在港沿镇,花卉苗木产业已有了稳定的产量、统一的销售、现代化的商业模式,这让传统农业跨越了“靠天吃饭”的阶段,进一步和现代化商业市场接轨。

港沿镇的花卉苗木,除了在田间地头、在温室大棚里,更多的是在工厂里、在流水线上。在亚洲最大的花卉种苗工厂——上海崇明智慧生态花卉园内,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贯穿花卉播种、催芽、育苗、移栽、发货等环节,全过程都在流水线上完成,整个园子简直就是个“花卉复印机”。目前,基地年产精品盆花1000万盆以上,年产值达8200万元。

不远处的上海崇明国际菊花生态园里,田头采下的多头小菊可经传送带从智能玻璃温室被送至理花捆扎车间,工人梳理后套袋装束,全程仅需一两分钟。与其说这是养花育苗的花棚,不如说是一个高效运作的生产车间。该园区年产鲜切菊花可达1200万枝,年产值在2000万元左右。


“特色农产品”做成了商品,​2亿元!上海这个镇靠侍弄花草实现高产出

要把农产品变成商品,除了引入工厂化的作业模式,更重要的是种植户本身要有市场意识,要把田头的花草、盆栽的黄杨当“商品”看。观念转变的背后,是对于供求关系、市场逻辑的深入理解。

港沿镇规环办负责人陈洪娟,2010年从同济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到崇明工作。她发现,彼时园艺村村民只会种、不会卖,黄杨销售以散兵游勇式的“提篮叫卖”为主,定价权完全在中间商手里,跑不出量、卖不出价。“后来,我们鼓励村民将自家的高品质黄杨移植到村主干道大港公路两旁,打造黄杨产业集中展示带。”

同时,村民还在每棵黄杨上挂了二维码,扫一扫即可了解高度、树龄、价格、种植户联系方式等信息。镇里还专门成立黄杨产业协会,注册了商标,把村民组织起来抱团销售,还开通“最美园艺黄杨”微信公众号进行线上销售。


“特色农产品”做成了商品,​2亿元!上海这个镇靠侍弄花草实现高产出

村民林玉章家住园艺村跃进河北侧,这些年他把自家最漂亮的树种在门前沿路的空地上,收购商一眼就能看到,是活生生的广告。22棵造型黄杨傲然挺立,卖掉一批就换一批摆上。“以前别人不了解你的树,不知道咋买;现在人家来村子里,看中哪棵就能直接找到你。”

在一系列举措下,2022年园艺村造型黄杨销售收入较2018年增长33%,村民人均收入从3.7万元增长至4.7万元。

如何找到农业“新风口”?


“特色农产品”做成了商品,​2亿元!上海这个镇靠侍弄花草实现高产出

今年上半年,港沿镇发生了两件大事。其一,是合兴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园于2月正式开园,园区共有7栋配套用房,包含创客中心、工匠之家等区域,目前已有20多家企业入驻。其二,是今年4月时,崇明农业科技创新孵化园在港沿镇挂牌成立,集农业科技研发、创新创业、产业升级等功能于一身。

这是港沿镇农业发展的下一步布局。找准了特色、对农产品进行产业化运作后,还需发挥上海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市场、科技、资金乃至各类“流量”方面的优势,克服城区虹吸效应,把科技和服务引入乡村,解决农民增收、农村集体经济壮大等核心问题。

“农业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落地,需要导入科技力量,我们已和市农科院等签订合作协议,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研究力度。建设产业园就是为种源农业、品牌农业提供产业化空间,提高农业竞争力。”港沿镇党委书记丁冬红说。


“特色农产品”做成了商品,​2亿元!上海这个镇靠侍弄花草实现高产出

政府搭台提供政策资源,科研院所提供技术和数据,企业、合作社成为新技术、新品种的承载空间——在多方合作下,港沿镇的花卉苗木产业已乘上科技创新的“风口”,打开了新的发展局面。

“未来农业不能靠高能耗的竞争,而要靠科技引领。”上海崇明国际菊花生态园负责人姚建军告诉记者,园区运营方虹华园艺收集保存了3000多份菊花种质资源,是首批“国家菊花种质资源库”之一,与多家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正因如此,园区内的多头小菊生长周期大幅缩短,一批菊花只需80天左右即可长成,土地利用率大幅提高。

特色化、产业化、科技化的花卉苗木产业,让人们尝到了增收致富的甜头。以上海崇明智慧生态花卉园为例,近年来,这个园区从漾滨村、合兴村等雇用了80余名工人,人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在园艺村,种植户靠卖树,年收入几十万元已是常事。


“特色农产品”做成了商品,​2亿元!上海这个镇靠侍弄花草实现高产出

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还催生了新的工种,比如黄杨造型师。园艺村村民黄国平本是一个货车司机,这两年看好黄杨产业,卖掉了小货车,专心给黄杨树做造型。“目前,全镇像我这样的黄杨造型师有60多名,单日薪资超400元,销售旺季时天天忙得团团转,年收入比原来开货车高得多!”

“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产业必须真正让百姓受益。这些年,我们尝到了信息、资源、先进理念流入镇里的甜头,今后将进一步做强优势、做精特色,让百姓‘钱袋子’更鼓。”丁冬红说。

带动中国稀有贵金属产业升级,铂族贵金属应用科技研究院在上海临港成立铂族|贵金属|研究院
带动中国稀有贵金属产业升级,铂族贵金属应用科技研究院在上海临港成立铂族|贵金属|研究院

6月28日,第三届“上海铂金周”在临港新片区举行之际,铂族贵金属行业年度盛会——PPMC高峰论坛在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洋山国贸中心开幕,吸引了英美资源、世界铂金投资协会、英国金属聚焦公司、广东南方黄金研究院等30多家贵金属行业代表性企业、大学、协会及专家参加。上海临港铂族贵金属应用科技研究院同步揭牌成立。未来,研究院将探索打造成为覆盖铂族贵金属全产业链的国际性科创平台,进一步集聚国内外科研院校的力量、打造国际一流的科研队伍、集聚顶级的科研领军人才,为行业企业提供一个高水平的技术和信息交流平台,并成为临港新片

​新迁入企业一直无法为员工交社保?金山打造为企业群众办事的“兜底”窗口女士|反映|企业
​新迁入企业一直无法为员工交社保?金山打造为企业群众办事的“兜底”窗口女士|反映|企业

“真的太谢谢你们了!我本来急死了,就来试试看,没想到,你们真帮我办好了!”说这话的,是到金山区医保中心“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寻求帮助的市民何女士。据了解,今年5月,何女士急于将个人医保转移至外省市。因为,按照上海市转移接续办理的操作流程,在养老保险转移至外省市后的次月才能转移医疗保险。但当时,何女士的原单位刚刚才为其转移养老保险,而何女士若要在外省市继续缴费,必须在5月办理完医疗保险转移手续,否则将影响其后续医保和社保的正常使用。金山区医保中心“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工作人员核实情况后,立刻联系金山区社保中心

​一项改造让企业运营绩效提升20%…沪郊山阳镇加快推动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合作项目|协议。这一|企业
​一项改造让企业运营绩效提升20%…沪郊山阳镇加快推动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合作项目|协议。这一|企业

近日,在金山区山阳镇,圣东尼针织机器有限公司与清智同联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清智同联将为圣东尼这个传统针织机器制造企业实现智能工厂改造。这一合作项目,也将为当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树立标杆示范。据了解,成立于2005年的圣东尼公司主营业务涵盖设计、开发、生产、组装新型纺织机械成套设备及相关零部件等,属于典型的传统纺织制造企业。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企业拥抱智能化的需求日益迫切。山阳镇在获悉企业诉求后,主动牵线搭桥,联系到位于上海湾区科创中心的清智同联,促成双方合作。此次智能工厂改造完成后,企业在

背后还有这些讲究,上海这些社区食堂让人念念不忘?好吃不贵是王道居民|社区|食堂
背后还有这些讲究,上海这些社区食堂让人念念不忘?好吃不贵是王道居民|社区|食堂

近日,位于徐汇区虹梅街道的古美东兰社区长者食堂开启了试运营,3元一碗的上海青、9元一只浓油赤酱的本帮酱鸭腿、10元一碗的鹌鹑蛋红烧肉……实惠的价格和菜量让这个可容纳64人堂食的社区食堂很快收获居民中的高人气,而人工收费与智能结算并举的付款方式,也为不同年龄段的居民提供了购餐便捷。在徐汇区,像这样的社区长者食堂目前已有27家,全区老年人助餐场所则达到了142家,每天总供给能力约2万客餐食。近年来,徐汇区不断完善助餐服务体系,通过“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将社区食堂嵌入居民家门口的“生活盒子”,形成覆盖全区

​银行、券商、基金、保险公司…各类金融资源正快速向“大零号湾”集聚产业|海通|保险公司
​银行、券商、基金、保险公司…各类金融资源正快速向“大零号湾”集聚产业|海通|保险公司

6月12日,海通证券第一家在大学社区设立的创新网点——上海闵行区沪闵路证券营业部正式开业,积极助力“大零号湾”科创金融高质量发展。在现场,海通证券与内蒙古伊泰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的上海海通伊泰一期基金也正式揭牌。开业庆典上,闵行区政府还与海通证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接下来,海通证券将在产业合作发展、上市企业培育、金融服务提升、党建联建及人才交流、论坛活动组织及招商引资合作等方面与闵行区开展更紧密、更深入、更全面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据悉,为加速培育科创金融生态,闵行已在“大零号湾”举办40余场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