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选择哪个专业?建平中学的大学学术营让学生认识自己找到“最爱”

发布时间:Apr 24, 2024 04:31 AM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金秋时节,一群上海学子,欢呼雀跃着走出校园,奔赴祖国各地,寻找自己的未来之梦——前不久,建平中学高二年级的220位学生分赴五地,开启为期一周的研学之旅。在北京、天津、西安、武汉和上海的顶尖高校,他们走进实验室近距离聆听教授们授课,坐进教室感受大学生们的课堂,徜徉在校园里感受浓厚的大学氛围……在分秒必争的高中时期,用整整一周的时间让孩子们寻找“梦想”,建平中学校长虞晓贞说,孩子们心中有梦,未来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通过深度职业体验来进行生涯教育,是建平中学的办学特色——三年里进行五次体验,认识不同的职业,找到心中所爱,并且为之努力奋斗。

今年的研学之旅,是建平中学在此基础上的又一次创新,也是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一次尝试,“高二的学生,到他们真正踏上工作岗位,还有5到8年的时间。这期间,一个行业可能会有巨大的变化。在这之前,‘学术研究’也是一种‘职业理想’。我们想让学生走入中国顶尖大学,通过参观校园、参与实验室活动、沉浸式体验大学课堂,在高校实景中感受大学的学术氛围;通过与教授、在校生的交流,思考未来的专业方向;通过亲身的实践,获得真实的经验,从而逐步明确和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她说,学生们对于上海和周围省市的高校已经了解得比较多,因此这次的学术营走到更远的远方去,让孩子们探究更多陌生的学科和领域。

“一周里,我们北上,深入燕山之麓,在紫禁城与天津卫下放声高歌;我们西去,拜访长安故里,在黄土地上慨然奋进;我们溯长江而上,望江河叹五湖,在江城之滨砥砺壮志豪情……”回到上海,高二班的严家聪写下了过去这段令他们心潮澎湃的经历。过去的这一周,他的同学们,去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在校园漫步,在课堂旁听,和师兄师姐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憧憬未来校园的美好生活。

问学生们大学想学什么专业?不少学生会给出这样的答案:“爸爸妈妈觉得金融、法律或者考公方便就业,未来工作形势比较好。”但真的适合自己吗?对于这个年纪的中学生而言,并不真正了解,但选择大学的专业,就意味着自己定下了未来职业的方向。

陪伴终生的职业,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我看到他们的眼里有光,走进学院的大门,就被大学生们向上的氛围深深感动,”高二7班的周家仪说,当她和同伴们走进天津大学的建筑学院,就感觉到“创新精神弥漫在空气中”,“在和学长的交流中,我看得到他们对这个专业的深深热爱。这里甚至不像一个学院,更像是一个自由工作的空间,每个人都在这里追寻自己的理想。”她说,这就是她理想的大学生活,以及未来能为之奋斗、工作一生的动力。

高二12班的唐焱旸是一个化学迷,从北大清华回来之后,他更坚定了自己要去读“强基”的目标。“我知道学习基础学科很累,家人们也会觉得‘读的时间长又赚得少,不实惠’,但我十分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唐焱旸说,他在北大听了教授的一堂课,教授对他们说“做基础学科,就是为了找到‘0到1’的突破”,“教授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决定未来学化学,是因为它不仅能跟我个人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还能把我个人将来的发展走向去跟国家将来的发展结合起来,这让我充满了动力。”

“我们还在校园里做了关于职业生涯策划的随机采访,也碰到了许多来自上海的学长学姐,他们跟我们分享了选择的心路,他们都是充实而积极向上的,这样面对面的交流,更让我们心生向往。”高二7班的李姝瑶说,“一位从自然科学转向哲学的学姐说,热爱才是做出人生第一次选择的关键。”

在这次游学过程中,除了深度了解高校,还从中了解学校的历史和过去年轻人为理想而奋斗的故事,学校还安排了许多特色的路线。走出校园,了解大国重器,让学生们豁然开朗。

在去西安的旅程中,学生们走进了西工大的实验室。“西工大的实验室里有很多高精尖的技术,能对我们高中生开放,真的太幸运了。”高二6班的徐睿齐说,在这里,他们看到了最前沿的科技技术,虽然不一定能听得很明白,但却能感受到学校对于国防人才或者说理工科人才的渴望,也给了他深深的感触。也是在西安,学生们在西安交通大学的校史馆里了解了学校从上海交通大学迁往西安的历史,学生们觉得,“西迁精神”对于当下的青年“志在四方”,也是一种使命和感召。

在去往武汉大学的这条线里,学生们还在学校的安排下前往武钢集团有限公司。“我在长达1000多米的一条生产线上亲眼看到滚烫的钢板从机器里面推出来,在轨道上奔驰,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非常震撼。但同时,这条生产线上仅有几个零星的工人在工作,”高二班的严家聪说,他在武钢看到了保留下来的“1号锅炉”,这是历史的传承和发展,而发展的未来,就要靠我们的年轻一代。

“好男儿志在四方,上海的孩子未来也能有无限选择和方向。职业生涯从大学起步,我希望这样的学术营能给孩子们架起一座‘桥’,通过这样的生涯体验了解自己心中所爱,追寻心中的梦想,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虞晓贞说。


未来选择哪个专业?建平中学的大学学术营让学生认识自己找到“最爱”
上个月刚刚更名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这部上海原创大师剧走进清华北大连演三场
上个月刚刚更名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这部上海原创大师剧走进清华北大连演三场

在第十个国家宪法日之际,12月4日晚和今天,上海师生带着青春版原创话剧《立场》走进清华大学,连演两场,引发大小观众共鸣。明天,还将在北京大学演出一场。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一个月前,专业版原创大型话剧《雷经天》更名为《立场》,在国家大剧院连演三场,收获好评,也为此次青春版话剧巡演揭开序幕。清华以及附校学生观演。“在国家宪法日的当天,再次演出对我们来说十分有意义,我们会永远铭记的誓言。”饰演雷经天的华政传播学院杜永强同学说。据悉,在清华北大献演的这部律政题材话剧,由华东政法大学出品,全部由华政在校学生

外面像虫?陈默等名师更多把“板子打在家长身上”,家里像龙,“疫情宝宝”
外面像虫?陈默等名师更多把“板子打在家长身上”,家里像龙,“疫情宝宝”

你是不是也发现,不少孩子家里家外两个样:在家里,像一条龙,活灵活现;在外面,像一条虫,畏手畏脚?有人说,这是最近3年出生的“疫情宝宝”身上存在的一种社交焦虑。果真如此吗?日前,在闵行七宝皇都邻里中心的协“童”成长主题课程上,作为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特聘督导、上海市心理协会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前秘书长陈默,与听课家长们分享如何助力孩子健康成长这一话题,犀利幽默,一针见血。陈默开课。“孩子在家非常外向,在外害怕社交?”陈默老师提醒家长,切勿在家庭中过分关注、保护孩子。应当善用“家务劳动

怎样保护“儿童的100种语言”不被偷走99种?,花生防过敏与泥巴抵抗力
怎样保护“儿童的100种语言”不被偷走99种?,花生防过敏与泥巴抵抗力

11月25日,中国上海。有这么两本中译书,引发教育人士热议。一本是《娇惯的心灵:“钢铁”是怎样没有炼成的?》,另一本是《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转型时期的瑞吉欧艾米莉亚经验》。幼儿园“书法”。【花生过敏形成“悖论”】对于《娇惯的心灵》,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教授援引了书中的一个“花生过敏”的数据案例:在美国,从1990年代开始,因为担心突发花生过敏症,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对花生“敬而远之”,把花生以及其他花生制品拒之门外;然而,到了21世纪,全美儿童对花生过敏的人群比例从每千人仅4人,上升到每千人达14人。事与愿违

这届上海教育博览会参展规模和人数再创新高,展现家门口好学校
这届上海教育博览会参展规模和人数再创新高,展现家门口好学校

2023第20届上海教育博览会近日收官。2023第20届上海教育博览会总结会上最新数据显示:在9月15日至9月17日的线下展期间,教博会共吸引11.5万人来到现场参加各项展示及互动活动,另有226万人次通过上海教博会小程序线上“参观”了本届教博会。上海教育影响力电子地图的浏览量超过35万人次,上海教育大直播总浏览量超过836万人次。为期一个多月的线上展规模和人数再创历史新高。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指导,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主办的2023第20届上海教育博览会以“共创一流城市教育共筑教育强国梦想”为主题

全家参加馆内夜场音乐会,来自上海航天系统,钱学森图书馆第200万名观众是她夜场|我的祖国|系统
全家参加馆内夜场音乐会,来自上海航天系统,钱学森图书馆第200万名观众是她夜场|我的祖国|系统

今年暑期以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入馆观众流量节节攀升,7月日均接待量突破2000人次,超过历史同期水平。21日晚,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黄静与家人步入馆内,幸运地成为钱学森图书馆第200万名入馆观众。当晚,黄静一家报名了在钱馆举行的“越夜越动听——我和我的祖国”夜场音乐会活动。为了让家人能在演出前对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的杰出成就有所了解,她特地提前半小时到馆,准备仔细参观馆内“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基本陈展。令她惊喜的是,钱学森图书馆为黄静准备了第200万名观众荣誉证书,以及钱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