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医德高尚的医生①华东医院原院长俞卓伟:“大专家”的“小徒弟”,今天

发布时间:Apr 16, 2024 21:54 PM

【编者按】

百年前,我国著名医学教育家颜福庆曾这样定义现代医生:“我们认定做医师的人,须有牺牲个人、服务社会的精神,服务医界,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若然有人拿服务人类,为公众利益为目的去学医,这才是最好的。”

百年来,一代代白衣天使护佑华夏儿女安康。解放至今,我国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从35岁增至78.2岁,健康成就有目共睹。当年颜福庆先生对医生的定义字字珠玑,于今日仍有极大意义——做一名高尚的医生,视人群健康为唯一目标。自今天起,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将陆续刊登德才兼备的医学大家与终身教授,以他们从医“来时路”讲述新时代下医生如何树立崇高职业观。

深色帆布袋里是整整齐齐的一沓文件夹,有略微泛黄的旧报纸,也有字迹满满的文件;三号放大字体打印的病史记录在手边,时而拿起端详,时而抬头示意鼓励大家发言;黑色长裤与黑色跑鞋,掩盖着双膝常年劳损造成的行动不便,但大多数时候他不愿被人搀扶,更遑论拄拐。

这是一位平凡却又不平凡的长者。在教师节后的第一个周五下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原院长、全国劳动模范俞卓伟依照惯例,又来到长宁区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家庭医生们围坐一堂,分析疑难病例,指导病案撰写。2个小时过得很快,临近“下课”时,家庭医生拿出早早准备好的一大束鲜花递给俞卓伟。“感谢您,俞院长,俞老师!”

2013年,时任华东医院院长的俞卓伟便“下了基层”。彼时,周家桥在有限的空间内腾出小房间,由俞卓伟专家团队与同是劳模的家庭医生陈华签约结对,无论本职工作多么忙碌,始终坚持在创新工作室带教培训。一晃10年,自称“发挥余热”的他仍不改初心,“看着家庭医生水平越来越高,是我最大的欣慰。”

在“不完美”讲义中思考生命

这次的“授课讲义”,来自一个并不算成功的案例:88岁的缪老伯因胸腔积液,住进了周家桥社卫中心。然而7月末,他先后发生了3次鲜红色便血。经过血象指标化验后,不排除消化道肿瘤的可能,建议家属转至上级医院治疗。B超显示,缪老伯的中上腹有包块,腹股沟也有多发肿大淋巴结。但基于高龄等考量,家属拒绝进一步检查,2周后患者病逝。


如何做医德高尚的医生①华东医院原院长俞卓伟:“大专家”的“小徒弟”,今天

“我们觉得很遗憾。这一次复盘,其实是想回溯在哪些环节还可以做得更好?如果家属愿意配合治疗,我们又能再提供哪些帮助?”主治医师刘灿详细地汇报完病史后,俞卓伟点了点头,“患者最终的病情大家可以一同来讨论,究竟是不是消化道肿瘤?有没有其他更致命的病症?”

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的课堂,俞卓伟要求每一名参加培训的家庭医生都发言。气氛逐渐热烈起来,“鲜血样便和上腹部的肿瘤应该没有直接关联”“患者的胃泌素释放肽前体指标一直增高”“他的血糖只有2.6,尿酸、肌酐指标也都增高”“除了胸腔的大量积液,还有严重的肾功能不全”……

大多数时候,俞卓伟扮演着静静聆听的角色,直到总结环节,犹如穿针引线般,他将自己的思考与大家的分析一起娓娓道来。“大家说得很详细充分了,但是还有一个小地方:重度甲减也会引起胸腔积液,死亡率高达30%至50%,同时会引起全身多脏器功能衰退。那么,甲状腺功能为何减退?肿瘤就是其中一个诱因。患者的淋巴结节,也可能是恶性淋巴瘤在胃部的表现。”

“做医生要步步深入、不断推理,有正确思路、科学检查与准确结论,才能给患者尽可能多的帮助。”俞卓伟顿了顿,“检查指标是我们的辅助,作为居民家门口的贴心人,大家的优势就是能花更多时间了解患者,一些必要、不折腾的检查,或许能带来不一样的结局。”

大专家为何醉心与社区打交道

做基层帮手、起转诊推手、当诊治高手,这是俞卓伟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对“小徒弟”们的要求。王雯雯如今已是华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在周家桥做家庭医生时,她的签约居民徐莉君阿姨就是俞卓伟周末带教门诊的受益者。“阿姨是当天最后一名患者,带着厚厚的化验单。俞院长先是拿起听诊器仔细为其查体,在描述发病情况的细节时,他从未打断。”

心脏要跳出来了、血压很高、怎么都查不出问题,但心慌胸闷。有医生为其开过抗焦虑药物,但副作用多,徐阿姨坚决不吃。怎么办?“我有不一样的想法。”俞卓伟温和地说,“您特别懂得为别人考虑,不想给老人孩子添麻烦,生病了也是独自去看,所以心理压力还是有些大。我刚刚听您的心率还是有些快,只要先调整一下目前用药,再观察一段时间。”之后,他将患者服用的倍他乐克换成持续时间长的缓释片,剂量只增加四分之一,短短几日,徐阿姨症状明显改善。“‘在全科,把患者视为整体的人’,每次查房,俞院长都身体力行诠释着这个理念。”

瑞金医院18年深耕、华东医院13年掌门,许多人乃至同行都曾不解:这位上海顶级三甲医院的大专家,为何偏偏醉心与社区打交道?“我在贵州工作了16年,可以说是最早的全科医生。”俞卓伟揭开答案,“那会儿乡里县里的老百姓无论得了什么病,你都得看。后来的抢救会诊、医务医疗管理、老年医学科建设,也都离不开全科思维。把医疗资源纵向整合,才是真正让患者得实惠。”


如何做医德高尚的医生①华东医院原院长俞卓伟:“大专家”的“小徒弟”,今天

做好“家庭医生背后的医生”

近年来,俞卓伟的膝关节病症越发严重,然而他始终下不定决心进行置换手术。“双膝关节置换后需要很久的康复时间,但我的工作耽误不了这么久。趁着现在还有余力,还能勉强活动,我还是想多做一些事情。”

“闲不住”,是许多身边人与学生对他的评价。俞卓伟的从医准则透澈而简单:坚持公益性,既在院内,也在院外。2006年4月,在其牵头下,华东医院与毗邻的长宁区基层卫生率先开展合作,既填补当时区内三甲医院资源的缺乏,又提供全面技术专业支持。67位副高及以上职称专家分别与10个社区结对,俞卓伟也利用节假日,雷打不动下社区,听取一线家庭医生的需求和困难。

那些年,“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还是时髦的新鲜词汇,居民拿着预约单到三甲医院仍旧“摸不着头脑”,如何能真正实现转诊?俞卓伟拍板给了大家底气:2013年,华东医院率先设立“社区双向转诊办公室”,抽调专职人员接待转诊患者,避免居民多费周折。转诊办主任陈晓怡说,2017年,医院又建立转诊收费绿色通道,还开通微信预约平台,让家庭医生可跨院在线预约大型检查,让稀缺专家号真正“下社区”。

家庭医生应该如何定位?基本医疗的守门人、公共卫生的执行人、健康管理的掌门人、康复护理的可信人、中西并重的实施人——待人如沐春风的俞卓伟,毫不含糊地提出了要求。“做接地气的医生,而我,还想继续做好家庭医生背后的医生。”

上海9名援疆医疗专家为克拉玛依居民义诊,跨越4000余公里父亲|专家|上海
上海9名援疆医疗专家为克拉玛依居民义诊,跨越4000余公里父亲|专家|上海

第6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市皮肤病医院、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的神经内科、泌尿外科、耳鼻喉科、眼科、甲状腺外科、乳腺外科、血液病科、老年医学科、皮肤病科等9位上海援疆医疗专家先后前往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克拉玛依市第三人民医院开展义诊活动。其中,6位专家为同济医院派驻的援疆医生,3位专家跨越4000余公里赴克,为当地患者释疑解惑。乌鲁木齐居民驱车400余公里带父亲赶来义诊帕提古丽在义诊中进行了一次小型体格检

专家提醒这些细节需注意,美甲太频繁、趾甲剪过头:十院甲病门诊开设满月外科|甲床|门诊
专家提醒这些细节需注意,美甲太频繁、趾甲剪过头:十院甲病门诊开设满月外科|甲床|门诊

“谢谢刘主任,帮我解决了大问题!甲沟炎折腾了两年,之前拔了两次趾甲都没长好,反复发炎,心态都要崩了,这次终于彻底解决问题了。”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甲病门诊诊室里,小张姑娘对整形外科主任刘广鹏表达了由衷的感谢。2021年年初,小张剪趾甲时不小心剪得过深,伤到了甲床,虽然第一时间用碘酒消了毒,没想到几天之后还是发炎了,整个脚趾第一节又红又肿又痛,连走路都一瘸一拐。外用碘伏无效,口服抗生素无效,只能选择“听起来就很痛”的拔趾甲。原本以为拔了趾甲就能除旧布新,没想到,新长出来的趾甲总是“往肉里钻”,炎症反反复复,

有的家庭医生还开出了糖尿病专科门诊…,上海这个区居民诊疗六成在社区奉贤|居民|社区
有的家庭医生还开出了糖尿病专科门诊…,上海这个区居民诊疗六成在社区奉贤|居民|社区

奉贤地处远郊,医疗资源并不充沛,社区诊疗成为居民“健康第一关”。如何筑好网底服务百姓?记者近日从区卫健委获悉:立足区域实际,综合考量服务人口规模、人口导入趋势,区卫健委推进社区卫生资源横向整合。居民心甘情愿“用脚投票”选择社区,社区家庭医生的扎实功底、温馨服务“功不可没”。数据显示:目前奉贤区共有全科医师549人,去年全年社区诊疗比例占全区诊疗49%,今年前半年社区诊疗占比已增至60%。规范培养练好家医“内功”王涛是奉贤区西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十年如一日坚守社区,而今她已签约1900余名社区居

这家区域性医疗中心里患者做香囊绘面具感受家一般的温暖,端午节医疗中心|患者|香囊
这家区域性医疗中心里患者做香囊绘面具感受家一般的温暖,端午节医疗中心|患者|香囊

今天是传统佳节端午节,作为区域性医疗中心的静安区市北医院为患者特别组织了一场“爱在左·伴在右”迎端午活动,患者及家属一起包粽子做香囊,感受家一般的温暖。据悉,市北医院老年康复科是静安区重点学科,住院患者80%是70以上老人,其中不乏90岁、百岁老人。康复科在精心医治老人之时,将亲情化服务贯穿始终,打造有人情味的“温情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老年康复科主任舒锦说,端午佳节来临,医护人员发现少数病友因缺乏家人陪伴,心理、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医院社工部与科室医护人员联手,搭建医患互动、双向沟通的“连心桥”,

一年保喉率近八成,上海研究被国际年会录入:免疫联合治疗局部晚期头颈肿瘤肿瘤|患者|局部
一年保喉率近八成,上海研究被国际年会录入:免疫联合治疗局部晚期头颈肿瘤肿瘤|患者|局部

近期召开的2023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研究颇为亮眼:在头颈部肿瘤领域,“诱导化疗联合特瑞普利单抗,可用于切除局部晚期喉癌/下咽癌患者保喉治疗,Ⅱ期临床试验研究公布结果一年保喉率可达79.4%。”这一简称为INSIGHT的研究第一作者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区晓敏教授,通讯作者是王宇教授、何霞云教授。据悉,喉癌和下咽癌是我国最常见的头颈部鳞癌之一,发病率约占头颈部鳞癌的20%。由于发病症状隐匿,患者确诊较晚、预后较差。既往采用手术切除治疗延长生存期。随着多学科综合治疗发展,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