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是马赫迪、庇护九世或洪秀全”,学林随笔|19世纪有远见的人

发布时间:Apr 15, 2024 19:13 PM

19世纪中期的马克思,已经具备现代化的世界眼光。这体现在他对历史事件的观察分析中,包括对中国问题的观察。

马克思在1853年发表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对清王朝治下的中国作了描述和预测:“清王朝的声威一遇到不列颠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

他指出,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的相关评述,可以说揭示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走向:第一,确认当时的中国处在闭关自守的状态;第二,清王朝失败于“不列颠的枪炮”,即现代化装备;第三,只要接触到新鲜空气,旧中国体制必然要解体。也就是说,中国的传统文明必定会选择转型为现代化文明。这就是马克思对中国现代化的牵引。他不是出于一种主观的想象,而是基于世界历史时代的大趋势。

对中国民众来说,“不列颠的枪炮”带来了痛苦和耻辱。可对清王朝来说,这是传统体制的撒手锏,是革命到来的钟声。充满现代化情怀的马克思认为,只要遭遇新的生产力,传统的旧社会必然解体。

李卜克内西回忆:19世纪50年代初,马克思嘲笑欧洲得胜的反动势力,它们幻想革命已被窒息,而没有想到自然科学正在准备一次新的革命。“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大的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

接着,马克思异常兴奋地告诉李卜克内西,几天前伦敦瑞琴特街上展览出一个牵引火车的电力机车的模型:“现在问题已经解决了,这件事的后果是不可估计的。经济革命之后一定要跟着政治革命,因为后者只是前者的表现而已。”

工业革命开创了新的现代性文明,现代化也就是现代性的实现过程。到了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作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美国出版的《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刊载的“现代化”条目,一开始就引用马克思的这句话作为阐释现代化含义的第一根据。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其对中国现代化前途的确认。

建党之前,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指出:“18世纪以前的社会,政治和宗教的势力比经济的势力强。所谓社会势力从经济上袭来的很少……譬如南美土人,只伸出一张口,只等面包树、咖啡树给他吃喝,所以他们只有宗教的感谢,没有经济的竞争。到了英国产业革命后的机械生产时代,人类脱离自然而独立,达到自营自给的经济生活,社会情形为之一变……有了这种环境,才造成了马氏的唯物史观;有了这种经济现象,才反映以成马氏的学说主义。”

20世纪后期,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经历了挫折。但就是凭着对现代化的引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价值并没有消退。以色列学者尤瓦尔·赫拉利在其畅销全球的《未来简史》中,就不在乎苏联东欧崩溃的事实,依然公允地肯定了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之价值。

赫拉利认为,19世纪有远见的人,不会是马赫迪、庇护九世或洪秀全,而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并不是因为社会人文主义哲学优于基督教神学等,而是因为马克思、列宁没有忙碌于研读古代经典,而是努力地理解当代的科技和经济现实。他们研究了蒸汽机如何运作、煤矿如何经营、铁路如何塑造经济,以及电力如何影响政治。

“马克思等人了解新的科技现实及人类的新体验,因此能够针对工业社会的新问题提出切中要点的答案,也能提出原创的想法,告诉众人如何从前所未有的机会中得利。”

赫拉利指出,为了一个美丽新世界,社会主义打造了一个美丽新愿景,承诺以科技与经济为工具。于是,这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科技主义,也改变了意识形态话语的基础。

在马克思之前,“人们定义和区分彼此的标准是对上帝的看法”,而不是生产方式。在马克思之后,比起关于灵魂和来世的辩论,科技与经济结构问题更为重要。在20世纪下半叶,生产方式成为热议的主题,让人类几乎忘了自己的存在。“即使是最严词批评马克思和列宁的人,也接受了他们对历史和社会的基本态度,更仔细地思考科技和生产。”

赫拉利拿马克思与马赫迪、庇护九世或洪秀全等人进行比较,焦点就是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引领。倘若20世纪的中国没有选择马克思主义,可以说也就不会开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当然,在今天看来,马克思所说的“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一句话不应该理解为:当时工业较发达的国家所具有的一切——从器物、制度到文化理念,都可以拷贝到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至少,资本主义国家的所有弊端——从机制的不可持续到道义的阙如、文化的颓废,都是应当被抛弃的。《共产党宣言》的批判性恰恰针对于此。

在剥离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弊端之后,现代性文明的基本特征依然存在,“完全不意味着社会退回到中世纪的诗情画意中去”。正是在这一点上,正是在中国不会完全显示西方国家的现代化特征这一点上,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意义得以进一步显示出世界意义。

上海经济如何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上海经济如何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我国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但不会改变经济韧性、潜力以及长期向好的基本面。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攻坚克难中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在固本培元中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就上海而言,既要正视前进中、发展中的困难,更要看到经济韧性强、后劲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一手抓攻坚克难,一手抓固本培元”,在巩固已有优势的基础上着力开拓创新。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可以强化经济的韧性,在抗击非经济扰动因素方面有着重要作

为何“不是马赫迪、庇护九世或洪秀全”,学林随笔|19世纪有远见的人
为何“不是马赫迪、庇护九世或洪秀全”,学林随笔|19世纪有远见的人

19世纪中期的马克思,已经具备现代化的世界眼光。这体现在他对历史事件的观察分析中,包括对中国问题的观察。马克思在1853年发表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对清王朝治下的中国作了描述和预测:“清王朝的声威一遇到不列颠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他指出,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

国产的核磁共振仪为何能便宜这么多?,从3000万降到260万核磁共振|技术|国产
国产的核磁共振仪为何能便宜这么多?,从3000万降到260万核磁共振|技术|国产

近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已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制成功并实现量产,解除了国外对这项技术的长期封锁。那么,你知道核磁共振仪的发明历程是怎样的吗?核磁共振仪在研发制造上有哪些难点?未来,这项技术又将怎样影响人类的生活?诞生于对世界的好奇核磁共振技术的起源,要从一个名叫奥托·斯特恩的物理学家说起。1888年,奥托·斯特恩出生在德国,1912年,他在获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后跟随爱因斯坦来到瑞士苏黎世。1914年,他前往法兰克福大学任教,并结识了时任该大学理论物理系主任的玻恩。1919年,斯

却深得后者器重褒奖,这位大臣数百次纠正隋文帝的偏差赵绰|机关|隋文帝
却深得后者器重褒奖,这位大臣数百次纠正隋文帝的偏差赵绰|机关|隋文帝

赵绰,隋河东郡人,官至大理正,即最高司法机关长官。他秉性正直刚毅、精明能干,“一心一意执法”,以“唯法不唯上”著称。“法者,君之命也。”在“朕即国家,朕即法”的封建社会,顶撞国君属忤逆之罪,必受惩处,故“舍法而唯上”可以说是多数为官者的选项。然而,赵绰反其道而行之,宁愿被杀头,也要维护法纪尊严。隋文帝杨坚即位后一统南北,结束了近300年的分裂,随即颁布命令:发行新币,废除旧币。但一开始依旧有人继续使用旧币交易,在都城长安就有两人当场被抓获。隋文帝下令大理寺,对这两人“斩立决”。赵绰则认为不妥,指

这家设于瑞士日内瓦的机构何以广泛宣传和支持中国抗战,七七事变后文学|事业|事变
这家设于瑞士日内瓦的机构何以广泛宣传和支持中国抗战,七七事变后文学|事业|事变

抗战时期,广大知识分子以教育、新闻、文学、音乐、绘画、电影等为武器,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抗战,用知识与才华记录着国家苦难、凝聚民族力量。中国国际图书馆在日内瓦的抗争,是这一壮阔洪流中的一朵浪花。中国国际图书馆由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发起,于1933年7月1日成立于当时国际联盟所在地瑞士日内瓦佛老僧街5号,胡天石博士为馆长。通过馆藏阅览、展览展示、出版印刷、联络国际人士等,中国国际图书馆积极传播中国文化、介绍中国国情,并促进学术研究。七七事变后,该馆注重以编纂发布资料、图片展览、募集图书、举办演讲等形式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