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山西北路有艺术界的“黄埔军校”,【海上记忆】因为吴昌硕名角|上海|艺术界

发布时间:Apr 16, 2024 20:28 PM

1913年秋天,一位年轻的京剧演员,跟随名角王凤卿来到上海演出,在当时上海的四马路大新路口的丹桂第一台演出《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旧时沪语所谓“拜码头”,新来乍到的京剧演员在刘山农的陪同下,穿过苏州河向北,到达北山西路923号吉庆里,走上一幢三间两厢的两层石库门建筑的二楼。年轻演员恭恭敬敬拜见了一位老人,并邀请老人前去观看自己的演出。

《探母》梅兰芳王凤卿

那一次见面,年轻的演员不满20岁,此番上海行让他享誉申城,真正声名鹊起,之后大江南北,人人都知道了梅兰芳的名字。那一次见面,年长的老人即将步入70岁,他就是一代金石书画大师吴昌硕。

1913年对他们而言,都是特别的一年:这是梅兰芳第一次来到上海演出,也是吴昌硕定居上海的第二年。就是在1913年早春,吴昌硕举家从上海吴淞迁入当时属于闸北的吉庆里。此后直到1927年去世,吴昌硕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岁月。在这里,吴昌硕培养出齐白石、梅兰芳、沙孟海、潘天寿、刘海粟、王一亭等优秀的学生,每一个名字都在之后的艺术史上熠熠生辉。因此,这处故居被艺术家敬称为艺术界的“黄埔军校”。


上海山西北路有艺术界的“黄埔军校”,【海上记忆】因为吴昌硕名角|上海|艺术界

王一亭绘吴昌硕像

1

在上海,曾经有过“家家缶翁,户户昌硕”的传说。吴昌硕,号“缶翁”。缶是极为质朴的瓦器,样子简简单单,很少纹饰,毫不张扬,大肚能容,这符合大师对艺术的追求。但缶字也有另外的一层意思。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是“相如前进缶”的乐器,叩击有声,不平则鸣,这也是吴昌硕的性格。

虽已进入人生暮年,可以埋头书画为名,不再过问窗外事,但吴昌硕身处上海,身处这座在历史中激荡前进的城市,就选择了为时代发声。


上海山西北路有艺术界的“黄埔军校”,【海上记忆】因为吴昌硕名角|上海|艺术界

1917年冬,直隶、奉天百余县受灾,饥民无数;1919年秋,豫鄂皖苏浙五省暴发山洪,又让许多无辜灾民流离失所,吴昌硕两次和王一亭合作《流民图》,义卖赈灾。1925年5月30日,五卅惨案发生,眼见上海全市掀起罢工、罢课、罢市的浪潮,已经81岁的吴昌硕坐不住。当上海美专学生来到吉庆里,请求吴昌硕募捐时,还在病中的老人毅然连夜挥毫,写下长诗《五卅祭》:“烽火逼天天昏黑,天光斜射海苍赤。炮声一发弹雨激,饮弹之人涨阡陌……”

这一刻,饱经忧患的他,或许回想到了少年时代亲历的战乱岁月。

王一亭与吴昌硕

2


上海山西北路有艺术界的“黄埔军校”,【海上记忆】因为吴昌硕名角|上海|艺术界

那年他只有16岁,正是眼前这些热血沸腾的青年学生的年纪。

那时战火燃至浙西,吴昌硕与父亲离家逃亡4年之久。其间父子屡遭劫难,两人以野果、草根、树皮充饥。一度父子失散,吴昌硕只能为人帮佣打杂度日。一次,吴昌硕为躲避兵燹,躲入一处名叫“石仓坞”的山洞,忍饥挨饿四五天,幸而得到附近村民接济,才幸存下来。他原本平静的书香门第之家,被夷为荒园,村庄几成焦土。他的祖母、母亲、弟弟、妹妹、未婚妻都先后死于这场战乱。亲历这般人世无常,任何人一生都没有办法忘记这种刻骨铭心的伤痛。但吴昌硕用那座见证自己劫后余生的洞穴的名字,为自己取名苍石、昌石、昌硕等,或多或少,象征了他向死而生的意志力。

位于湖州安吉的吴昌硕故居

因此,虽然在上海,有一间能放下安静书桌的里弄房子,但他并没有选择去过一种躲进小楼成一统的书斋生涯。


上海山西北路有艺术界的“黄埔军校”,【海上记忆】因为吴昌硕名角|上海|艺术界

3

回到梅兰芳。

在梅兰芳初次登门拜访后,吴昌硕如约去看了梅兰芳的演出。两个艺术家虽然年龄悬殊,耕植的领域不同,但对美的追求让他们共鸣。吴昌硕答应了梅兰芳求教画梅的请求。四大名旦中,程砚秋同样在第一次到上海演出期间,来吉庆里拜访了吴昌硕。那是1922年10月,年仅18岁的程砚秋由罗瘿公陪同到上海后,又在后者的陪伴下拜访了吴昌硕。

四大名旦中另一位名角荀慧生,在1921年来上海演出时,同样由刘山农陪同到吉庆里。本就爱好丹青的荀慧生,此行将自己的绘画作品请吴昌硕指教。此后,荀慧生每来上海演出,必定会到吉庆里执弟子礼。1957年有记者拜访荀慧生的住宅时,发现这“简直是一座画廊。客厅、厢房、南屋、卧室,无一处不挂满书画的卷轴和镜框。虽说这方面的造诣不能同他的舞台艺术并比,但在晕染皴擦之间,也可以见出数十年的笔墨功夫。吴昌硕是他的师友。西厢有吴题的‘留香馆’横额,这间屋子几乎全部是吴昌硕的作品”。


上海山西北路有艺术界的“黄埔军校”,【海上记忆】因为吴昌硕名角|上海|艺术界

1927年,吴昌硕去世,荀慧生抚棺恸哭,克尽弟子之情,曾传为“艺苑佳话”。这一年,荀慧生27岁。

4

差不多也就是在这个年纪,吴昌硕第一次到上海,那是1872年,时间还在同治十一年。此后这个安吉青年又数次来上海,认识了任伯年、王一亭等。也正是在王一亭的介绍和资助下,在年近七旬之际,吴昌硕最终移家上海,放弃最初的名字吴俊,以“昌硕”立言立行,完成了从艺术大家向海派领袖的嬗变。

如今吉庆里属于静安区北站街道,上海人都熟悉的铁路轨道和火车站将这块地区引向无尽的远方和无穷的可能性。对吴昌硕来说,入住这里,上海的五方杂处、兼容并包、中西交汇、名流云集,似乎也将他的大半生经历,用看不见的轨道交集在一起。在农历八月初一虚岁七十生日那天,他为自己治了一方“七十老翁”印,边款跋有“七十老翁何所求,工部句也,予行年政七十,刻此纪年,癸丑八月朔。缶翁”。


上海山西北路有艺术界的“黄埔军校”,【海上记忆】因为吴昌硕名角|上海|艺术界

无求,亦有为。

入住吉庆里同年,也是西泠印社成立十周年之际,吴昌硕出任了西泠印社首任社长。翌年,吴昌硕在吉庆里亲自篆书了长篇《西泠印社记》。1916年作《西泠印社图》并题诗:“柏堂西崦数弓苔,小阁凌虚印社开。记得碧桃花发处,白云如水浸蓬莱。”并在当年篆刻了那方著名的“西泠印社中人”。1917年又为印社撰写了长联。1915年,吴昌硕又在吉庆里被选为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会长。这是一个典型的海派书画家艺术家团体,在20世纪初的海内外艺苑颇具影响。书画会不仅是海上书画家们切磋笔墨、探讨世事、品评鉴赏之地,而且是书画金石作品的代理处。吴昌硕于1909年与高邕之、钱慧安、蒲华、杨伯润、王一亭、张善孖等人创办了豫园书画善会,借豫园得月楼为会所。凡陈列于会中的书画作品售出,钱款一半归作者,一半归会中,用于慈善救助事宜。因有吴昌硕的中坚作用,特别是他入住吉庆里后,积极参加会中活动,并担任了书画善会的副会长,因而书画善会十分兴盛,会员达200多人。书画善会冬施米、夏送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与友人通信往来,信封上是吴昌硕家的地址

在吉庆里的家,吴昌硕日常起居在二楼,中间为画室,东厢房是卧室兼书房,他将斋室定名为“去驻随缘室”。他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14年。


上海山西北路有艺术界的“黄埔军校”,【海上记忆】因为吴昌硕名角|上海|艺术界

从历经劫波、流离失所,到获得盛名,从孤苦飘零到桃李满门,终子孙绕膝,对这位“何所求”的老人来说,上海是他为自己颠沛流离的人生选择的终点站,亦是他用艺术理解生命的一个新起点。

吴昌硕曾孙吴越,正在仰望吉庆里吴昌硕故居

将一生献给革命,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兴办女学、留学法国、江城遇害资助|向警予|江城
将一生献给革命,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兴办女学、留学法国、江城遇害资助|向警予|江城

7月4日、5日,2023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现代楚剧《向警予》将亮相宛平剧院。该剧通过姐妹情、同志情、夫妻情、母子情等感人肺腑的情节,展现向警予崇高的家国情怀,引发观众对人生价值和生命内涵思索。上海站巡演时,《向警予》将参加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评选。2019年,武汉楚剧院打造《向警予》,截取向警予兴办女学抗逆流、留学法国寻真理到监委重任勇担当、一腔热血洒江城等惊心动魄的片段,反映向警予追求理想、忠于信仰、捍卫民众利益至死不渝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格,再现这位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生命历程

首次引入“大世界新青年说”,上海大世界进入夜嗨2.0阶段上海大世界|剧场|青年
首次引入“大世界新青年说”,上海大世界进入夜嗨2.0阶段上海大世界|剧场|青年

“生活中的线头太多,我选择去剧场剪断”,戏剧创作人近日在上海大世界畅谈戏剧文化治愈力。上海大世界副总经理许丽介绍,大世界演艺夜市连续举办4年,今年主题是“国潮新青年”。“大世界新青年说”作为演艺夜市首次引入的演讲类主题分享活动,共有11位嘉宾带来10场精彩分享。上海大世界演艺夜市自6月17日开市以来,游客如织。端午假期,大世界夜市活动再次上新,围绕“食、游、购、娱、展、演”等多元素叠加聚集,进入夜嗨2.0阶段,带给年轻人更多潮流新体验。开心麻花《空降未婚妻》首演,中国好声音歌手大赛上海总赛区在大世界迎来“

陆川《749局》“马山”数智人形象亮相,科技创新赋能中国电影宇宙|合作|陆川
陆川《749局》“马山”数智人形象亮相,科技创新赋能中国电影宇宙|合作|陆川

6月10日,在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中国移动咪咕公司携手猿动力泛娱集团举办了数字科技创新合作发布会,宣布以陆川导演新作《749局》为契机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探索元宇宙电影产业新模式,以科技创新赋能中国电影发展。咪咕公司特别为电影定制的主角“马山”数智人形象也首次亮相元宇宙比特空间星际广场,将带领观众领略不一样的元宇宙观影新体验。中国移动咪咕公司总经理刘昕表示,电影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作阵地,是文化推广的重要载体,文化数字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依托中国移动构建的“连接+算力+能力”新型信息服务

打造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上海样本”单位|文物保护|上海
打造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上海样本”单位|文物保护|上海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围绕“发现‘最上海’文脉,体验‘不一般’非遗”主题,开展一系列宣传展示活动。6月9日下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活动之一的“传承·活化·共享”建筑遗产保护利用专家分享会在杨浦滨江明华糖厂举办,唐玉恩、赵晨、陈立缤、章明4位专家聚焦上海各类建筑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用一个个案例阐释上海城市更新过程中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理念和经验。上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其中,最厚重的是考古遗址,从距今6000多年的马家浜文化,历经崧泽文化、良渚

触摸鲁迅在上海的日常,散步去书店电影院,爱吃糖也吃冰激凌上海|鲁迅|电影院
触摸鲁迅在上海的日常,散步去书店电影院,爱吃糖也吃冰激凌上海|鲁迅|电影院

在上海这个天下饮食荟萃之地,鲁迅曾经在新雅茶室和陈望道等人商谈杂志编辑,在功德林和田汉等人进行文艺漫谈,在荷兰西菜室和左翼团体聚会。他爱吃糖,喜欢油炸食品,也吃冰激凌。6月6日至7月30日,“十年居上海——鲁迅之日常”在鲁迅纪念馆展出。这一原创特展由上海鲁迅纪念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联合主办,从鲁迅的衣食住行出发,分为“躲进小楼成一统”“且持卮酒吃河豚”“破帽遮颜过闹市”“俯首甘为孺子牛”四个板块,呈现鲁迅在上海时期居所的迁移和房屋状况、家庭饮食和饭局往来、日常穿着及交通出行、工作情况及创作成果。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