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岁“硬核奶奶”苗晓红的传奇人生,82岁重上蓝天,癌症没有击倒她

发布时间:Apr 16, 2024 21:08 PM

苗晓红,1937年出生于山东临朐,1956年6月入伍,新中国第二批女飞行员,多次执行备战运输、抢险救灾等任务,1989年5月结束31年飞行生涯。2019年5月28日,82岁的苗晓红驾驶泰克南P2010飞机,时隔30年再次飞上蓝天,创下中国最高年龄的女性飞行纪录,被全网称为“硬核奶奶”。

9月13日,作为2023年“非凡演讲@巾帼园”系列活动特邀嘉宾,86岁的苗晓红与同是老兵的老伴何孝明,走进上海市妇女儿童服务指导中心,以亲历者、见证者的身份讲述新中国第一、第二批女飞行员在万里空疆奉献青春的传奇故事,并向“巾帼园”赠送自己撰写的《蓝天的女儿》等女飞行员题材作品。

苗晓红说,自己是中国女性中的普通一员,是一个普通的老人,她鼓励在场读者:“无论你是不是飞行员,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只要想飞、敢飞、有条件飞,就都能飞。无论你的梦想是不是飞上蓝天,只要有梦,就要勇敢去飞。”

苗晓红在巾帼园与上海读者分享受访者提供

“没有妇联,就没有中国女飞行员”

“能在邓颖超大姐亲笔题名的‘巾帼园’讲述中国女飞行员故事,这里还是全市600万妇女一人一块钱和各界人士慷慨解囊建起的‘妇女之家’,感到非常亲切。”活动一开始,苗晓红说。


86岁“硬核奶奶”苗晓红的传奇人生,82岁重上蓝天,癌症没有击倒她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看着中国的战斗机飞越天安门广场,邓颖超感慨:“希望有一天能看到女飞行员驾驶飞机飞越天安门。”在她的号召和奔波下,1951年11月,新中国有了首批女飞行员。苗晓红正是新中国第二批女飞行员之一。“没有妇联,就没有中国女飞行员”是她由衷的话语。

1951年11月30日,第一批女飞行员顺利毕业。1952年3月,国家为第一批女飞行员举办起飞典礼,6名女飞行员驾驶着6架里-2飞机从天安门上空飞过。《人民日报》在头版报道了这一历史性事件,当时就读初一的苗晓红将全文抄到日记本上,时常翻看,持续一生与女飞行员的缘分就此播下种子。

1956年夏天,部队来苗晓红就读的学校招收空军飞行员,而且男生、女生都要。苗晓红报了名,体检结果出来,她竟是全校报名女生中唯一一名合格的。入伍通知书拿在手里,她不敢相信梦想变成了现实:“我是要上天了吗?”

“极限飞行中,为女飞行员争光”

进入部队后,苗晓红开始经受艰苦的训练。她挑土,肩膀磨出血印子;练习打旋梯和固定滚轮,一练就是一百多次。当初一起进预校的140多个女学员,只有21人成为飞行员,这就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批女飞行员。由于训练出色,苗晓红被评为五好学员,立了三等功。此后30余年飞行生涯中,她执行过数不清的重要任务,遭遇过多次极限飞行。

年轻时的苗晓红受访者提供


86岁“硬核奶奶”苗晓红的传奇人生,82岁重上蓝天,癌症没有击倒她

1963年,河北遭遇特大洪涝灾害,苗晓红所在的部队离灾区最近,承担空投物资的任务。一日,苗晓红带领机组飞到目的地上空,由于能见度差,就连最基本的保持在1200米的飞行高度都是问题,更别提精准向灾区投掷物资。“当时自然灾害刚刚结束,我们投掷的物资是一袋袋大饼,要是投到了水里,浪费了大饼,就是犯罪!”在苗晓红的操控下,飞机盘旋着降到80米高,才看清了场地。她冒着坠机危险,把一袋袋物资准确送到灾区群众身边。

1980年,苗晓红在一次执行飞往广州的任务时遇到雷雨。当时飞机上有100多名外国游客,油门已经减到下滑落地的小功率状态,低云和大雨突然覆盖了机场,根本看不到跑道。苗晓红果断把油门推到全功率位置,一面拉杆爬升,一面通知机组成员:“复飞!”飞机钻进乌黑的云层,在紊乱的气团里颠簸。苗晓红紧紧握住驾驶盘,最终凭借多年练就的雨天着陆本领,让飞机在狂风暴雨中安全降落。在乘客们的坚持下,苗晓红来到客舱,外国游客们惊叹“中国女机长了不起”。

回顾自己的飞行经历,苗晓红说:“飞行员可以说是国家用金子堆出来的。是国家和人民,把我从一个贫农的孩子培养成一个成熟的飞行员。”

“只要国家有需要,我继续做贡献”

1989年,苗晓红停飞退休,一开始日子过得充实,很快干啥都没劲。老伴将她拉到书房,说:“你病了,犯了相思病!你离不开蓝天。”他从书柜里拿出苗晓红从学生时代就喜欢看的《一个女领航员的笔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鼓励她提笔为中国女飞、为蓝天姐妹立传。

在部队、战友和老伴的帮助下,苗晓红先后在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近百篇,出版作品《蓝天的女儿》《共和国首批女飞行员》《女人的天空》等。


86岁“硬核奶奶”苗晓红的传奇人生,82岁重上蓝天,癌症没有击倒她

撰写《一代天娇:中外早期女飞行员史话》时,苗晓红发现,外国有些女飞行员80多岁还在飞行。“中国女飞行员不比她们差,中国是‘女飞’大国,不能留下无高龄‘女飞’的空白。再说,知行合一是读书的最高境界,我不能光学不练。”

苗晓红受访者提供

经过半年多身体恢复训练,在华安通航公司的支持下,2019年5月28日,苗晓红驾机重返蓝天,在飞机上,她和战友们连线,天上地上唱响“我爱祖国的蓝天”。苗晓红说:“天地同唱一首歌的乐趣,唯我独享。这一天是我最幸福也最值得骄傲的一天。我想高呼:祖国啊,您82岁的女儿,今天又飞上了蓝天。”

2021年,苗晓红确诊直肠癌,她一边接受痛苦的癌症治疗,一边坚持写作,完成了近30万字的书稿《我是蓝天女兵》。“写书时,我经常进入忘我境界,止痒止痛效果奇佳。”苗晓红说。

这些年,一向低调的苗晓红与老伴不顾高龄和疾病,辗转各地。她说:“我写文章和写书的目的是啥?不就是让更多人看到女飞历史,从‘女飞精神’中受益吗?所以,凡有单位请我讲书里的故事,我有求必应。”

此次活动由上海市妇女儿童服务指导中心主办,馨巢书屋承办,人民日报出版社支持,上海市工商联文化商会、上海市侨联女侨胞联谊会、上海市女企业家协会美好生活专委会、瑞金二路街道妇联、创梦桥妇联、馨巢书屋妇联协办。苗晓红的战友、同为新中国第二批女飞行员的许君清,新中国第一个单飞的女飞行员阮荷珍的女儿陆燕萍等作为特邀嘉宾出席。


86岁“硬核奶奶”苗晓红的传奇人生,82岁重上蓝天,癌症没有击倒她
将一生献给革命,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兴办女学、留学法国、江城遇害资助|向警予|江城
将一生献给革命,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兴办女学、留学法国、江城遇害资助|向警予|江城

7月4日、5日,2023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现代楚剧《向警予》将亮相宛平剧院。该剧通过姐妹情、同志情、夫妻情、母子情等感人肺腑的情节,展现向警予崇高的家国情怀,引发观众对人生价值和生命内涵思索。上海站巡演时,《向警予》将参加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评选。2019年,武汉楚剧院打造《向警予》,截取向警予兴办女学抗逆流、留学法国寻真理到监委重任勇担当、一腔热血洒江城等惊心动魄的片段,反映向警予追求理想、忠于信仰、捍卫民众利益至死不渝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格,再现这位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生命历程

首次引入“大世界新青年说”,上海大世界进入夜嗨2.0阶段上海大世界|剧场|青年
首次引入“大世界新青年说”,上海大世界进入夜嗨2.0阶段上海大世界|剧场|青年

“生活中的线头太多,我选择去剧场剪断”,戏剧创作人近日在上海大世界畅谈戏剧文化治愈力。上海大世界副总经理许丽介绍,大世界演艺夜市连续举办4年,今年主题是“国潮新青年”。“大世界新青年说”作为演艺夜市首次引入的演讲类主题分享活动,共有11位嘉宾带来10场精彩分享。上海大世界演艺夜市自6月17日开市以来,游客如织。端午假期,大世界夜市活动再次上新,围绕“食、游、购、娱、展、演”等多元素叠加聚集,进入夜嗨2.0阶段,带给年轻人更多潮流新体验。开心麻花《空降未婚妻》首演,中国好声音歌手大赛上海总赛区在大世界迎来“

陆川《749局》“马山”数智人形象亮相,科技创新赋能中国电影宇宙|合作|陆川
陆川《749局》“马山”数智人形象亮相,科技创新赋能中国电影宇宙|合作|陆川

6月10日,在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中国移动咪咕公司携手猿动力泛娱集团举办了数字科技创新合作发布会,宣布以陆川导演新作《749局》为契机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探索元宇宙电影产业新模式,以科技创新赋能中国电影发展。咪咕公司特别为电影定制的主角“马山”数智人形象也首次亮相元宇宙比特空间星际广场,将带领观众领略不一样的元宇宙观影新体验。中国移动咪咕公司总经理刘昕表示,电影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作阵地,是文化推广的重要载体,文化数字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依托中国移动构建的“连接+算力+能力”新型信息服务

打造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上海样本”单位|文物保护|上海
打造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上海样本”单位|文物保护|上海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围绕“发现‘最上海’文脉,体验‘不一般’非遗”主题,开展一系列宣传展示活动。6月9日下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活动之一的“传承·活化·共享”建筑遗产保护利用专家分享会在杨浦滨江明华糖厂举办,唐玉恩、赵晨、陈立缤、章明4位专家聚焦上海各类建筑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用一个个案例阐释上海城市更新过程中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理念和经验。上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其中,最厚重的是考古遗址,从距今6000多年的马家浜文化,历经崧泽文化、良渚

触摸鲁迅在上海的日常,散步去书店电影院,爱吃糖也吃冰激凌上海|鲁迅|电影院
触摸鲁迅在上海的日常,散步去书店电影院,爱吃糖也吃冰激凌上海|鲁迅|电影院

在上海这个天下饮食荟萃之地,鲁迅曾经在新雅茶室和陈望道等人商谈杂志编辑,在功德林和田汉等人进行文艺漫谈,在荷兰西菜室和左翼团体聚会。他爱吃糖,喜欢油炸食品,也吃冰激凌。6月6日至7月30日,“十年居上海——鲁迅之日常”在鲁迅纪念馆展出。这一原创特展由上海鲁迅纪念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联合主办,从鲁迅的衣食住行出发,分为“躲进小楼成一统”“且持卮酒吃河豚”“破帽遮颜过闹市”“俯首甘为孺子牛”四个板块,呈现鲁迅在上海时期居所的迁移和房屋状况、家庭饮食和饭局往来、日常穿着及交通出行、工作情况及创作成果。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