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华文化思想的源流,思想者|孙颙:长河千帆过

发布时间:Apr 23, 2024 20:11 PM

【编者按】中国有着悠久历史,但传统历史读本,多数以朝代更替为主线。历史书有没有其他写法?作家孙颙在其新著《长河千帆过——中华文化思想源流》中做了尝试。他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选择了37个人物,由此探寻中华文化思想的源流。以下是他在上海图书馆的演讲。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有无数精彩之处等着我们去发现。但是,如此悠久的历史,数以千万字的史书和文献,非专业的读者如何领略?最近,我出版了一本书,书名是《长河千帆过——中华文化思想源流》。这本书篇幅不到7万字,选择了37个人,试图串起前后数千年的思想文化。有人问我,“弱水三千,你只取了这一瓢。到底是怎么想的?”今天,我就和大家谈谈个人的一些思考。

从文化继承延续发展的角度去读历史

我从小就很喜欢历史。中国历史读本,多数以朝代更替为主线。如此编写的优点,是时间线索清晰,结构挑不出毛病。但是,这样的史书读多了,困惑也油然而生:朝代更替,加上详尽的帝王列表,是一般读者需要花时间特别留意的吗?知道这些帝王什么时候生、什么时候死,究竟有多少意义?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如果经常背诵朝代更替的年表,学历史的兴趣也会丧失很多。所以我一直在思考,历史书有没有其他写法?后来,我看到西方一位著名历史学家的著作,他撇开朝代的更替,而是用文化比较的方法,通过各种人物、各种文化的科技的代表性事件来写历史。这令我豁然开朗,我觉得我们也可以有这样的历史书。

我的老师钱谷融先生说,“文学是人学”。我想,历史也是由无数活生生的人物活动造就的,其中,文化科技活动的创造者,是相当重要的部分。因此,我决定丢掉帝王年表的限制,写一本以文化代表人物为线索的历史读物。书中,皇帝的名字很少提,汉武帝等少数人因为与当时重要的文化变迁相关,我提到两句,但关于朝廷如何更替的内容我基本没写。我觉得从文化继承延续发展的角度去读历史,可能是一个新角度,也非常有趣味。

演讲一开始我提过,这本书只写了37位历史人物。也许有人会问,中国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大文化人那么多,为什么仅仅挑选37位?我选择人物的重要考量是,这个人物不但当时非常有建树,而且其对后世文化的影响也很大。所以我在书名中斗胆用了“源”“流”两个字,不仅想看到源,还要看到它往后的流。接下来,我就和大家谈谈那些“撞击”我灵魂的内容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些思考。

中华祖先关于世界起源认知的独特性

最初,世界各地的人类都是生活在旷野山林之中,生存环境恶劣,对天地自然的畏惧,进而对神灵的膜拜,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神话可以说是文明的起源。

比较各种创世神话,中华祖先的认知的独特之处在于,敬奉神却不迷信神。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集中体现了这一认知。盘古当然是大神,他以一己之力,撑开了天地。盘古又是人,他累了,像人一样躺下,他的身躯化作了耀眼的星空,也演化出大地上的万千世界。因此,在中华创世神话里,世界不是高高在上的神所恩赐,而是人和神共同创造的结果。这也是中华思想中“天人合一”思维最初的朴素展现。

在中华创世神话中,世界上的好东西并非统统来自上天的恩惠。比如,“火”的出现,不像某些民族的神话,是从天上盗取而来,而是生活在远古的“燧人氏”率先使用。再比如,要制服大洪水,天庭的神物“息壤”也是无能为力,而人间的英雄大禹们却创造了奇迹。

敬神,敬畏自然,却不迷信神,不惧怕自然,人类靠自己团结奋斗有所作为,这种源自中华创世神话的自信,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也是中华文明几落几起、数千年不中断的重要原因。

有朋友问,写炎帝黄帝,有发掘出来的实物依据吗?《史记》中,司马迁是把炎帝黄帝放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位置,但是缺乏考古实证。那么,类似这样的神话故事是不是能够成为我们中华文化思想的起源?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从本质上说,创世神话是一种来自祖先的信息,是遥远的口口相传的文明原初。世界各国的神话,包括传播甚广的西方创世神话,基本没有靠得住的考古实证。尽管不断有考古新发现,但是在原初的、祖先刚刚脱离动物界不久的年代,要获得当时完整的古迹实证,是很难的。事实上,神话就是口口相传下来的。神话是允许想象的,但是它不完全是空想出来的,至少是在祖先口口相传的故事基础上进行想象的。

中华创世神话是我们的祖先对中华民族的生命观、价值观、治理观和天下观的原初表达。从严格意义上说,炎帝和黄帝不是后面历朝历代所谓的皇帝,他们不过是当时群体文化的代表人物,祖先把当时伟大的创造集中在他们身上。所以我认为,选他们作为文化源头予以书写,站得住。

刘大为《大禹治水》145×558cm

在先秦诸子百家里,苦苦思索天地自然奥秘的,首推老子。老子传世的《道德经》,早有无数的解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老子关于自然奥秘的扼要论述。我们还可以关注他的另一种哲思,就是关于“有”和“无”的思维。老子的这一高度抽象思维,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贡献甚大。比如,围棋简单的黑白二子,却造就了人类所有游戏中最为复杂的变化。再比如,中国绘画书法的黑与白,以及书法中绝妙的“扫白”,均是对于“有”和“无”的神奇运用。

老子的哲思被推广后最出名的案例,应该是黑白双色构成的太极图,至今仍被人们兴趣盎然地研究和使用。与太极相关的,还有长横短横构筑的八卦文字。有人以为,那仅仅是用来算命的玩意。这是偏见。欧洲研究者认为,八卦的长横短横,启示了电报语言的长音短音。进一步的研究又表明,数字技术的基础——0和1的语言系统,灵感就来自电报的长音与短音。

这么说,也许是扯远了。我只是想说明,从老子开始的中华思想家,其抽象思维和认识世界本源的能力,不比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的思想家差。

先秦之后,科学思维的创造力,有许多生动案例可以证明。比如张衡。有人提出,张衡制造的地震仪,仅见记载,没有实物,到底是不是有过是存疑的。我反复阅读各种史料和评介,最后得出结论,不管记载中的地震仪是否能够精确测量地震,但是,在将近两千年之前,当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对地震无比恐惧,认为是天神对人类的惩罚而只能求饶逃避的时候,中国竟然有一位科学家敢于提出制造测量地震的仪器,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伟大创新思维。

中华大地广袤疆域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定要大声告诉世界。古代当然有争夺生存资源的各种战争。但是,促使中华大地最后走向一体的力量,并非打仗。

大家都知道“大禹治水”。舜启用大禹治理大洪水,大禹组织了精干的团队,从西向东,从北向南,走遍了广阔的区域,这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九州”“神州”概念的由来。大禹和他的团队,告诉各地古老的部落,大洪水可怕,要治理,必须团结起来,上游中游下游齐心协力,各尽其职,才可能成功。因此,研究大禹治水,不能限于水利工程,而是必须明白,这是我们民族国家诞生的阶段,甚至赋税的概念也是由于治水的需要逐步形成的。治理大洪水的共同事业,体现了我们国家初创时的凝聚力。

这样的追溯更使我们看清楚,中华民族的合力为什么比单纯依靠打仗征服的国度要强得多。事实上,追求和平的文化基因,深深扎根于民族的群体心灵。比如,先秦的兵法大家孙子,他强调的主要不是如何打仗,而是认识战争的危险,指明“非战”的重要,“上兵伐谋”,要穷尽一切手段防止大战发生。这样的信仰,久远地影响着后人。有一副长联,是总结诸葛亮生平的:“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这表现的是中华智者一以贯之的和平思想。

中华民族共同体源远流长。我们现在之所以被称为“炎黄子孙”,与远古时期的部落之战有关。当时,炎帝代表的部落与黄帝代表的部落,曾经发生过争夺生存资源的战争。最终,炎帝的部落群体战败了。黄帝宽容智慧,他宣布,战败的部落可以在原来的土地上继续生存繁衍。炎帝则声称,他们永不背叛。炎帝率领部落,主要从事农耕和寻找治病的草药,被后世尊称为神农一族。炎帝是“民生为先”理念的最初实践者。而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也由炎黄而开启。

在这里,要强调一下黄帝史官仓颉的贡献。当然,把汉字的出现全部归功于仓颉一人,未必科学。但是仓颉在史官的重要位置上,有综合各方文化创造的可能性,因此他是汉字诞生时的标志性人物。为什么在讨论中华民族大融合时要讨论文字呢?著名学者饶宗颐先生有一个学术推断,他认为,在汉字成熟起来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已经知道世界上有拼音文字,但是,祖先有意识地走了另一条路。祖先的智慧,我们今天可以看清楚了。中华有广袤的疆域,多民族大融合形成的共同体,我们的文化要方便交流,源远流长,以文字控制读音是极为理性的选择。假如以声音控制文字,那么,不知道会出现多少种差异很大的语种,今天的中华文化圈,就很难想象是什么情形。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文明没有间断,有各种各样原因,但是方块汉字功不可没。因此,仓颉这个人,并不是一个技术性的人物,而是奠定了整个文化基础的一个人物。

油画作品《仓颉造字》。2022年12月7日,中华艺术宫举办“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成果展媒体专场活动。本报记者张驰摄

在探寻中华文化思想源流的过程中,中华文化的包容宽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秦百家争鸣是一个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后来走过弯路,秦焚书坑儒,被后世所骂。到了汉武帝,董仲舒建言独尊儒术,但是在社会上各文化流派尚可存在。比方说,外来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渐渐生长起来,在民间,有时甚至比儒家更具备活力。到了隋代,有儒学大家干脆提出“三教可一”的观念,认为“三教”可以互相学习渗透,这是相当开放的文化观念。

唐代和宋代,是中国文化蓬勃开展的岁月,也是群星闪耀的时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景象?包容性是重要因素之一。唐宋年间的大诗人、大文豪,不少是以儒学打底,兼收各家,因此,思路开阔,气象万千,没有井底之蛙的小家子气。以苏轼为例。苏轼个人的遭遇相当坎坷,但他的文笔却豪放深湛,读起来常令人回肠荡气。他为何如此达观,难道个人命运的难堪左右不了他的情绪?苏轼饱读四书五经,年轻时参加儒学命题的考试,如探囊取物。不过,他没有让自己局限于此,谈禅访道,杂学各家。所以,命运叵测之时,佛学让其静心,安顿自身;道家之学又助他养浩然之气,扫去颓废。后世称苏轼“儒道释兼备”,实在是很精当的。

讲中华古代文化的包容性,徐光启是更加值得重视的案例。徐光启生活的年代,中国古代社会处于明显的下降通道,唐代的雄阔,宋代的繁华,以及明初的奋进,已然不见踪影。在与海外来华人士打交道的过程中,徐光启痛彻地感受到落后的可怕。在自然科学方面的落后,尤其明显。

文化的包容性,就在于能够学习比自己先进的东西,并且与自己的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徐光启的努力是相当具体的。他为大明编最后一部历法,就是将已知的欧洲天文学知识,以及各类实用的知识技能,与中华传统的认知综合起来,为延续数千年的农耕社会与正在走向现代化的欧洲架设交流的桥梁。为此,他雇用了不少来华的欧洲学者。徐光启亲自主持编务,解决中西科技交流的疑难问题。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古代中国,计时用的是十二时辰,与欧洲每天二十四个计时单位如何衔接?徐光启智慧地将每个时辰分为两个计时单位,十二变为二十四,大计量单位变为小单位,我们现在说的“小时”,由此而来。

徐光启敏锐地察觉到,中国传统的数学知识和理论比欧洲落后许多,这是科技整体落后的关键。为此,他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缩小差距,亲自参与翻译大部头的欧洲几何学名著。徐光启的种种努力,虽然因为明朝的终结和他自己的病逝,一时消散在历史的尘埃里,但是其志向终被后人承继,“几何原理”渐渐成为后来新式学堂的必修课程。说徐光启是“中西会通第一人”,不为过。

《易经》里有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高度概括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前面,我们曾经说到大禹治水对于民族国家形成的意义。其实,大禹治水更为显性的象征是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这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原初写照,也是中华文明延续数千年而不间断的一个重要原因。

每逢中华民族遭遇灾难,总有像大禹这样的英雄挺身而出,率先冲锋陷阵,带领民族冲破艰难险阻。除此之外,我还关注到另一类自强不息的人物,中华文明几番浴火重生,与他们的奉献关系甚大。这里以关汉卿为例。

当南宋小朝廷在崖山覆灭,中华土地上的百姓,特别是居住于长江以南的百姓,进入非常艰难的岁月。元朝统治者对新征服的土地,实行了严酷的高压政策,稍有反抗的迹象,立刻毫不留情地铁腕灭绝。作为知识分子群体,痛苦是双重的,除了生存焦虑,还有对文化毁灭的痛苦。关汉卿就是生活在如此年代的知识分子。在元朝统治者忽略的市民社会里,一种在当时几乎被当政者无视的文化现象——杂剧,竟然顽强地诞生,并在民间蔓延开来,成为文化荒芜年代的亮色,并且被后人在历史中反复提及。关汉卿是这一文化现象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杂剧中塑造了关云长等中华英雄形象,其创作的经典剧目《窦娥冤》更是对当时民不聊生的社会,发出了抗议的呼声。在我看来,关汉卿是大禹、辛弃疾等形象之外的另一类民族精英,低调而踏实,敢于在几乎无法生存的状态下,自强不息地为中华文化的复兴而奋斗。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大禹治水的年代已经成型。经过数千年文化传统的洗礼,这一精神不断发扬成长,最终成为中华民族标志性的精神旗帜。

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当此之际,探寻中华文化思想的源流,不仅仅是为了追溯,更是为了从中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激发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孙颙,作家,曾任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和上海市政协文史委主任等职。出版过二三十部小说、散文和文化随笔。其中,21世纪初出版的《思维八卦》和近期出版的《长河千帆过——中华文化思想源流》,集中体现了其对文化思想的深入探求。


探寻中华文化思想的源流,思想者|孙颙:长河千帆过
彰显了这一消费的巨大潜力,《长安三万里》等热映的背后文化|我国|潜力
彰显了这一消费的巨大潜力,《长安三万里》等热映的背后文化|我国|潜力

今年上半年以来,尽管我国经济在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总体回升向好,但受国际经济环境和疫情冲击后结构性调整的影响,经济恢复性增长的基础尚不牢固,未来我国经济增长迫切需要寻求更多的驱动力。7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通过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供求之间的有效联动,要求相关产业既要满足市场空间大、受众认同度高、受国际环境变化影响小的要求,还应具有普惠性,能够吸纳更多就业,

如何才能叫响?,一张“城市名片”文化软实力|摇滚之城|石家庄
如何才能叫响?,一张“城市名片”文化软实力|摇滚之城|石家庄

日前,河北石家庄举办“rockhometown”——中国“摇滚之城”音乐演出季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该演出季从今年7月持续至10月,通过举办一系列大型摇滚音乐演出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公益性、常态化的惠民演出活动,全面打造中国“摇滚之城”。引人关注之处,在于这次演出季不仅仅是单纯的文艺活动,它还是石家庄全面打造“城市名片”、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梳理发现,早在2021年8月,石家庄市市长马宇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要组织开展音乐节、艺术节、动漫节等富有新时代气息的文化活动,形成国内影

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大视野、大格局、大气象建党|时代化|大格局
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大视野、大格局、大气象建党|时代化|大格局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一再证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确立起来并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是我们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宝贵经验,也是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重要规律。当前,我国正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6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回顾总结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宝贵历史经验,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遵循“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

长三角如何走在前列?,思想者|阮青: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生活|长三角|建设
长三角如何走在前列?,思想者|阮青: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生活|长三角|建设

【编者按】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5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工作取得哪些成效?这项国家战略蕴含着怎样的发展机遇?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长三角如何走在前列?日前,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阮青在东方讲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学习系列讲读会”上作了演讲。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目前,我们国家有不少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至少有七个,每个战略都有一个关键词,长三角区域发展战略的关键词就是“高质量、一体化”

有力推进共同富裕,增强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共同富裕|可及性|均衡性
有力推进共同富裕,增强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共同富裕|可及性|均衡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这一要求表明,在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增强其均衡性可及性,是新时代公共服务工作的方向引领,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着力点。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提升公共服务工作水平二十大报告所提出的“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新的历史使命下对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的新要求,是对“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对基本公共服务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