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产生如此强烈的同频共振?,当马克思主义遇到中华文明文化|中国|马克思主义

发布时间:Apr 13, 2024 20:59 PM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在近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重申“两个结合”的重要历史意义。

1925年,郭沫若曾创作过一篇名为《马克思进文庙》的小品文——在郭沫若笔下,大胡子马克思进入上海文庙,与中国的孔夫子跨越千年相遇,双方都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故事是文人笔撰,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紧密契合,却让人不住感慨: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团结凝聚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所列举的这些传统中国政治理念,都能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著作中发现异曲同工的表述。

孕育于古老东方的中华文明,缘何会同发轫于欧洲大陆的马克思主义产生如此的同频共振?归根到底,这都是源于哲人们对于“人”的高度重视。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时刻不忘“人”的存在,民本的思想构成了无数读书人奉为圭臬的政治理念,也是他们穷其一生追求和奋斗的人生目标。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写过,“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对他来说,“人的解放”是其奋斗一生的目标,从早期的《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再到《资本论》,如何实现人的解放、如何让更多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这位伟大思想家一直念兹在兹的人生命题。

中华文明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相遇,两笔写就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大大的“人”字。上海《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内,由陈望道先生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译本经过百年历史,见证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明相逢百年来的风风雨雨。这是历史性的相逢,这是相互成就的相遇——当马克思遇见中国,关于人类解放的理论有了实现沃土,这位伟大哲人力透纸背的哲思被一群群仁人志士转化为生动的现实实践;当中国遇见马克思,革命有了理论指引,迷茫中的先驱们有了真理之光,烛照黑暗,最终以燎原之势席卷全国,历经百年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是一条相互造就之路,经过了百年的革命实践,中华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已经浑然一体,不再分割彼此。“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问题的判断掷地有声。

就在几天前,新一批中国航天员乘坐神舟十六号飞船进入太空;而几年后,中国的载人登月计划也将成为现实。天问、祝融、嫦娥、玉兔、广寒宫、悟空、天宫、北斗……这些充满中国文化色彩的名字,正成为无垠宇宙里壮丽的风景线,也得到网友们的交口称赞——“中国人的浪漫,就是把神话变成现实!”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社会极大发展、生产力极大迸发,才让“中国式浪漫”有了实现的可能,也为壮阔的航天事业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这是文化力量的缩影——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正走在一条康庄大道上,中国人民正在用双手实践创造属于自己、属于中国的全新历史,也在塑造一个全新文明形态的产生。人类的世界也因中国而发生改变,人们无法忽视这个东方古国焕然新生,为世界带来的全新机遇。

或许,一切正如铭刻在马克思墓碑前那句熠熠生辉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为何会被提升至党和国家战略高度?,这一从国外引入的新理念韧性|城市|战略
为何会被提升至党和国家战略高度?,这一从国外引入的新理念韧性|城市|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韧性城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城市发展本质规律,为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城市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道路,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韧性城市的内涵作为一种城市安全发展的新范式,韧性城市是从国外引入的新理念。依

斯阳:东方文化研究恰逢其时现代文明|习近平|东方文化
斯阳:东方文化研究恰逢其时现代文明|习近平|东方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立足于赓续中华文脉、建设中华现代文明,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深刻阐述,是一篇闪耀着真理光芒的光辉文献,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东方文化研究和弘扬恰逢其时,我们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在研究中创新,在创新中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要提高站位、顺势而为东方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但中华民族也经历过近代的苦难。正因如此,近代以来将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隔离开来甚

在于这一点,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中国|现代化|保障
在于这一点,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中国|现代化|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团结领导人民在长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逐步探索而来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者与引领者、组织者与推进者、支撑者与保证者。党的领导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与根本保证。正确认识和理解党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对于新征程上继续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者与引领者中国式现代化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照搬他国现代化经验、模仿他国现

上海何以占据一席之地,30多款大模型齐聚背后:全球尖端竞争上海|领域|全球
上海何以占据一席之地,30多款大模型齐聚背后:全球尖端竞争上海|领域|全球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今天在上海开幕。这项盛会已经进入第六个年头,而人工智能之于这座城市乃至整个世界,正在展开一场历史性的革新。当前,超大规模算法模型正在引领新一轮AI技术大突破、产业大爆发,推动人工智能从感知走向认知、从识别走向生成、从专用走向通用。人工智能历来是全球竞争的焦点,而通用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甚至颠覆世界运转的逻辑,更成为今天焦点中的焦点。今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创新生态,重视防范风险。对中国而言,这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检验科技创新

为何要强调“尊古不复古”?,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中国|文化|之争
为何要强调“尊古不复古”?,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中国|文化|之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21世纪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使命制高点上,科学总结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指引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正确方向。他强调,“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所谓“古今中西之争”,就是如何对待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指出的基本遵循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也就是尊古不复古。为什么要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