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彰显了共产党人革命思想和精神品质的精髓,在短暂的40年人生中书记|俞秀松|思想

发布时间:Apr 14, 2024 11:26 AM

今年8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任书记俞秀松烈士诞辰124周年纪念日。俞秀松在其40年的短暂人生中,彰显了共产党人革命思想和精神品质的精髓。这些思想和品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始终与人民大众心连心、始终追寻和坚持真理、始终坚守理想信念、始终坚守中华优秀道德品质。俞秀松烈士身上这些优秀的精神品格,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


一、始终与人民大众心连心



俞秀松出生于浙江诸暨的耕读世家,自幼熟读诗书,深谙民族大义,逐渐养成了朴素的人民观点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其一,“天下讨饭佬都有饭吃”。俞秀松少有大志,在回乡探亲结束、准备赴杭求学之时,他告诉大弟俞寿乔:“我这次出去,几时回来没有数。我要等到大家有饭吃,等到讨饭佬有饭吃,再回来。”在“一师风潮”中,俞秀松成为“五四”浙江学生领袖,此后又辗转北京、上海,1920年夏毅然脱下长衫“改名换服”走进虹口厚生铁厂,一边做工一边了解工人实际,并追随陈独秀、李汉俊创建中国共产党,正式走上了“牺牲我底快乐,去救这班大多数受苦痛的人”的道路。

其二,“我要救中国最大多数的劳苦群众”。1923年俞秀松从闽南许崇智军中给父母写信,表达“我的志愿早已决定”,就是“要救中国最大多数的劳苦群众”。为此,必须“首先打倒劳苦群众的仇敌——其实是全中国人民的仇敌——便是军阀”,“进军队学习军事知识,就是打倒军阀的准备工作”。当时,他身边的同事“大都抱着升官的目的”,此外“再无别种抱负”。无心做官,一心为民,彰显了俞秀松深厚的人民情怀。

其三,“使人民深享太平之乐”。1927年11月24日,俞秀松在从莫斯科列宁学院发出的家信中吐露心迹,他说:“回想国内一般人民的生活情形,连年天灾人祸,不禁忧从中来。民国扰攘十六年,不知政局将于何时澄清,使人民深享太平之乐也。我虽离国三年,固无日不忧念祖国。但我现在只有努力研究学问,以为将来社会之驱使。”此时,俞秀松已经离开祖国两年多,身处异国他乡,仍然忧国忧民,体现了高尚的人民情怀。

如今,俞秀松参与创建的中国共产党早已成为拥有98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俞秀松毕生心怀广大人民群众,彰显了他深厚的人民情怀。人民性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热爱人民,始终与人民大众心连心,这既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也鲜明展示了共产党人最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始终追寻和坚持真理



俞秀松经历了从朴素的爱国主义者经无政府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俞秀松出身于一个传统的耕读世家,自幼品学兼优,是弟妹楷模。17岁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喜读《新青年》等进步报刊文章。20岁参加五四运动并成为杭州学生领袖,遭到军阀当局的嫉恨和威胁,被迫离开杭州抵达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怀着“建设自由、互助、劳动的社会,以谋人类生活的幸福和进步”,让全人类“共同来享受这甘美、快乐、博爱、互助、自由的新生活”的美好愿望,他参加了无政府主义性质的北京大学工读互助团。然而,其工读互助实践不久即告失败,被迫南下上海,继续寻找救国真理和个人理想。

在上海,俞秀松通过在浙江一师任教的老师和旅沪浙江同乡邵力子、沈玄庐、戴季陶等进步知识分子,结识了正在上海宣传十月革命、酝酿建党的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陈独秀,从而找到了近代中国最重要的救国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陈独秀等人的引领、联共远东局代表维经斯基使团的推动下,1920年6月俞秀松参与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的创建并成为重要成员,8月经党组织指定担任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首任书记。至此,俞秀松实现了从“学问家”到革命家的成功转变。俞秀松的思想仍在不断地前进,行动也在不断地跟进。1922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作出了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决定,俞秀松又成为党内最早一批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中共党员。

追寻和坚持真理,是五四和建党时期一代青年共同的高尚追求,也成为伟大建党精神思想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百多年以来,一代又一代进步青年追寻俞秀松等建党先驱的真理之梦和奋斗足迹,义无反顾地踏上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争取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真理大道,推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书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光辉篇章。


三、始终坚守理想信念



建党之初,尤其是党的二大制定了首部党章、规定了党的纪律之后,一些思想不够纯洁、信仰不够坚定、纪律不够严明的早期共产党人,或者退出党的队伍,或因违纪而被清理出去,党的队伍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与之相比,俞秀松自从1920年6月在上海参与建党,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之一,并成为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首任书记之时起,就一直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毕生的思想和行动指南而从未偏离过,即便饱受污蔑、迫害也未曾离开过中国共产党,未曾改变过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为此,他经受住了多次考验。

俞秀松经受的第一次理想信念考验,是奉命加入国民党并在国民党中工作多年后毅然回归党的队伍。俞秀松加入国民党后,在国民党内的工作也算风生水起。但是,当党中央给他安排新的任务——率领国共两党从各地选拔的一百多名学员赴苏留学时,他毅然决然地放下手头初见成效的革命工作,乘船从上海出发再赴苏联。可见,他把党的工作放在了第一位,显示了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大革命失败后,俞秀松更是饱受迫害。1927年底至1928年秋,俞秀松被错误地诬蔑为“江浙同乡会”成员而受到怀疑、打击。事实证明,所谓“江浙同乡会”事件,纯属王明别有用心地诬陷、栽赃、迫害俞秀松等留苏学生领袖的政治事件。因遭到王明、康生的迫害,俞秀松最终于1939年2月被联共中央在莫斯科错误杀害。他虽然没有牺牲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却也是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英勇献身。尤为可贵的是,在死亡面前俞秀松不畏强权,始终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体现了对党忠诚的忠贞品格、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伟大建党精神,堪称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光辉典范。


四、始终坚守中华优秀道德品质



俞秀松作为革命者,虽“抱定奋斗和牺牲的志愿”,但并非猛打猛撞、盲目牺牲。他不仅保持着一直以来的乐观、豁达、向上,而且自尊、自爱、自奋。他生活节俭、律己甚严、重情重义,其个人品行受到中共党内乃至联共法庭的好评。

俞秀松重亲情。在给父亲的信中,俞秀松自称是“富感情也知自勉的人”,给父母的书信是他留存最多的文献,即便是在为革命而奔波各地时,他也常常给父母写信报平安。他留下的珍贵日记中,饱含对父母亲人的思念之情。

俞秀松重爱情。在被派到新疆开展统战工作期间,俞秀松遇到真爱,婚后与妻子感情甚笃,即便后来他遭错误逮捕、被押往异国他乡,也依然坚守着对妻子的忠贞感情。

俞秀松重友情,这突出表现在他对陈独秀的态度上。俞秀松早年追随陈独秀选择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后又长期在陈独秀和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对于陈独秀的知遇之恩和栽培之情,俞秀松一直感念于心。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被撤销职务,甚至被污蔑为“日寇的奸细”,以致国际共运内部人人“谈陈色变”,俞秀松不顾自己遭受迫害身处囹圄的险境,仍然直言:“应当说,我同陈独秀过去有很好的关系。我同他自始至终有很好的关系。我反对他的错误路线,但他是中国共产党真正的、典型的领袖。……陈独秀是一个好领袖,陈独秀无论如何是个好人。”既批评陈独秀的错误,又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俞秀松展现出了高尚的道德品质。

当前,党中央正在全党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其中“强党性”正是此次主题教育的总要求之一。这就要求我们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主观世界、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加强党性锻炼,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俞秀松始终与人民大众心连心、始终追寻和坚持真理、始终坚守理想信念、始终坚守中华优秀道德品质,他的杰出事迹与高尚品格,是当前开展主题教育的宝贵资料。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为何会被提升至党和国家战略高度?,这一从国外引入的新理念韧性|城市|战略
为何会被提升至党和国家战略高度?,这一从国外引入的新理念韧性|城市|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韧性城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城市发展本质规律,为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城市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道路,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韧性城市的内涵作为一种城市安全发展的新范式,韧性城市是从国外引入的新理念。依

斯阳:东方文化研究恰逢其时现代文明|习近平|东方文化
斯阳:东方文化研究恰逢其时现代文明|习近平|东方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立足于赓续中华文脉、建设中华现代文明,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深刻阐述,是一篇闪耀着真理光芒的光辉文献,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东方文化研究和弘扬恰逢其时,我们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在研究中创新,在创新中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要提高站位、顺势而为东方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但中华民族也经历过近代的苦难。正因如此,近代以来将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隔离开来甚

在于这一点,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中国|现代化|保障
在于这一点,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中国|现代化|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团结领导人民在长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逐步探索而来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者与引领者、组织者与推进者、支撑者与保证者。党的领导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与根本保证。正确认识和理解党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对于新征程上继续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者与引领者中国式现代化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照搬他国现代化经验、模仿他国现

上海何以占据一席之地,30多款大模型齐聚背后:全球尖端竞争上海|领域|全球
上海何以占据一席之地,30多款大模型齐聚背后:全球尖端竞争上海|领域|全球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今天在上海开幕。这项盛会已经进入第六个年头,而人工智能之于这座城市乃至整个世界,正在展开一场历史性的革新。当前,超大规模算法模型正在引领新一轮AI技术大突破、产业大爆发,推动人工智能从感知走向认知、从识别走向生成、从专用走向通用。人工智能历来是全球竞争的焦点,而通用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甚至颠覆世界运转的逻辑,更成为今天焦点中的焦点。今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创新生态,重视防范风险。对中国而言,这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检验科技创新

为何要强调“尊古不复古”?,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中国|文化|之争
为何要强调“尊古不复古”?,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中国|文化|之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21世纪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使命制高点上,科学总结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指引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正确方向。他强调,“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所谓“古今中西之争”,就是如何对待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指出的基本遵循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也就是尊古不复古。为什么要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