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会被提升至党和国家战略高度?,这一从国外引入的新理念韧性|城市|战略

发布时间:Apr 14, 2024 19:24 PM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韧性城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城市发展本质规律,为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城市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道路,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韧性城市的内涵作为一种城市安全发展的新范式,韧性城市是从国外引入的新理念。依据国际组织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的定义,所谓韧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地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它强调城市在逆境中具备抵御与吸收、响应与适应、快速恢复的能力,其核心是城市的抵御力、恢复力和适应性。随着新时代我国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城市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交织叠加,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正常运转和民众的日常生活,对城市形象形成强烈冲击,也给国家安全与治理带来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韧性城市理念凭借其新颖独特的视角与深刻丰富的内涵,逐步成为新时代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伴随着学界与国内部分城市对韧性城市理念与实践的关注,党和国家开始将其纳入国家战略。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指出“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要求“在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这就把建设韧性城市提升至党和国家战略的高度。此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韧性城市需要久久为功建设韧性城市体现了“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的底线思维和战略眼光。韧性城市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具体可从以下几个重点入手:一是坚持系统观念。韧性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中要系统考虑韧性城市的鲁棒性、可恢复性、冗余性、智慧性和适应性等特征,把握其技术、经济、社会、组织四个维度的韧性,统筹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医疗卫生、社会治安等领域,加强全局性谋划,多措并举、多元融合,整体性推进韧性城市建设。二是坚持人民至上。城市是人的城市,人是城市的主体。我国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生活得愈加安全与舒适。因此,韧性城市建设中要注重政府与群众的双向沟通,倾听人民的呼声,提升人民的参与度,培育人民的城市韧性素养。三是坚持科技赋能。在韧性城市建设中,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智能建造、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传感网与物联网等泛智慧城市技术的应用将愈加广泛。科技创新赋能韧性城市建设,能有效提升基础设施能级,锻造韧性城市的运行基础。四是坚持博采众长。国外韧性城市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早,并有比较丰富的有益经验和做法。比如纽约、东京、伦敦等城市,都在城市空间规划中增加韧性城市规划细则,在基础设施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制度韧性等方面加紧前瞻布局,为防范突发灾害做好充分的准备。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为何会被提升至党和国家战略高度?,这一从国外引入的新理念韧性|城市|战略
为何会被提升至党和国家战略高度?,这一从国外引入的新理念韧性|城市|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韧性城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城市发展本质规律,为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城市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道路,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韧性城市的内涵作为一种城市安全发展的新范式,韧性城市是从国外引入的新理念。依

斯阳:东方文化研究恰逢其时现代文明|习近平|东方文化
斯阳:东方文化研究恰逢其时现代文明|习近平|东方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立足于赓续中华文脉、建设中华现代文明,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深刻阐述,是一篇闪耀着真理光芒的光辉文献,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东方文化研究和弘扬恰逢其时,我们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在研究中创新,在创新中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要提高站位、顺势而为东方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但中华民族也经历过近代的苦难。正因如此,近代以来将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隔离开来甚

在于这一点,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中国|现代化|保障
在于这一点,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中国|现代化|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团结领导人民在长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逐步探索而来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者与引领者、组织者与推进者、支撑者与保证者。党的领导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与根本保证。正确认识和理解党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对于新征程上继续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者与引领者中国式现代化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照搬他国现代化经验、模仿他国现

上海何以占据一席之地,30多款大模型齐聚背后:全球尖端竞争上海|领域|全球
上海何以占据一席之地,30多款大模型齐聚背后:全球尖端竞争上海|领域|全球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今天在上海开幕。这项盛会已经进入第六个年头,而人工智能之于这座城市乃至整个世界,正在展开一场历史性的革新。当前,超大规模算法模型正在引领新一轮AI技术大突破、产业大爆发,推动人工智能从感知走向认知、从识别走向生成、从专用走向通用。人工智能历来是全球竞争的焦点,而通用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甚至颠覆世界运转的逻辑,更成为今天焦点中的焦点。今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创新生态,重视防范风险。对中国而言,这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检验科技创新

为何要强调“尊古不复古”?,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中国|文化|之争
为何要强调“尊古不复古”?,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中国|文化|之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21世纪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使命制高点上,科学总结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指引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正确方向。他强调,“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所谓“古今中西之争”,就是如何对待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指出的基本遵循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也就是尊古不复古。为什么要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