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该办成什么?,政府“办不成事”窗口疑难|过程|政府

发布时间:Apr 14, 2024 07:00 AM

各级政务服务大厅,旨在“办事”。不过,今年以来,“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一个仅从名字上看似乎与“办事”相悖的窗口,已在全市各级政务服务大厅悄然铺开。不仅在上海,在广东、黑龙江、安徽、北京等多地,该窗口也已陆续出现。

这不仅让人感到疑惑:“办不成事”,怎么还要专设窗口?

便捷、通畅、无梗阻的政务服务体系,是为企业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便利、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保障。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指导意见》里,“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被列入“推进政务服务规范化”的范畴,职能是“提供兜底服务,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过程中遇到的疑难事项和复杂问题。”今年3月发布的《2023年上海市全面深化“一网通办”改革工作要点》中也提到,要“建立线上线下‘办不成事’反映、帮办、整改闭环联动机制”。

表面上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是依据政令而设;其实,该窗口的诞生,正是体现了政务服务的深层次规律和逻辑,体现了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对政府而言,行政审批、行政许可等窗口,主语是“我”,是业务部门;而“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主语则是“你”,是办事的企业群众。打上双引号的“办不成事”,是针对“你”而言的,体现了政府部门敢于、乐于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疑难事项提供闭环式的兜底服务。

对上海这种经济发展高度活跃、社会治理千头万绪的现代化大都市来说,再完美的政务服务体系也难免有滞后、不完善之处。流程更新了,办事人不了解怎么办?非主要材料忘了带怎么办?碰到疑难事项,办事人不知该找哪个窗口,又该怎么办?面对这些“难办”事,“办不成事”窗口摈弃了“刻舟求剑”式的僵硬和死板,更摈弃了“小马过河”式的主观和傲慢,在法律法规框架内为“办不成”的事开通救济渠道。

这种“兜底”,不只是兜办事的底,也兜住了企业和市民心里的底。一来,设立“办不成事”窗口表明了政务服务的态度:在其他窗口“办不成”的事,尽可去这个窗口,办事人不至于面对大厅里几十个窗口茫然无措;二来,略带自嘲、甚至听上去有些刺耳的“办不成事”四字,也体现了一种刀刃向内、自揭其短、倒逼问题解决的气度。

但要明白,把“办不成”的事兜底办成,只是“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第一层追求。设立这一窗口,更要跳出“就事论事”,研究“事为何办不成”。

实践中,企业群众要办的不少事项涉及多个窗口、多个部门间沟通协调。如果每个部门都只求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主动跨前作为,就可能出现部门和部门、业务和业务、流程和流程之间的“空白地带”。在此情况下,“办不成事”窗口就能起到在不同部门间穿针引线、弥合“空白地带”的功能,在合规框架内最大限度发挥服务能动性,将职责分清楚、把任务理清楚,让办事人跳出“办不成事”的死循环。

从长远看,部门间要解决协同难题,不能只想着“我”,而要想着“我们”,不能用“不能办”“不好办”来搪塞,而要用建立合作机制、推进集成改革的做法,来实现“要办成”“要办好”的目标,真正把服务放到经营主体和市民群众身边。其背后涉及一整套复杂的政务服务迭代升级、流程优化、制度再造。

要把“办不成事”窗口用好,还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这个名字新颖的窗口不能仅是“吐槽”窗口、“记录”窗口、“投诉”窗口,应避免这种政务服务机制创新变成新型的形式主义;另一方面,应注意到“办不成事”窗口其实是政务服务质量的“晴雨表”,企业群众办事方不方便,最终还是取决于具体业务部门的服务水平如何,要避免“兜底”窗口变首选窗口、“特殊”手段变常规手段,通过不断倒逼常规窗口转变服务作风、提升服务效率,让“办不成事”窗口最终“闲”下来。

归根到底,推广“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是手段,是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权宜之计,最终让企业群众“办得成事”才是目的。办成事的过程中要总结共性问题,转变服务理念,办事时少作“能不能办”的技术判断,多作“应不应办”的价值判断,这样才能把优化营商环境落到细处、实处。

为何会被提升至党和国家战略高度?,这一从国外引入的新理念韧性|城市|战略
为何会被提升至党和国家战略高度?,这一从国外引入的新理念韧性|城市|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韧性城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城市发展本质规律,为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城市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道路,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韧性城市的内涵作为一种城市安全发展的新范式,韧性城市是从国外引入的新理念。依

斯阳:东方文化研究恰逢其时现代文明|习近平|东方文化
斯阳:东方文化研究恰逢其时现代文明|习近平|东方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立足于赓续中华文脉、建设中华现代文明,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深刻阐述,是一篇闪耀着真理光芒的光辉文献,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东方文化研究和弘扬恰逢其时,我们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在研究中创新,在创新中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要提高站位、顺势而为东方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但中华民族也经历过近代的苦难。正因如此,近代以来将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隔离开来甚

在于这一点,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中国|现代化|保障
在于这一点,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中国|现代化|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团结领导人民在长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逐步探索而来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者与引领者、组织者与推进者、支撑者与保证者。党的领导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与根本保证。正确认识和理解党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对于新征程上继续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者与引领者中国式现代化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照搬他国现代化经验、模仿他国现

上海何以占据一席之地,30多款大模型齐聚背后:全球尖端竞争上海|领域|全球
上海何以占据一席之地,30多款大模型齐聚背后:全球尖端竞争上海|领域|全球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今天在上海开幕。这项盛会已经进入第六个年头,而人工智能之于这座城市乃至整个世界,正在展开一场历史性的革新。当前,超大规模算法模型正在引领新一轮AI技术大突破、产业大爆发,推动人工智能从感知走向认知、从识别走向生成、从专用走向通用。人工智能历来是全球竞争的焦点,而通用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甚至颠覆世界运转的逻辑,更成为今天焦点中的焦点。今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创新生态,重视防范风险。对中国而言,这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检验科技创新

为何要强调“尊古不复古”?,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中国|文化|之争
为何要强调“尊古不复古”?,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中国|文化|之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21世纪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使命制高点上,科学总结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指引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正确方向。他强调,“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所谓“古今中西之争”,就是如何对待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指出的基本遵循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也就是尊古不复古。为什么要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