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全面抗战阶段的第一次重大战役在上海打响,86年前的今天中国|战役|上海

发布时间:Apr 14, 2024 18:46 PM

今年是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86周年。八一三淞沪抗战,是全国抗战爆发后,中日双方展开的一场规模空前的重大战役。战前,日军凭借其海陆空火力优势,狂妄叫嚣:“一个月内占领上海。”面对敌强我弱的战略态势,中国军队前赴后继、顽强抵抗,浴血奋战达3个月之久,彻底粉碎了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吞并中国的野心。这次战役,弘扬了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也是中华武德文化的伟大彰显。

中华武德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军人的价值担当为核心,以“和合”“义战”为主线的一种文化。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全面抗战阶段的第一次重大战役,在八一三淞沪抗战的全过程中,充分彰显了中华武德文化的精髓。

团结和谐,万众一心

有专家指出,从本质上说,中华传统武德文化就是和谐文化。和谐是中华武德文化的核心理念,对内集中体现为团结和谐、万众一心。纵观八一三淞沪抗战的历史进程,这种理念得到了充分展示。

全国抗战爆发后,团结和谐的时代主题,就是如何尽快实现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主轴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八一三淞沪抗战助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功不可没。毛泽东指出:“假如没有国共两党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建立与坚持,如此伟大的抗日民族革命战争之发动、持久与争取胜利,是不可能的。”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之际,作为国民政府最高统帅,蒋介石仍然没有下定全面抗战的决心,他一面表示要准备“应战”,一面又表示“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还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7月中旬,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再上庐山,继续国共两党谈判。国民党虽然表示同意国共合作,但对中共代表在庐山的活动仍然加以限制。然而,由于八一三淞沪抗战的爆发,国共两党正在进行的马拉松式的谈判获得了神速进展。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指出团结御侮的必要,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这一新局面的形成,意义特别重大,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现在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明白:中华民族是站起来了!一百年来受人欺凌、侮辱、侵略、压迫,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以来那种难堪的奴辱地位,是改变过来了。全中国人手执武器走上了民族自卫战争的战场,全中国的最后胜利,即中华民族自由解放的曙光,已经发现了。”

八一三淞沪抗战万众一心、团结御侮的战争场景,使国际观瞻为之一新。英国人在上海出版的最有影响的报纸《字林西报》,一改过去说三道四攻击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的反抗斗争,也开始谴责日军侵华暴行,盛赞中国万众一心实现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的“觉醒”。英人在上海出版的另一份颇有影响的报纸《泰晤士报》也发表社论指出:中国军队在上海“脱颖而出”,“此为近世中之第一次”。法国巴黎《人道报》则向全世界宣告:“许多年以来我们英勇的中国同志所不倦地呼吁的民族精神、统一精神,在这迷途的侵略者之前,突然像一道现代的新万里长城似地耸立了起来。”美国海军上校兼著名作家卡尔在淞沪抗战后进行考察时说:“淞沪之战已足以证明两点:中国已下决心为她的独立而战,而且中国军队确有战争的能力;日本的军队全部,自日俄战争后被世人说为可怕的军队,经中国一打,降到了第三等级的地位。”总之,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八一三淞沪抗战赢得了国际舆论的赞美和认同,有力地提升了中国抗战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反对侵略,爱国守土

爱国守土、安国保民,是中华武德文化之义战观的主要原则。八一三淞沪抗战是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第一场重大战役,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军民携手抗敌,是八一三淞沪抗战的一大亮点。为了保卫大上海,在爱国守土精神感召下,中国军队包括蒋介石的嫡系部队,除驻守华北的卫立煌、汤恩伯部外,几乎全部投入战场。而桂军、粤军、川军、滇军、湘军、东北军等战斗力较强的部队也先后投入战场。在百万大军相互厮杀的三个多月时间里,在正面二百余公里、纵深三百余公里地域内,中国军队始终处在上海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潮流之中而得到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人民群众在反侵略战争中的伟大作用,把发动和领导民众的抗日救亡运动作为反侵略战争的题中应有之义。“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就发表宣言,公开主张:“立即开放全国民众的爱国运动,发扬抗战的民气”,号召“全国人民用全力援助神圣的抗日自卫战争”,“全中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起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地,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上海人民也是反侵略战争的一支重要的方面军。当八一三淞沪抗战的枪声一响,与喋血前线的将士相呼应,上海人民立即行动起来,迅速掀起抗日救亡热潮。

上海工人阶级站在反侵略斗争的前列。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他们立即成立各种工人抗日救亡团体,各工会发动捐钱捐物,开展罢工斗争,进行战地服务,宣传动员,或直接参战。工人战地服务队协助军队构筑工事,捣毁日军的工厂、码头和仓库。在纱厂救亡协会的动员下,三天之内便组织了500名工人,拿起武器上前线杀敌。广大工人群众纷纷建立义勇军、救护队、慰劳队等抗日组织,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文化艺术界是一支重要的力量。郭沫若、茅盾、巴金、柯灵、金仲华、邹韬奋、郑振铎、胡愈之等爱国文艺战士,“以求持久的抵抗”、“以共同制裁侵略者”为主旨,率先组织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出版《抗战》及《救亡日报》《团结周报》《大众呼声》等报纸杂志。剧作者洪深、田汉等加紧创作抗战剧本,创作了《放下你的鞭子》《保卫大上海》《捉汉奸》等深受大众欢迎的宣传剧,组织救亡演剧队分赴各处演出,对前方战士与伤兵进行慰劳,鼓舞抗日斗志。爱国作曲家冼星海、贺绿汀、田汉等不断创作新作,使救亡歌声响彻四面八方。画家们也组织漫画救亡协会,出版《抗日画报》,以漫画为武器,宣传抗日救亡。

上海妇女界也不甘落后。在宋庆龄、何香凝直接发动领导下,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上海分会、中国妇女抗战后援会、上海妇女战时服务团、家庭妇女战时服务团、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等,组织救亡协会,发起献金运动、募捐救国基金。他们还在后方缝制寒衣、布鞋,募集物品,并且上前线救治伤兵、慰劳将士,人人都愿为前线献出一份力量。青年学生是抗日救亡运动生力军。以上海学生界救亡协会为代表,组织大中学生,征集物品,慰劳伤兵,救济难民,扩大救亡宣传,深入各处的童子军战地服务团,赴前线救护伤兵。他们毫无畏惧地出没在火线,既鼓舞了士气,又教育了民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上海抗日救亡运动渗透到各个社会层面,既有文化界、知识界、工商界等社会高层次的爱国人士,也有职业界、劳动界、舞女界等社会中下层以及宗教界人士,最大限度地把文化人、企业家、商人、工人、农民、店职员、教师、学生,甚至家庭妇女、少年儿童、神职人员都发动起来了,结成反侵略战争坚固阵线,其规模之大、影响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

捍族为民,以身殉国

捍族为民者,军人之天职,也是军人价值担当的首要使命和核心问题。八一三淞沪抗战是一场惨烈的民族自卫战争,在敌强我弱的战略态势下,中国军人不畏强暴,英勇抵抗,以热血和生命践行军人的价值担当。

在八一三淞沪抗战中,来自各地的七十万大军,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广大官兵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为战胜日本侵略者而战斗不已。在100多天的战斗中,涌现出一批批威武雄壮、可歌可泣、在当时就为国人广泛传颂的英烈人物和战斗事迹。36师进攻汇山码头之战,“以血肉之躯”,“突贯攻击”;第98师姚子青营宝山城保卫战,“孤军殉城”,“为国效忠,可歌可泣”;第11师、14师、67师将士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打出了4次反攻罗店的“血肉磨坊”之战;空军的八一四空战,阎海文跳伞身陷重围而临危不惧、杀身成仁;沈崇诲驾机撞击敌舰与敌同归于尽,忠骨未留;谢晋元率“八百壮士”决心“壮烈牺牲,以报国家”,进行了气壮山河的四行仓库保卫战。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中国军人视死如归、顽强战斗的精神风貌,真是惊天地、泣鬼神!

抗战英烈们留下了他们的英雄事迹,更留下他们的忠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为国献身的凌云壮志。川军第20军在进入大场以北、蕰藻浜沿岸前线阵地后,将士们就表达了这样的心声:“我们二十军是川军的铁军,是全国闻名的勇敢部队,所以才调到上海来对日作战。我们这次打的是国际战,是最光荣的,我们一定要顶住敌人的进攻。如果上海这一仗抵不住,就要亡国!我们要为国牺牲,这是最光荣的!”宝山城保卫战打响前夕,98师583团3营营长姚子青率全营立下誓言:“日军强盗是我们中国人民不共戴天的死敌,我们头可断,而志不可屈,宁愿死在战场,决不偷生做亡国奴。”第88师奉命开赴淞沪战场时,谢晋元就将妻儿送回广东原籍,表达自己义无反顾的决心。他对妻子说:“半壁河山,日遭蚕食,亡国灭种之祸,发之他人,操之在我,一不留心,子孙无噍类矣!”“生为人就要报效国家,为社会做些事,谋些大众的幸福,岂能被夫妻的朝朝暮暮所累。”在率部进入四行仓库前又写信给孙元良,再次表达自己的决心:“在未达成任务前,决不轻易作牺牲,任务达成后,决作壮烈牺牲,以报国家。”

八一三淞沪抗战虽然最后失败,但在这次战役中,日军受到中国军队的重创,伤亡六万多人,被击毁、击伤飞机200多架,舰船20余艘。中国军队则有30余万将士受伤或为国捐躯,他们的名字和英雄业绩永留青史,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永垂不朽!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为何会被提升至党和国家战略高度?,这一从国外引入的新理念韧性|城市|战略
为何会被提升至党和国家战略高度?,这一从国外引入的新理念韧性|城市|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韧性城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城市发展本质规律,为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城市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道路,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韧性城市的内涵作为一种城市安全发展的新范式,韧性城市是从国外引入的新理念。依

斯阳:东方文化研究恰逢其时现代文明|习近平|东方文化
斯阳:东方文化研究恰逢其时现代文明|习近平|东方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立足于赓续中华文脉、建设中华现代文明,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深刻阐述,是一篇闪耀着真理光芒的光辉文献,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东方文化研究和弘扬恰逢其时,我们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在研究中创新,在创新中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要提高站位、顺势而为东方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但中华民族也经历过近代的苦难。正因如此,近代以来将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隔离开来甚

在于这一点,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中国|现代化|保障
在于这一点,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中国|现代化|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团结领导人民在长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逐步探索而来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者与引领者、组织者与推进者、支撑者与保证者。党的领导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与根本保证。正确认识和理解党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对于新征程上继续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者与引领者中国式现代化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照搬他国现代化经验、模仿他国现

上海何以占据一席之地,30多款大模型齐聚背后:全球尖端竞争上海|领域|全球
上海何以占据一席之地,30多款大模型齐聚背后:全球尖端竞争上海|领域|全球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今天在上海开幕。这项盛会已经进入第六个年头,而人工智能之于这座城市乃至整个世界,正在展开一场历史性的革新。当前,超大规模算法模型正在引领新一轮AI技术大突破、产业大爆发,推动人工智能从感知走向认知、从识别走向生成、从专用走向通用。人工智能历来是全球竞争的焦点,而通用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甚至颠覆世界运转的逻辑,更成为今天焦点中的焦点。今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创新生态,重视防范风险。对中国而言,这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检验科技创新

为何要强调“尊古不复古”?,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中国|文化|之争
为何要强调“尊古不复古”?,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中国|文化|之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21世纪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使命制高点上,科学总结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指引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正确方向。他强调,“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所谓“古今中西之争”,就是如何对待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指出的基本遵循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也就是尊古不复古。为什么要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