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发展|文化|中华民族

发布时间:Apr 13, 2024 23:54 PM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立足于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根本上是以当代中国的实践为思维坐标,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正式提出,并载入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两个结合”是一体两面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主体,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面,并且中国具体实际广义上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我们分析中国具体实际的一个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可以说,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和传承。

“第二个结合”,本质上就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其原有的观念系统中解析出来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重构,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要素从其母体中分离出来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融合,从而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一文化生命体不仅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而且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同时也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显然,这一“结合”不是简单的拼盘,不是单纯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由此才能形成依赖而又不同于母体的新的文化生命体。马克思指出:“中国社会主义之于欧洲社会主义,也许就像中国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一样。”这也印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所形成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具有高度的内在自洽性。

“第二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这里,主要包括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更加系统化,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更显坚定性,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更具自觉性等,基于文化主体性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得以夯实和巩固。从文化使命的传承发展看,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史,我们党的思想解放不断铸就党的理论创新,党的理论创新不断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则呼唤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就要求我们,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党的理论创新不断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应运而生的,也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紧密结合中发展壮大的。这种紧密结合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做到的,而是不同历史时期经由党的思想解放才能达成的,并且正是党的思想解放所达成的紧密结合才进一步铸就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党的理论创新,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理论成果。

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经由思想解放所铸就的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成为不同历史时期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针。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很好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让马克思主义讲中国话、讲时代话。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获得丰厚滋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也正是由于此,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不断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拓展和创新突破奠定了更为坚实的思想基础。正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们党重新制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高度凝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全面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重点锚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系统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正确处理好的若干重大关系等,并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一步明确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中心任务的重要内容。至此,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要求更加成熟定型了。

中国式现代化呼唤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党的二十大更是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是立足于中国大地的现代化图景的创新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乃至人类文明形态的重大创新。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具备扎实的文化根基,而构建这一文化根基的基本现实是,中国式现代化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场域。这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不仅立足于现实的中国,而且根植于历史的中国;不仅具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因,而且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因子。因此,我们说中国式现代化呼唤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根本在于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唯有建设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之间的相互赋能。

站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立场上,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新征程中,实现我们党这一新的文化使命,三个方面的举措至关重要。

一是在坚定文化自信基础上的独立自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关键在于坚定文化自信以及在文化自信基础上的文化自觉。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坚持独立自主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积累的重要历史经验,是我们不断从挫折中觉醒、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真谛所在。立足于我们党波澜壮阔的历史和丰富鲜活的现实,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以中国理论武装好中国人民,才能实现中国人民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之道只能是坚定文化自信基础上的独立自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是在秉持开放包容基础上的兼收并蓄。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并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然也必须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然也必须植入开放包容的因素以体现兼收并蓄的要求。坚持胸怀天下,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这也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积累的重要历史经验。我们党不仅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而且也从人类其他文明中汲取有益营养丰富自己的文明内涵。当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强调“走出去”的同时要更加强调“引进来”,在强调“引进来”的同时还要不断促进外来文化的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兼收并蓄基础上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现代文明形态。毫无疑问,这一现代文明形态也将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作出更多中国贡献。

三是在坚持守正创新基础上的创造发展。守正创新,是文化发展、文明赓续永恒不变的一般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现代化在古老中国大地上早有萌芽,它孕育在中国古人治国理政的智慧中,也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国安邦的基因中。而现代化的探索和实践则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不断推进和拓展的。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不能脱离中国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必须在继承和发展中国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通过守正创新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唯有守正创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在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中为中国式现代化积攒思想和文化力量。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为何会被提升至党和国家战略高度?,这一从国外引入的新理念韧性|城市|战略
为何会被提升至党和国家战略高度?,这一从国外引入的新理念韧性|城市|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韧性城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城市发展本质规律,为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城市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道路,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韧性城市的内涵作为一种城市安全发展的新范式,韧性城市是从国外引入的新理念。依

斯阳:东方文化研究恰逢其时现代文明|习近平|东方文化
斯阳:东方文化研究恰逢其时现代文明|习近平|东方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立足于赓续中华文脉、建设中华现代文明,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深刻阐述,是一篇闪耀着真理光芒的光辉文献,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东方文化研究和弘扬恰逢其时,我们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在研究中创新,在创新中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要提高站位、顺势而为东方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但中华民族也经历过近代的苦难。正因如此,近代以来将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隔离开来甚

在于这一点,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中国|现代化|保障
在于这一点,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中国|现代化|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团结领导人民在长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逐步探索而来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者与引领者、组织者与推进者、支撑者与保证者。党的领导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与根本保证。正确认识和理解党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对于新征程上继续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者与引领者中国式现代化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照搬他国现代化经验、模仿他国现

上海何以占据一席之地,30多款大模型齐聚背后:全球尖端竞争上海|领域|全球
上海何以占据一席之地,30多款大模型齐聚背后:全球尖端竞争上海|领域|全球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今天在上海开幕。这项盛会已经进入第六个年头,而人工智能之于这座城市乃至整个世界,正在展开一场历史性的革新。当前,超大规模算法模型正在引领新一轮AI技术大突破、产业大爆发,推动人工智能从感知走向认知、从识别走向生成、从专用走向通用。人工智能历来是全球竞争的焦点,而通用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甚至颠覆世界运转的逻辑,更成为今天焦点中的焦点。今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创新生态,重视防范风险。对中国而言,这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检验科技创新

为何要强调“尊古不复古”?,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中国|文化|之争
为何要强调“尊古不复古”?,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中国|文化|之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21世纪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使命制高点上,科学总结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指引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正确方向。他强调,“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所谓“古今中西之争”,就是如何对待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指出的基本遵循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也就是尊古不复古。为什么要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