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又要建一个“谷”?乡村|农业|上海

发布时间:Apr 14, 2024 15:59 PM

在上海,农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不到0.22%,但郊区乡村面积超过60%,是典型的“小农业、大郊区”。背靠大都市的郊区乡村,拥有市场、科技、资金等诸多优势,如何立足自身优势和产业特点,提升农业设施现代化水平,以现代科技赋能现代农业,探索出适应超大城市的乡村振兴路径,是一个大课题。

当下,奉贤区与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合力建设“上海农业科创谷“,聚焦生物基因、种源培育、植物萃取、数字农业、农业现代设备等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组建新型研发机构,着力提升农业创新策源能力,全力打造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农业新品种研发培育地、农业科创企业总部集聚地,计划到“十四五”末,上海农业科创谷初具雏形。

日前,由上海市科委、市农业农村委、奉贤区人民政府、市农科院共同主办的上海农业科创谷专家研讨会在奉贤举行。众多涉农领域的领军者、带头人、实战家齐聚一堂,围绕“凝聚科创力量共塑农业未来”为主题,商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新思路、新路径,为更好推动“上海农业科创谷”明晰功能定位、找准研究领域、厘清发展方向。

发展智慧农业上海有优质创新土壤

研讨会上,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研究员齐飞展示了两幅图表,一边是逐年加速递增的人工成本,另一边是增长平稳温和的农产品价格。

一组数据同样引人深思,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赵春江提到,在当下农业生产中,劳动力成本超过总成本的50%,其中设施农业中的劳动力成本占70%及以上。

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主体的技术化替代难以避免。

另一方面,在去年发布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指数2022》中,上海跻身十强,位列第一方阵。从这个维度上看,齐飞认为,上海的科技创新基础将利好农业科创谷朝着智慧农业创新发展。

据赵春江介绍,智慧农业是一种利用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模式,涉及众多方面的技术和应用,包括物联网、大数据分析、遥感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基于上海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发展的背景,上海农业科创谷可以关注智慧农业技术与装备的研发、人工智能模型及算法在农业中的应用及高端智能装备的研发。此外,农业机器人等高端智能设备同样会是未来农业降本增效的发展趋势。

找准赛道同样关键。在赵春江看来,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种源农业,包括山东、河南等农业大省,而基于上海农业科创谷的体量,单一发展种源农业并不具备明显优势,而同质性的研究,甚至还会带来资源浪费的可能。“以水稻种源为例,如今我国水稻品种有4000多种,很多老百姓都不知道应该选哪种好,导致大量资源浪费。”因而,不如另辟蹊径,积极发展高通量植物表型平台及育种加速器等方面的探索。

记者了解到,与传统育种相比,育种加速器具有检测速度更快、成本更低、通量更大等特点,能够更高效地对更多植株进行基因检测和反馈,使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即可在大量材料中筛选出最优品种从而形成迭代,大大减少田间的工作和花费。随着农业育种规模不断扩大,育种加速器将成为未来大数据时代的育种新兴载体和科技手段。赵春江认为,上海农业科创谷可以借此搭建起种业创新发展平台,走出农业科技发展的差异化路径。

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主任、特聘教授卢宝荣看来,上海农业科创谷要延续发挥好上海科技“领头雁”的地位,因此,相较农业总产量,农业科学技术的辐射范围是量化上海农业科创谷价值成果更直观的体现。

向别的“谷”学什么?

世界级知名科创谷背后的成功经验,能为奉贤打造农业科创谷起到借鉴意义。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研究员齐飞表示,纵观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科学城、法国格勒诺布尔科技园区等世界知名科创谷,丰富的教育科研资源、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成熟的产业集群结构及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是它们共同的特点。

他举例,如果将视线更聚焦到农业科创领域,荷兰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参考对象。荷兰的国土面积只有4.18万平方公里,却保持了世界闻名的农业奇迹,这背后离不开瓦赫宁根大学与研究中心的科研成果。然而,齐飞提到,即便目前被公认为世界顶尖的农业和环境科学研究机构,瓦大发展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由政府审时度势牵头主导农业科技体系改革,重视私营部门和公益性研究机构紧密对接,不断改变政府对公共科研机构的支持方式,才为瓦大的科创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及自由空间。

再来看国内一些农创中心的定位特点。海南正持续打造“南繁硅谷”,未来将成为中国种业发展重要的增长极;东营黄三角农高区以盐碱农业技术创新为引领,建设盐碱地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山西的晋中“农谷”以农副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建设全国健康食品和功能农业综合示范区、科技产业孵化示范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产品加工物流集散区。

在齐飞看来,虽然上海在农业发展的体量上没有明显的优势,但若能切合上海的区域性发展目标,找到“小但难以替代的作用”,农业科创谷依然能有所作为。“从远期定位上看,上海农业科创谷也应朝着成为引领全球农业科技创新的农业硅谷方向去发展,同时它也要显示类似于美国硅谷这样的特征,例如产业要素高度集聚、科技创新高度活跃,优质的营商环境、公共服务及创新创业环境。”

政府、企业、人才,更协调的三角互动

论坛上,多位专家均提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如何将高新技术转化为常规技术,最终被市场消化,要求科创谷提供能够支撑起可转化技术比例较高的创新环境。“因而要保证科创谷的营商环境相对是最好的,创新生态应具有全球性的优势。”齐飞说。

而归根结底,科创技术的最终落地,依然需要依靠人来完成。在农业科创谷建设的蓝图中,“人才要素”依然关键。赵春江举了一个反例,国内某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投入大量资金完成基础设施的建设后,因招不到足够的科研人才团队而无法发挥效用。“如何利用政策去引进人才,是农业科创谷发展的关键。”

要留住人才、激发创新活力,稳定的科研支持同样重要。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劲松认为,农业科创谷应开展更自由独立有特色的科研项目,避免科研人员为了追求经费而进行同质性及内卷性研究,进而吸引不同层次的科研人才加入科创谷的建设队伍,形成“金字塔形”人才结构。

而另一方面,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载体,对帮助科创谷吸纳人才也有一定帮助。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主任、特聘教授卢宝荣看来,企业的目标是创造经济价值,因而其内部对于科创人才及科研经费的配置应有成熟的协调机制。

赵春江提到,从更长远、战略性的角度来看上海农业科创谷的发展,持续利好的政策环境支持很重要。对此,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陆敏表示,上海将强化政策供给,加大在源头创新、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创新生态等方面的合作力度,引导更多优秀人才、技术和项目落户奉贤,推动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

为何纷纷将上海郊区这个园区选为“梦开始的地方”?,留学生归国创业全域|创业|郊区
为何纷纷将上海郊区这个园区选为“梦开始的地方”?,留学生归国创业全域|创业|郊区

尽管只有28岁,但山东小伙薛云浩已是个“创业老兵”。从英国拉夫堡大学毕业回国后,他在外省市有过两次创业经历。第三次创业,他把目光投向了上海青浦。“园区又大又新,办公环境非常好!”这是薛云浩对上海青浦留学人员创业园的第一印象。入驻园区仅一个多月,他创立的上海拾刻有趣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发展已迈入正轨,孵化的潮玩品牌即将面向市场。记者了解到,去年9月,位于虹桥商务区的青浦留创园正式开园,很快那里就成了“薛云浩”们的逐梦之地。不到一年,园区就吸引留创企业近50家,在园区打拼事业的近200名留学生中,绝大部分都是硕

预计投产后新增产值约50亿元,​莘庄工业区7个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产业|制造业|项目
预计投产后新增产值约50亿元,​莘庄工业区7个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产业|制造业|项目

6月30日,上海市莘庄工业区举行2023年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仪式,福斯特、军健君泽、澳华内镜等7个制造业项目同时开工,涉及重大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及精细化工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据了解,此次开工的7个项目,合计投资金额为18.68亿人民币,共计占地134.48亩。其中4个新拿地项目,3个存量改扩建项目,预计投产后新增税收约4亿元,新增产值约50亿元。7个项目全部符合闵行“4+4”产业定位。莘庄工业区此次在同一区域7个产业项目集中开工,让制造业成为园区经济发展关键驱动力,同时推动闵行制造业向着高端化、智

上海这一“工程”为何生生不息,30年方法|服务|上海
上海这一“工程”为何生生不息,30年方法|服务|上海

夏季,来自云南临沧的外卖骑手杨权又迎来一年中最艰苦的送餐季节,但他的内心却很踏实:中山公园兆丰广场门前的“暖新巢”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一年四季,不论严寒酷暑,都是他和同事们挡风遮雨的港湾。这是长宁区众多“暖新巢”中的一个。出生于澜沧江边的“90后”杨权又并不知道,繁华的上海市中心,曾有不少百姓居住在陋室简屋中,其中一些人还面临重病、失业等一时难以逾越的困苦。兆丰广场所在的长宁区华阳路街道就是其中一处。30年前,华阳基层干部们夜以继日走访,了解全部困难人群生活状况,并一一为之解难纾困。从此,一个以“了解人

​年轻人面临三种求职困境?上海金山举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主题日活动活动|创业|金山
​年轻人面临三种求职困境?上海金山举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主题日活动活动|创业|金山

6月19日下午,“雁归金山·职在湾区”2023年金山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主题日活动在海阔·东岸文化创意产业园举行,现场发布就业宝典、分享就业创业经历、优质企业路演招贤、就业工作成果展示、全面启动育苗仪式、举办专场招聘活动等一系列活动,吸引了大批重点企业、见习基地和高校学子到场。值得注意的是,当天的现场招聘会共有52家企业参加,提供岗位212个,招聘570人,薪资普遍在7000元至10000元区间;入场近300人,收到简历238份,初步达成就业意向75人。启动仪式上,《求职路上有“你”有“我”》小品表演,

中国航海博物馆户外空间首次免费夜间开放,航海重器展览上新海洋|中国|博物馆
中国航海博物馆户外空间首次免费夜间开放,航海重器展览上新海洋|中国|博物馆

6月13日,由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和上海市海洋局指导,中国航海博物馆与上海市海洋管理事务中心共同主办的“探秘深蓝:中国海洋科考与深潜展”在中国航海博物馆正式开展。展览在博物馆第二临展厅展出,展期将持续至2023年10月8日。此次展览是继“蓝色‘船’说”之后,中国航海博物馆推出的“当代中国航海装备系列展”第二展。展览共分“综合科考”“专业科考”“特种科考”及“守护蔚蓝”四个部分,从科技、装备、自然等角度,重点展示当代中国海洋科考与深潜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阐释人与海洋的和谐共生,强化海洋意识教育,助力推动海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