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一“工程”为何生生不息,30年方法|服务|上海

发布时间:Apr 14, 2024 00:14 AM

夏季,来自云南临沧的外卖骑手杨权又迎来一年中最艰苦的送餐季节,但他的内心却很踏实:中山公园兆丰广场门前的“暖新巢”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一年四季,不论严寒酷暑,都是他和同事们挡风遮雨的港湾。

这是长宁区众多“暖新巢”中的一个。出生于澜沧江边的“90后”杨权又并不知道,繁华的上海市中心,曾有不少百姓居住在陋室简屋中,其中一些人还面临重病、失业等一时难以逾越的困苦。

兆丰广场所在的长宁区华阳路街道就是其中一处。30年前,华阳基层干部们夜以继日走访,了解全部困难人群生活状况,并一一为之解难纾困。从此,一个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核心价值,以“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为核心方法,并被推广到全长宁的“凝聚力工程”诞生。

30年后的今天,“凝聚力工程”对“人”的关心,早已从户籍内的困难群众延伸到了许许多多生活、工作在这里的人们,还有企业法人。“凝聚力工程”也成为上海城市基层党建的一块“金字招牌”。


上海这一“工程”为何生生不息,30年方法|服务|上海

30年间,是什么让“凝聚力工程”生生不息?

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

苏州河华政段鸟瞰

百姓冷暖,始终牵挂在心


上海这一“工程”为何生生不息,30年方法|服务|上海

上世纪90年代初,时任华阳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建兴刚到任不久,便带队走访辖区内困难群众,眼前一幕幕景象让基层干部们汗颜:十几年吃烂菜皮的老人、背上褥疮已经跟床板粘连的病人、直到去世都从未拍过一张照片的老太……

很快,华阳路街道开展起“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行动。1993年,这个被称为“凝聚力工程”的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迅速在整个长宁区推广。

1994年4月17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题为《春风丽日暖华阳》的报道,讲述面积仅0.61平方公里却有70%棚户住宅的长宁区华阳路街道,用最深入、彻底的走访和最系统、持续的工作,让干部带头关心困难群众形成制度、凝聚共识。

1994年4月17日,解放日报头版刊登调查《春风丽日暖华阳》,并配以题为《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的评论员文章。


上海这一“工程”为何生生不息,30年方法|服务|上海

2023年6月29日,《解放日报》头版刊发解放调查《初心永恒——长宁区“凝聚力工程”创新发展》。

“我们关心服务孤寡老人、重病患者、外来嫂、自强少年……”30年后的今天,曾亲身经历当年“凝聚力工程”的时任华阳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陈雅华,自己也成为一名古稀老人。但当年华阳基层干部们一家一家走访排摸出的17类困难群体,她依然铭记在心。

“事情一件一件做,问题一个一个解决。”提起“凝聚力工程”初创时的工作方法,陈雅华给出最朴素也最直接的回答。

三十年时光飞逝。老华阳往昔阴暗逼仄的深街小巷,如今已被繁华的中山公园商圈、优美的苏州河滨河空间取代。但摸清底数、分类帮扶、持续推进这些最基本的“工作原理”,始终贯穿在每一代基层干部的身体力行中。


上海这一“工程”为何生生不息,30年方法|服务|上海

现任华阳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白燕,将几个数字时刻牵挂在心:5611,街道纯老家庭的人数;930,街道救助对象人数;94.75万平方米,街道可纳入精品小区改造的居住面积;12127,已经完成和正经历精品小区改造的户数;3800余家,辖区企业数;100%,就业困难人群安置进度……

这些数字背后的每一个个体都有人关心,有人帮助。“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时刻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需关注百姓多元化需求,主动找寻‘沉默少数’。”白燕说。

于是,我们看到,家住安顺路的许阿姨终于不用再四处求人送90岁的老母亲下楼看病,因为在基层干部的努力下,老房成功加装了电梯;新泾五村的1540余户居民不再被停车充电所困,街道和居民区搭建了党建联建平台,让电车充电桩工程与精品小区建设同步进行;鑫达广场的白领食堂用15元就能吃饱、吃好的白领午餐,让临空园区的白领成为“铁粉”……

“凝聚力工程”的本源究竟是什么?30年后的今天,当基层党组织服务的对象从个体延伸至群体,从自然人延伸至企业、法人,乃至社会方方面面,“本源之问”的答案似乎变得越发清晰——“凝聚力工程”,始终在回答各级党组织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这两个根本问题。长宁区委书记、区长张伟说,不管社会怎样发展,人的需求如何提升,以满腔热忱去关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群,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是党员干部始终不变的初心。


上海这一“工程”为何生生不息,30年方法|服务|上海

中山公园融合开放进行居民建议征集

“暖新巢”党群服务站

诉求在变,服务与时俱进

“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每一代基层干部都有属于他们的理解、诠释和演绎。从个体诉求到群体需求,“凝聚力工程”的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也随着时代发展而拓展。


上海这一“工程”为何生生不息,30年方法|服务|上海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上海城市管理的重心开始向社区转移。大动迁、大拆违、文明小区创建、马路市场整治、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等实事项目,推动长宁“凝聚力工程”从帮困送温暖逐步向为民办实事的制度性举措递进。

2013年,长宁率先在中心城区完成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改造。但老旧小区的更新改造、居住环境的改善仍要推进。邬阿婆家用了30年的厨房,炒菜时天花板的石灰都会掉到锅里。去年,愚园路1293弄卫生大修完成,她家的厨房、卫生间都铺上了透亮的白瓷砖,装上了能彻底放心使用的新式管道。

老弄堂里,多年来累积了错综复杂的邻里矛盾,此前在征询大修方案时,一瓶酱油的位置都能牵连出几十年前的旧账。怎么办?“140户居民就有140种需求,我们要把惠民政策传递到弄堂最深处。遇到矛盾一个个解决,一户一策。”居委干部说。

里弄卫生大修后,愚园路1293弄的公用厨房


上海这一“工程”为何生生不息,30年方法|服务|上海

如今,生活工作在长宁的人群接近百万,如何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项项民心工程、一件件民生实事正在推进。

整区域建设“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长宁率先探路。近两年来,长宁新增早、午餐网点113家,标准化菜市场29家、智慧菜场4家,居民的生活更为便捷。

行走在长宁,人们发现“美好,触手可及”。虹桥开发区周边,原先户外体育设施不足。结合城市更新,长宁在延安路高架桥下新增了多个篮球场;市民吴先生在金虹桥国际中心上班,每天要穿过新虹桥中心花园乘坐轨交10号线通勤,春节后他发现,改造后的公园入口大气简约,视野开阔,还新增了弧形石凳供人休息……

互联网时代,那些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成了“沉默少数”。“万一我摔倒了,没人发现怎么办?”独居老人的担忧,被江苏路街道的社区干部记在心上。如今,一个连通“一网统管”平台的智能水表安装在了街道1200余位独居老人家中,与AI语音呼叫、烟感报警等智慧养老设施一起,为老人们安享晚年保驾护航。


上海这一“工程”为何生生不息,30年方法|服务|上海

“电脑无法代替人脑,电子化不能代替上门化。”长宁基层干部这样总结。对于老百姓的“疾苦账”了然于心,事事有交代、件件有落实,正是“凝聚力工程”30年来应对时代变化的不变逻辑。

今年重新修缮开放的虹桥公园,身处居民区和商圈之中

中山公园融合开放后保留的20路公交车站

问需解难,营造更优城区环境


上海这一“工程”为何生生不息,30年方法|服务|上海

三十年倏忽而过,三十载历久弥新。

“凝聚力工程”从最初的服务社区个体、关心困难群众,逐步覆盖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群体,服务对象日趋多元,服务方法持续创新,炼化出“问百家需、聚百家力、解百家忧、圆百家梦”的“新四百”精神。

经营了20余年的“小胖蔬菜”,2021年底搬进了武夷路“我家菜场”的新摊位。老板“小胖”没想到,看起来那么时髦的MIX320园区,会留出一排门面房作为便民菜场。这背后,是长宁区相关部门、区属国企和街道的多方协力,在城市更新潮流中,留住百姓所需的烟火气,也守住一个个谋生岗位。

武夷路“我家菜场”


上海这一“工程”为何生生不息,30年方法|服务|上海

国峰科技大厦一楼的叮咚买菜站点,扰人的“鱼腥味”变成了“人情味”。一场场楼宇治理议事会后,街道牵头在此建立“暖新巢”服务站,骑手们主动承担起维护周边环境的共治责任——新就业群体从“治理对象”变为了“治理力量”。

在长宁,近年来新兴产业扎堆,高层次人才集聚,如何服务和凝聚?

去年创下126亿元税收、成为上海第三幢税收百亿楼的金虹桥国际中心,一度因楼内企业拼多多三年员工增长5000人的速度,面临电梯潮汐式“爆仓”的困扰。

天山路街道党工委牵头成立“楼宇治理议事会”,金虹桥楼宇物业、租户和街道经多次讨论,很快形成共识:加开货梯,并在一楼大堂增设打卡机,纾解企业上班高峰带来的人流压力。


上海这一“工程”为何生生不息,30年方法|服务|上海

由此,金虹桥国际中心成立了上海首个楼宇党委,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服务覆盖到经济社会最活跃的经络。

金虹桥楼宇治理议事会

于是,“午间一小时”活动、“蒲公英”税收服务站等进驻长宁各大楼宇;在武夷路、定西路、愚园路等合围而成的“上海硅巷”,长宁区建立科创街区党建联盟,联动大院大所和大校大企资源,为科创企业与人才搭建交流平台,迸发合作共赢的火花。

海外来沪创业的李文靖很欣喜,“谁能想到,有一天我能住在茑屋书店对面!”书店所在的上生·新所,是近年上海城市更新的著名地标。长宁区在这个“寸土寸金”之地,提供了116套环境优良、租金适中的人才公寓。楼下200平方米的“宁聚里”党群服务站,为白领人才提供多种便利服务和丰富的文化活动。


上海这一“工程”为何生生不息,30年方法|服务|上海

在长宁,富有温度、聚集能量的党群服务阵地走出社区,“走进”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苏州河滨河岸线、商圈和园区……党员群众的需求在哪里,党的阵地就覆盖到哪里,党的服务就延伸到哪里。

每晚,位于安化路德必易园的华阳社区食堂,总会在夜幕降临后亮起温暖的灯光,为居民和白领供应热菜热饭。一旁的华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新开幕的“凝聚力工程”微展厅里,两幅展示基层干部与社区群众一起欢度重阳的热闹场景并肩而立:一幅来自30年前,一幅来自今天;同是在准备热汤面,不一样的人群,一样的鱼水情深。

如今,每年重阳节,华阳路街道都会为老人送上荤素搭配的热汤面

30年前,华阳基层干部与居民共同欢度重阳的场景。


上海这一“工程”为何生生不息,30年方法|服务|上海
为何纷纷将上海郊区这个园区选为“梦开始的地方”?,留学生归国创业全域|创业|郊区
为何纷纷将上海郊区这个园区选为“梦开始的地方”?,留学生归国创业全域|创业|郊区

尽管只有28岁,但山东小伙薛云浩已是个“创业老兵”。从英国拉夫堡大学毕业回国后,他在外省市有过两次创业经历。第三次创业,他把目光投向了上海青浦。“园区又大又新,办公环境非常好!”这是薛云浩对上海青浦留学人员创业园的第一印象。入驻园区仅一个多月,他创立的上海拾刻有趣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发展已迈入正轨,孵化的潮玩品牌即将面向市场。记者了解到,去年9月,位于虹桥商务区的青浦留创园正式开园,很快那里就成了“薛云浩”们的逐梦之地。不到一年,园区就吸引留创企业近50家,在园区打拼事业的近200名留学生中,绝大部分都是硕

预计投产后新增产值约50亿元,​莘庄工业区7个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产业|制造业|项目
预计投产后新增产值约50亿元,​莘庄工业区7个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产业|制造业|项目

6月30日,上海市莘庄工业区举行2023年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仪式,福斯特、军健君泽、澳华内镜等7个制造业项目同时开工,涉及重大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及精细化工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据了解,此次开工的7个项目,合计投资金额为18.68亿人民币,共计占地134.48亩。其中4个新拿地项目,3个存量改扩建项目,预计投产后新增税收约4亿元,新增产值约50亿元。7个项目全部符合闵行“4+4”产业定位。莘庄工业区此次在同一区域7个产业项目集中开工,让制造业成为园区经济发展关键驱动力,同时推动闵行制造业向着高端化、智

上海这一“工程”为何生生不息,30年方法|服务|上海
上海这一“工程”为何生生不息,30年方法|服务|上海

夏季,来自云南临沧的外卖骑手杨权又迎来一年中最艰苦的送餐季节,但他的内心却很踏实:中山公园兆丰广场门前的“暖新巢”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一年四季,不论严寒酷暑,都是他和同事们挡风遮雨的港湾。这是长宁区众多“暖新巢”中的一个。出生于澜沧江边的“90后”杨权又并不知道,繁华的上海市中心,曾有不少百姓居住在陋室简屋中,其中一些人还面临重病、失业等一时难以逾越的困苦。兆丰广场所在的长宁区华阳路街道就是其中一处。30年前,华阳基层干部们夜以继日走访,了解全部困难人群生活状况,并一一为之解难纾困。从此,一个以“了解人

​年轻人面临三种求职困境?上海金山举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主题日活动活动|创业|金山
​年轻人面临三种求职困境?上海金山举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主题日活动活动|创业|金山

6月19日下午,“雁归金山·职在湾区”2023年金山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主题日活动在海阔·东岸文化创意产业园举行,现场发布就业宝典、分享就业创业经历、优质企业路演招贤、就业工作成果展示、全面启动育苗仪式、举办专场招聘活动等一系列活动,吸引了大批重点企业、见习基地和高校学子到场。值得注意的是,当天的现场招聘会共有52家企业参加,提供岗位212个,招聘570人,薪资普遍在7000元至10000元区间;入场近300人,收到简历238份,初步达成就业意向75人。启动仪式上,《求职路上有“你”有“我”》小品表演,

中国航海博物馆户外空间首次免费夜间开放,航海重器展览上新海洋|中国|博物馆
中国航海博物馆户外空间首次免费夜间开放,航海重器展览上新海洋|中国|博物馆

6月13日,由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和上海市海洋局指导,中国航海博物馆与上海市海洋管理事务中心共同主办的“探秘深蓝:中国海洋科考与深潜展”在中国航海博物馆正式开展。展览在博物馆第二临展厅展出,展期将持续至2023年10月8日。此次展览是继“蓝色‘船’说”之后,中国航海博物馆推出的“当代中国航海装备系列展”第二展。展览共分“综合科考”“专业科考”“特种科考”及“守护蔚蓝”四个部分,从科技、装备、自然等角度,重点展示当代中国海洋科考与深潜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阐释人与海洋的和谐共生,强化海洋意识教育,助力推动海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