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为何从未中断?总书记给出一个重要答案中华|文化|中华文明

发布时间:Apr 13, 2024 20:27 PM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近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他特别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翻开煌煌国史,我们很难不产生钱穆先生所说的“温情与敬意”之感。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也惊叹,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只有中华文化是延续至今而且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种罕见的连续性,既来自文明内生的发展动力,也离不开对外的开放与包容。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回到唐长安城,漂洋过海的遣唐使、当垆卖酒的胡姬,“混搭”出了这座古代国际大都会的独特面貌;在宋元时期的泉州,多元文化、信仰融通共存,“缠头赤脚半蕃商”,时人早已不以为奇。正是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中华文明形成了一套开放的体系,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事实上,对于自我以外的“他者”的好奇,天然存在于每个个体和民族的心理中。这种好奇被转化为何种与他者相处的方式,则因文明而异。在一部研究唐代舶来品的著作中,作者以“撒马尔罕的金桃”为例强调,“金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水果,这种水果的滋味又到底如何,我们现在已经无从推测了。种种奇妙的传说,使这种水果罩上了一层耀眼迷人的光环,从而也就成了唐朝人民所渴求的所有外来物品以及他们所希冀的所有未知事物的象征。”

由此可见,中华文明在面对新的文化因素时,往往以尊重包容的态度待之,同时吸收、融合其中有益的成分,进而充实丰富自身的文化。而那些外来文化之所以没有让本土文化断裂甚至消失,既有兼收并蓄这一“软着陆”机制的作用,更是因为中华民族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自信自强。

已故北大教授杨人楩先生在批评民国教育时,提到当时一些学校为迎合欧美时尚而更名改制,以至于校门匾额多次被刨去旧名称,变得越来越薄、不成体统。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故步自封、自高自大绝不值得提倡,丢弃传统、一味推崇效仿外来文化同样容易造成民族危机。开放包容的完整内涵,也应包括文化自信。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

关于外来文化的本土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也有生动论述。当谈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时,他说,“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本身就是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明证,更是新征程上的新篇章。以开放包容为不变底色,中华文明将跨越山河、上下古今,与各种优秀外来文化达成“深刻的化学反应”式的结合,铸就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为何会被提升至党和国家战略高度?,这一从国外引入的新理念韧性|城市|战略
为何会被提升至党和国家战略高度?,这一从国外引入的新理念韧性|城市|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韧性城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城市发展本质规律,为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城市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道路,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韧性城市的内涵作为一种城市安全发展的新范式,韧性城市是从国外引入的新理念。依

斯阳:东方文化研究恰逢其时现代文明|习近平|东方文化
斯阳:东方文化研究恰逢其时现代文明|习近平|东方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立足于赓续中华文脉、建设中华现代文明,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深刻阐述,是一篇闪耀着真理光芒的光辉文献,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东方文化研究和弘扬恰逢其时,我们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在研究中创新,在创新中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要提高站位、顺势而为东方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但中华民族也经历过近代的苦难。正因如此,近代以来将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隔离开来甚

在于这一点,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中国|现代化|保障
在于这一点,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中国|现代化|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团结领导人民在长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逐步探索而来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者与引领者、组织者与推进者、支撑者与保证者。党的领导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与根本保证。正确认识和理解党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对于新征程上继续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者与引领者中国式现代化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照搬他国现代化经验、模仿他国现

上海何以占据一席之地,30多款大模型齐聚背后:全球尖端竞争上海|领域|全球
上海何以占据一席之地,30多款大模型齐聚背后:全球尖端竞争上海|领域|全球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今天在上海开幕。这项盛会已经进入第六个年头,而人工智能之于这座城市乃至整个世界,正在展开一场历史性的革新。当前,超大规模算法模型正在引领新一轮AI技术大突破、产业大爆发,推动人工智能从感知走向认知、从识别走向生成、从专用走向通用。人工智能历来是全球竞争的焦点,而通用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甚至颠覆世界运转的逻辑,更成为今天焦点中的焦点。今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创新生态,重视防范风险。对中国而言,这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检验科技创新

为何要强调“尊古不复古”?,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中国|文化|之争
为何要强调“尊古不复古”?,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中国|文化|之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21世纪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使命制高点上,科学总结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指引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正确方向。他强调,“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所谓“古今中西之争”,就是如何对待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指出的基本遵循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也就是尊古不复古。为什么要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