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要做好哪些应急准备?,全球多地都在破纪录!应对极端高温火灾|城市|高温

发布时间:Apr 14, 2024 01:25 AM

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尤其是极端高温灾害,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存在的一种非传统安全风险,对全球经济增长、城市发展、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近段时间以来,我国多地进入高温多雨的夏季炎热阶段。未雨绸缪、做好预防极端高温天气的准备,是当下我国部分大中城市尤其是沿海超大城市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厄尔尼诺现象成为新变量因素

诸多研究表明,厄尔尼诺现象成为影响今年出现极端高温的一个新变量因素。一般来说,全球持续变暖是导致人类不断出现极端高温的外部主导因素,但今年,可能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对极端高温会产生推波助澜的功效。许多研究机构的观测预测都表明了这一趋势,如世界气象组织在2023年5月3日发布的最新评估报告指出,今年上半年厄尔尼诺形成概率4-6月为15%,5-7月为35%,6-8月将达到55%,今年晚些时候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正在增加,导致今年夏天更热。还比如CarbonBrief的预测表明,年初的高温和太平洋地区正在酝酿的厄尔尼诺现象,使2023年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第四个最热的年份。

国内外实践也表明,2023年承受更大极端高温的历程已经开启。从全球看,2023年前三个月,大约4%的地球表面经历了创纪录的高温,其中今年2月,印度居然出现了超40℃以上的高温,达到了40.3℃。4月以来,中亚部分地区、日本以及南美洲都出现了破纪录的高温;泰国4月15日经历了史上最热的一天,气温达到45.4℃;老挝在5月连续两天达到43.5℃;而越南的气温则在6月的第一天达43.8℃,刷新历史同期最高纪录。从我国来看,进入6月中旬以来,北京、天津、河南、山东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达到了37至40℃,局地40℃以上,体验了常年同期少见的高温炎热天气。

从最薄弱处着手,以强大的韧性应对极端高温的严峻挑战

借助外部能源供应的大城市或超大城市,以特有的要素集聚度和经济体量,在极端高温或极端天气面前呈现出更大的脆弱性。为此,需要国家和地方、地方和地方之间紧密配合,尤其是大城市政府及相关企业和全体市民,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精诚团结,高度重视,未雨绸缪,做好准备,从容应对极端高温天气,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安全运行。除长期规划建设外,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应急准备和保障:

一是,以电力保供为主,制定应对极端高温灾害的能源行动预案。在极端高温时期,居民对空调、冰柜等制冷设备的需求激增,导致电网负荷不断攀升。因此,克服极端高温对城市电力供给的负荷压力,确保城市不大面积停电,确保工商业经济活动和居民生活用电正常,是有效应对极端高温风险的首要举措与核心任务。为此,城市政府和企业都要做好电力供给应急预案,全力保障民生和重点用能单位用电正常。其中,城市政府要做好储电规划,与供电地区或单位夯实供电协议,抑或签署临时调电的应急协议,确保城市用电高峰期有电可用;电力企业也要做好迎峰度夏的准备工作,制定相应预案,通过成立保供小组、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构建智能电网、打造智慧管理平台等方式,提前布局夏季用电高峰期,保障电力供给。与此同时,要做好水源供给的应急预案和行动计划,防止极端高温叠加缺水风险,全方位保护好农业、城市绿化系统等,防止其因过度干旱而严重受损。

二是,健全和完善及时高效的极端高温警报系统。精准预报、及时预警,是应对任何天气灾害风险的不二法门。面对可能发生的极端高温,城市政府要依法加强气象预报工作,实现及时准确的气象监测和预测,并建立高效的警报系统,这些系统可以通过短信、电子邮件、社交媒体和广播等渠道将警报信息传递给市民,让市民第一时间获得可能发生极端高温灾害的所有信息,为企事业单位和民众个体的合理化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更为重要的是,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检查监督,确保全市所有用工单位依法遵守极端高温时期部分户外工作停工停业的规定,确保劳动者合法权益,减少不必要的生命健康损失。

三是,建设运营多样化的城市防暑降温景观设施体系。除了发挥林地、草坪、水体、湖泊、绿色植被等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的功效外,城市政府还可以通过建造水路、喷泉、人工湖泊和其他水体与景观进行结合来降低热量。特别是在车站、码头、人行道等户外人流量较大的地方,与运营单位或企业进行合作,较大规模设置一批喷洒式防暑降温设施,抑或架设凉棚/遮阳伞等,减少市民在高温下直接暴露在太阳下的时间,给防暑降温提供便利条件。

四是,提高医疗、消防等对极端高温灾害的病人救治、火灾处置能力。亚洲一些国家的应对实践表明,极端高温天气往往引发较大规模群体的身体不适而有可能对医疗救治能力带来显著的压力。这警示我们要加强应对极端高温的医疗救治能力建设,尤其是要围绕社区医院等,在医护人员、药品等方面做好最充足的准备,确保因高温而生病的每一个个体都能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与此同时,极端高温极易引发火灾,城市政府要加强消防能力建设,确保全市所有消防通道畅通、所有消防设施保持功能正常,要对可能发生的各类火灾做出最快速、最高效的反应和处置,降低生命财产损失。

五是,要制定实施针对特殊群体的极端高温关爱志愿服务行动。尤其是一些老人集中的老旧小区,要充分发挥疫情后全员底数清的优势,针对孤寡老人、伤残人士、困境儿童等特殊人群,制定有针对性、随时可联系的志愿服务体系,确保他们在极端高温期间及时得到社区和社会的关爱和照顾。与此同时,鼓励和引导全市大型商超、体育场馆、博物馆等场所,在极端高温期间向老年人、儿童、快递小哥等开放空调空间,容许非高峰运营时间进入纳凉,在城市人情关怀中帮助广大市民共度高温酷暑。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为何会被提升至党和国家战略高度?,这一从国外引入的新理念韧性|城市|战略
为何会被提升至党和国家战略高度?,这一从国外引入的新理念韧性|城市|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韧性城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城市发展本质规律,为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城市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道路,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韧性城市的内涵作为一种城市安全发展的新范式,韧性城市是从国外引入的新理念。依

斯阳:东方文化研究恰逢其时现代文明|习近平|东方文化
斯阳:东方文化研究恰逢其时现代文明|习近平|东方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立足于赓续中华文脉、建设中华现代文明,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深刻阐述,是一篇闪耀着真理光芒的光辉文献,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东方文化研究和弘扬恰逢其时,我们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在研究中创新,在创新中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要提高站位、顺势而为东方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但中华民族也经历过近代的苦难。正因如此,近代以来将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隔离开来甚

在于这一点,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中国|现代化|保障
在于这一点,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中国|现代化|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团结领导人民在长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逐步探索而来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者与引领者、组织者与推进者、支撑者与保证者。党的领导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与根本保证。正确认识和理解党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对于新征程上继续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者与引领者中国式现代化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照搬他国现代化经验、模仿他国现

上海何以占据一席之地,30多款大模型齐聚背后:全球尖端竞争上海|领域|全球
上海何以占据一席之地,30多款大模型齐聚背后:全球尖端竞争上海|领域|全球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今天在上海开幕。这项盛会已经进入第六个年头,而人工智能之于这座城市乃至整个世界,正在展开一场历史性的革新。当前,超大规模算法模型正在引领新一轮AI技术大突破、产业大爆发,推动人工智能从感知走向认知、从识别走向生成、从专用走向通用。人工智能历来是全球竞争的焦点,而通用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甚至颠覆世界运转的逻辑,更成为今天焦点中的焦点。今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创新生态,重视防范风险。对中国而言,这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检验科技创新

为何要强调“尊古不复古”?,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中国|文化|之争
为何要强调“尊古不复古”?,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中国|文化|之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21世纪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使命制高点上,科学总结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指引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正确方向。他强调,“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所谓“古今中西之争”,就是如何对待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指出的基本遵循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也就是尊古不复古。为什么要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