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信用消费提质升级,探索建立长三角统一的个人信用评分体系

发布时间:Apr 14, 2024 16:13 PM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再次强调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信用是现代社会的通行证。守信的人畅通无阻,失信的人寸步难行,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消费领域亦是如此。去年3月印发的《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提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供需有效衔接的重要保障,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坚实基础,是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国民经济循环高效畅通、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立健全个人信用评分体系,让守信人更加便利地进行信用消费,是促进消费的一条重要路径。

个人信用评分是一种重要治理工具

从个人信用评分的历史来看,其最早被应用于金融领域。最初的个人信用评分工具,主要是对贷款信用风险进行评估。之后,个人信用评分在金融机构个人信贷业务中逐步得到使用。20世纪80年代,个人信用评分在金融机构得到广泛应用。进入21世纪,其应用领域逐步拓展到商业交易,对金融和消费起到了促进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个人信用评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杭州、苏州、芜湖等多地推出了自己的城市信用评分,应用于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并产生了积极影响。在杭州工作或生活且年满18周岁的市民,无论户籍归属,都可以拥有自己的钱江分。钱江分高的市民可以在杭州享受到更便利的生活、更优质的服务。在安徽芜湖,市民拥有乐惠分,对信用记录良好的自然人通过“积分奖励、政策优惠、绿色通道”等方式实施守信激励,在就业、旅游、体育、招投标、医疗、文化、金融等领域实施惠民举措。苏州市民拥有桂花分,桂花分高的市民可以享受“信易+”服务,包括信易贷、信易借、信易游和信易行。

个人信用评分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治理工具,也是公共信用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之所以重要,原因就在于能够在法律框架下依据个人信用评分高低进行奖励或惩戒,从而对人们的经济和社会行为产生约束。这样,就会形成守信得到奖励、失信受到惩戒的社会导向,形成守信处处受益、失信处处受限的社会氛围,使社会向着良好的信用趋势发展。信用消费是个人信用评分一个重要的应用场景。

个人信用评分是一种声誉机制,目的在于预测行为者未来的行为能力或者满足决定者的选择偏好。个人信用评分是利用评分模型,按照一定的评分标准和程序,依据个人历史行为的数据计算得出的。因此,个人信用评分是动态的、可积累的、可衡量的,是可以用来约束信用行为的。一般而言,个人信用评分数据来源越广泛、维度越多,对个人信用状况的描述越接近于现实。

推进长三角区域个人信用评分建设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提出,探索建立覆盖企业、自然人、社会组织、事业单位等主体的公共信用评价体系。作为公共信用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信用评分是社会信用公平的基础,是分配社会信用资源的重要依据,是长三角区域促进消费的重要环节,对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个人信用评分在长三角区域只是运用于个别城市,区域内尚未建立统一的个人信用评分体系。加快个人信用评分体系建设,对于提高长三角区域消费能力,推进长三角区域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建设,完善长三角公共信用体系一体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具体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信用信息是个人信用评分的依据。

个人信用评分的主要依据是信用信息。信用信息是个人历史信用行为数据的记录。理论上,任何有助于个人信用评分的特征变量都应包括在信用信息中。我国《征信业管理条例》列出“禁止征信机构采集个人的宗教信仰、基因、指纹、血型、疾病和病史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除此之外的信用信息,理论上都是可以采集的。

信用信息是个人信用评分的基础条件。个人信用信息应包括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把影响个人信用状况的各个维度信用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构成完整的、科学的信用评分指标体系,形成判断个人信用评分的科学依据。从历史经验来看,信用信息的维度越多,指标体系越科学,个人信用评分就越接近准确。

目前,长三角区域公共信用信息归集的范围和标准尚未统一,各类信用信息尚未进行充分整合,且缺乏统一的评分指标体系,信用评分的依据还不够充分。推进长三角区域信用评分建设,可以在总结个别城市个人信用评分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快信用信息整合,建立统一、系统、科学的信用指标体系,为推行统一的个人信用评分奠定基础。

第二,评分模型是个人信用评分的技术工具。

早期的个人信用评分模型基本上使用判别分析、线性概率等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统计回归、神经网络等方法也得到广泛使用。目前最为常用的方法是大数据挖掘,这使个人信用评分的方法更为科学,可应用的场景也更多。从评分模型所使用的数据来源看,个人信用评分大致包括两类:一类是通用化评分,即不是针对某个单一信用产品开发的;另一类是定制化评分,是针对某个信用产品开发的。

长三角区域个人信用评分可采用通用化评分模型,选取的特征变量应具有一般化、可比较的信用特征。目前,长三角开展个人信用评分的城市所运用的模型各不相同,评价标准也各具特色,而更多的城市则没有开展个人信用评分。推进长三角区域个人信用评分建设,应公开征集社会意见,运用统一的评分模型,制定统一的评分标准,进行程序化的动态评估。

第三,奖惩是个人信用评分的落脚点。

在社会信用体系中,个人信用评分是奖惩的重要依据。奖惩机制主要是把社会经济生活中发生的信用行为扩大化,约束失信者的交易、融资成本和数量。

目前,在长三角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个人信用评分为各个消费场景的信用奖惩提供了更多精确的判断依据。信用评分高的市民已经切实体会到信用带来的好处和便利。不过,在长三角区域信用评分建设过程中,个人信用评分与失信惩戒问题仍有很多方面需要厘清。例如,如何判断失信程度、奖惩的边界,等等。

第四,个人信用评分推进必须以立法为保障。

个人信用评分必须在法律约束下进行,才能保证其公平、公正。个人信用评分是极其严肃的工作,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个人信用评分的信息来源、评分模型、评分程序、应用场景、奖励与惩戒等方面,都应在法律层面做出明确的规定。推进长三角区域个人信用评分建设,可以借鉴历史立法实践,总结个别城市建设经验,积极探索个人信用评分立法,为国家层面的立法积累有益经验。

个人信用评分是长三角信用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步骤和治理工具,是促进信用消费的重要举措,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在长三角信用体系一体化建设过程中,一市三省要积极建立个人信用评分机制,协同推进城市个人信用评分的信息标准、评价模型、评价程序、应用场景等一体化发展,让守信的市民享受到信用消费的好处,让城市的信用生活更美好。

 

为何会被提升至党和国家战略高度?,这一从国外引入的新理念韧性|城市|战略
为何会被提升至党和国家战略高度?,这一从国外引入的新理念韧性|城市|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韧性城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城市发展本质规律,为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城市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道路,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韧性城市的内涵作为一种城市安全发展的新范式,韧性城市是从国外引入的新理念。依

斯阳:东方文化研究恰逢其时现代文明|习近平|东方文化
斯阳:东方文化研究恰逢其时现代文明|习近平|东方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立足于赓续中华文脉、建设中华现代文明,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深刻阐述,是一篇闪耀着真理光芒的光辉文献,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东方文化研究和弘扬恰逢其时,我们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在研究中创新,在创新中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要提高站位、顺势而为东方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但中华民族也经历过近代的苦难。正因如此,近代以来将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隔离开来甚

在于这一点,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中国|现代化|保障
在于这一点,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中国|现代化|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团结领导人民在长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逐步探索而来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者与引领者、组织者与推进者、支撑者与保证者。党的领导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与根本保证。正确认识和理解党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对于新征程上继续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者与引领者中国式现代化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照搬他国现代化经验、模仿他国现

上海何以占据一席之地,30多款大模型齐聚背后:全球尖端竞争上海|领域|全球
上海何以占据一席之地,30多款大模型齐聚背后:全球尖端竞争上海|领域|全球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今天在上海开幕。这项盛会已经进入第六个年头,而人工智能之于这座城市乃至整个世界,正在展开一场历史性的革新。当前,超大规模算法模型正在引领新一轮AI技术大突破、产业大爆发,推动人工智能从感知走向认知、从识别走向生成、从专用走向通用。人工智能历来是全球竞争的焦点,而通用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甚至颠覆世界运转的逻辑,更成为今天焦点中的焦点。今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创新生态,重视防范风险。对中国而言,这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检验科技创新

为何要强调“尊古不复古”?,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中国|文化|之争
为何要强调“尊古不复古”?,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中国|文化|之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21世纪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使命制高点上,科学总结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指引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正确方向。他强调,“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所谓“古今中西之争”,就是如何对待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指出的基本遵循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也就是尊古不复古。为什么要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