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与历史逻辑历史进程|红薯|演进

发布时间:Apr 13, 2024 22:00 PM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韧性和创造力,回望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中国实现现代化或者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启有着非常清晰的历史脉络和历史轨迹,是近代以来中国人实现民族独立、谋求民族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具有较强的历史逻辑和历史必然。


一、中国式现代化发轫于近代中国的民族救亡与民族自决



在西方列强还未染指中国的清中期,经历了两千年封建社会的中国,在清政府的统治下,几乎达到了传统小农经济的顶峰。不可否认,彼时中国相对经历了工业革命的欧洲来说,已显示出贫困落后的态势,因此康乾盛世也被一些西方学者称为“红薯盛世”。但中国大而不倒、穷而自足的特征也异常明显。换句话说,尽管清政府治下的中国闭塞、贫穷、落后,但其统治力并未得到削弱,实际上反而在不断得到强化且趋于稳定。

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天朝上国一夜沦为西方列强予取予夺的落后国家,民族存亡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时代特征,民族救亡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时代命题。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庚子事变,巨额战争赔款和大片国土的沦丧,让沉睡的中国在西方列强一次又一次的羞辱中被打疼打醒,中国人逐渐意识到,只有向西方学习,逐渐建立起一整套西方式的经济社会制度体系,才能够应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洋为中用,清政府试图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一系列改革、变革手段,实现向西方学习,达到对内维系统治、对外抵御侵略的目的。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洋务运动兴起到清政府倒台前,中国人用了差不多半个世纪的时间,基本上将中世纪中国转向了近代中国,促成中国进入了传统农耕国家转向近代国家的历史发展轨道,一些基本的类似于西方现代化的要素和形式,如近代工业体系、科技体系、教育体系、贸易体系等,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尽管最大的动因是避免亡国灭种、实现民族独立,但是如果站在今天的历史方位回望整个近代中国,那么中国人走向近代化的努力就毫无疑问是今天中国式现代化的前端和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近代中国的民族救亡与民族自决,没有中国近代化的努力,中国式现代化就无从谈起。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应对西方打压的重要手段



从全球史的发展来看中国与欧洲,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毫无疑问处于愚昧落后的中世纪,而经历了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的欧洲,却从中世纪的牢笼中挣脱出来跨入工业时代,开启了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因此,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来看,现代化毫无疑问是以英、法、美、德等西方国家主导的,以工业革命、殖民掠夺、全球化、帝国主义等为手段,以广大亚非拉地区人民和资源被奴役、被掠夺为代价开启和实现的。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特别是西方工业革命之后,整个世界与人类社会发生了剧烈震荡,原本被海洋分割的各大洲,被西方工业文明串联在一起,遭到裹挟吞噬。整个美洲、澳洲原住民遭到惨无人道的大清洗,持续数百年的种族灭绝,使得欧洲殖民者反客为主,成了这些土地的统治者。非洲黑人沦为西方殖民者廉价低等的黑奴,整个非洲区被西方列强瓜分鲸吞,成为欧洲殖民者肆意掠夺的“天堂”。自然资源丰厚、人口众多、疆域辽阔的亚洲也无可避免地成为西方殖民者的垂涎之地。

鸦片战争之前,亚洲早已不是此前的亚洲,印度被英国收入囊中,成为其在东方的最大殖民地。中东地区则是英法俄等殖民者角逐的狩猎场。从全球范围来看,唯一没有被西方殖民者染指的区域,仅剩下以大清国为中心、处于朝贡体系之下的东亚各国。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迅速陷入国家衰落与民族危亡的历史困境。作为西方列强入侵威胁下的一种自我保护甚至应激反应,中国被迫予以回应。这种回应的具体表现,就是在被动中寻求主动,即在被裹挟到资本主义全球链条的无奈中开启近代化的进程。为挽救民族、实现国家独立和社会变革,中国人展开了一系列自强自救运动,逐步使传统中国脱离了原来既有的缓慢的固化的历史轨迹,从而走向近代中国。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暂时让中国摆脱了被西方列强剥削奴役的半殖民地窘境,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仍未解决来自西方的威胁,近些年美西方对中国的全面遏制和打压以及阻止中国的统一就是明证。因为西方现代化的本质是掠夺式的现代化,是赢者通吃的现代化,尽管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西方各国也曾经对帝国主义和战争进行了全面反思,对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以及殖民和战争进行了全面改造,甚至进行了升级乃至改头换面,但是发迹于殖民掠夺的西方现代化其掠夺的本质和本性仍难以彻底改变。而要根本解除来自西方的打压,无论是表面的,或是潜在的;无论是当前的,或是长远的,正确道路或者选项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有着本质区别



作为现代化的旗帜或者特征,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金融、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所表现出的高度发达,不可否认是目前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基本要素或者主要呈现形式。换句话说,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要素或者形态,基本上都是西方现代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同样的,中国人实现的现代化,其中的许多要素或者表现形式,也与西方现代化所包含的要素甚至表现形式,都有相似或者共同之处,比如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等等。但是,两种现代化表象背后的逻辑和本质却是不同的,中国式现代化绝非西方现代化的简单模仿,同时也必将是对西方现代化的一种超越或升华。

西方现代化的本质是掠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和将来,西方的现代化,难以改变、永恒不变的就是资本驱动的掠夺本性,这既是数百年来资本的外在表现所揭示的,也是其内在属性所决定的。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如前文所述,发轫于近代中国的民族救亡与民族自决,是在近代中国面临着列强环伺、被奴役被掠夺的恶劣形势下开启的。它的开启,始于自救,始于“求生”的本能,始于一种对外界威胁的应激反应。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的中国,又秉承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硬是依靠中国人民的智慧、勤劳、坚韧,以及与生俱来的资源禀赋,通过前三十年的艰难探索和四十多年改革开放,通过几代人的节衣缩食和努力奋斗积累了可观的物质财富,取得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辉煌成就,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相当坚实的物质保障。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完全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是两种制度下的现代化,是两种文明文化体系下的现代化,有着和平发展式现代化与掠夺式现代化的本质区别,有着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人剥削人、人剥削自然的现代化的本质区别。

在鸦片战争后18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始终走在自我救亡、自我革命和转型发展的道路上,中国人尝试了几乎所有的现代政治体制,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以及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政权,中国才逐渐探索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条发展的道路,既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文明成果,又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安排,找到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或者说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自身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这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人民的选择。

为何会被提升至党和国家战略高度?,这一从国外引入的新理念韧性|城市|战略
为何会被提升至党和国家战略高度?,这一从国外引入的新理念韧性|城市|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韧性城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城市发展本质规律,为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城市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道路,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韧性城市的内涵作为一种城市安全发展的新范式,韧性城市是从国外引入的新理念。依

斯阳:东方文化研究恰逢其时现代文明|习近平|东方文化
斯阳:东方文化研究恰逢其时现代文明|习近平|东方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立足于赓续中华文脉、建设中华现代文明,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深刻阐述,是一篇闪耀着真理光芒的光辉文献,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东方文化研究和弘扬恰逢其时,我们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在研究中创新,在创新中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要提高站位、顺势而为东方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但中华民族也经历过近代的苦难。正因如此,近代以来将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隔离开来甚

在于这一点,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中国|现代化|保障
在于这一点,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中国|现代化|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团结领导人民在长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逐步探索而来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者与引领者、组织者与推进者、支撑者与保证者。党的领导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与根本保证。正确认识和理解党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对于新征程上继续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者与引领者中国式现代化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照搬他国现代化经验、模仿他国现

上海何以占据一席之地,30多款大模型齐聚背后:全球尖端竞争上海|领域|全球
上海何以占据一席之地,30多款大模型齐聚背后:全球尖端竞争上海|领域|全球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今天在上海开幕。这项盛会已经进入第六个年头,而人工智能之于这座城市乃至整个世界,正在展开一场历史性的革新。当前,超大规模算法模型正在引领新一轮AI技术大突破、产业大爆发,推动人工智能从感知走向认知、从识别走向生成、从专用走向通用。人工智能历来是全球竞争的焦点,而通用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甚至颠覆世界运转的逻辑,更成为今天焦点中的焦点。今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创新生态,重视防范风险。对中国而言,这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检验科技创新

为何要强调“尊古不复古”?,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中国|文化|之争
为何要强调“尊古不复古”?,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中国|文化|之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21世纪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使命制高点上,科学总结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指引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正确方向。他强调,“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所谓“古今中西之争”,就是如何对待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指出的基本遵循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也就是尊古不复古。为什么要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