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政德建设水平,学习儒家修身文化传承者|儒家|政德

发布时间:Apr 13, 2024 20:27 PM

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对新时代政德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儒家非常注重修身,从孔子、孟子到荀子,都对个体的修身给予特别的关注。儒家修身文化可以为新时代政德建设提供重要的资源价值。


一、修身之基在修心,在“正心明德”



儒家反复强调修身的重要性,《大学》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修身重在修心,在正心明德。《大学》开篇即提到“明明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儒家认为,修身重在修“心”,所谓心正而后身修。此外还有诸如“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身之主宰便是心”“欲事立,须是心立”等思想。

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修身养性,首先要做好“正心明德”。就“正心”而言,要做到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忠心”,对党绝对忠诚;践行“公心”,认真履职尽责;保持“清心”,做到清正廉洁。就明德而言,就是要提高政德建设水平。古人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提高政德建设水平首先就是要“先立乎其大者”,提高党性修养。对领导干部而言,党性就是最大的德。党员干部要明大德,首先就是坚定理想信念,铸就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的品格,坚定信仰信念,保持政治定力,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


二、修身之本在修“学”,在学以成人



儒家认为作为一个具有道德自觉的仁者,应该终身行忠恕之道。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所谓忠道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恕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修身之本在修“学”,在学以成人。在一定程度上说,儒学可以说是成己与成人的学问。儒家有关忠恕的思想,是一种非常可贵的道德价值,同时也为修身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资源,特别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在世界上被公认为人际交往的道德准则,被写入《全球伦理宣言》。

至于为仁、成人的方法,《论语·颜渊》记载,“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为仁由己”体现了人的道德主体意识。也就是说修身主要靠自己,突出道德主体的作用。这对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一个人战胜不了自己,制度设计得再缜密,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这就突出了党员干部在修身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决定性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讲,党员领导干部要廉洁自律,严守私德。“干部的党性修养、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工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必须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这里的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实际上也是突出党性修养和道德水平的主体性作用。

党员干部治心养性、修身立德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学习。新时代的党员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一方面要通过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的方法提高党性修养、道德水平,尤其是严格约束自己,严守私德。另一方面要通过学习提高思想素质、升华人品官德,学以成人,进而可以关爱他人,尤其是关爱人民群众,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亲人,站稳人民立场,守好公德,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三、修身之要在修“行”,在“知行合一”



按照《大学》里“三纲领”“八条目”的逻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里所讲的治国平天下也是一种担当,儒家的这种担当精神体现在孟子所讲的“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豪迈里,也体现在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中。这种担当精神跨越时空,为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政德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

儒家思想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就是实践性。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注重修身的同时,特别强调修行,主张把学到的落实到具体的实践行动中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就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学习,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好“仁”,才有可能实现“仁”。这种对实践的重视,也体现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中。王阳明十分重视“知行合一”,十分强调道德修养的提升,在他看来,提升的路径就是“克”的功夫,从结果来看要“克”掉心中那“一念不善”;从程度上看要“彻根彻底”;从重要性来看,是“立言之宗旨”,而这些都是道德实践的功夫。在这个意义上讲,王阳明心学强调的“知行合一”说更侧重于道德实践。我们今天在学习的时候需要把道德实践转化为社会实践。

新时代党员干部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也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和作为。我们党的历次主题教育都强调“抓落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总要求中特别强调“重实践,建新功”。新时代的党员领导干部在学习时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真正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综上所述,儒家修身文化对新时代干部政德建设有重要的资源价值,党员领导干部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应该主动学习、认真思考、汲取中华文明的精髓,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政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奋斗。

为何会被提升至党和国家战略高度?,这一从国外引入的新理念韧性|城市|战略
为何会被提升至党和国家战略高度?,这一从国外引入的新理念韧性|城市|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韧性城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城市发展本质规律,为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城市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道路,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韧性城市的内涵作为一种城市安全发展的新范式,韧性城市是从国外引入的新理念。依

斯阳:东方文化研究恰逢其时现代文明|习近平|东方文化
斯阳:东方文化研究恰逢其时现代文明|习近平|东方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立足于赓续中华文脉、建设中华现代文明,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深刻阐述,是一篇闪耀着真理光芒的光辉文献,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东方文化研究和弘扬恰逢其时,我们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在研究中创新,在创新中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要提高站位、顺势而为东方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但中华民族也经历过近代的苦难。正因如此,近代以来将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隔离开来甚

在于这一点,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中国|现代化|保障
在于这一点,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中国|现代化|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团结领导人民在长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逐步探索而来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者与引领者、组织者与推进者、支撑者与保证者。党的领导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与根本保证。正确认识和理解党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对于新征程上继续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者与引领者中国式现代化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照搬他国现代化经验、模仿他国现

上海何以占据一席之地,30多款大模型齐聚背后:全球尖端竞争上海|领域|全球
上海何以占据一席之地,30多款大模型齐聚背后:全球尖端竞争上海|领域|全球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今天在上海开幕。这项盛会已经进入第六个年头,而人工智能之于这座城市乃至整个世界,正在展开一场历史性的革新。当前,超大规模算法模型正在引领新一轮AI技术大突破、产业大爆发,推动人工智能从感知走向认知、从识别走向生成、从专用走向通用。人工智能历来是全球竞争的焦点,而通用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甚至颠覆世界运转的逻辑,更成为今天焦点中的焦点。今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创新生态,重视防范风险。对中国而言,这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检验科技创新

为何要强调“尊古不复古”?,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中国|文化|之争
为何要强调“尊古不复古”?,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中国|文化|之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21世纪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使命制高点上,科学总结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指引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正确方向。他强调,“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所谓“古今中西之争”,就是如何对待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指出的基本遵循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也就是尊古不复古。为什么要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