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个园区培育国内首个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上天入地”互联网|卫星|园区

发布时间:Apr 14, 2024 12:12 PM

7月31日,记者从临港松江科技城获悉,临港松江科技绿洲三期G60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项目正式交付。

通过数字经济协同创新平台,临港松江科技城以工业互联网特色产业为基础,培育国内首个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载体,一张“上天入地”的现代化产业图景已初具雏形。通过数字经济发力,临港松江科技城上半年实现营收741.1亿元,税收19.15亿元。

打造国内首个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

随着G60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正式交付,工厂正紧锣密鼓地安装和调试设备,努力实现第一颗商业卫星下线。

根据“G60星链”计划,G60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落地松江九亭镇,是长三角首个卫星制造的“灯塔工厂”,产能将达到300颗/年,单星成本将下降35%。项目是国家卫星组网系统工程中重要生产制造环节,服务于国家战略,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卫星互联网系统,并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构建一个新的卫星互联网产业生态,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卫星互联网产业与技术创新中心,为全球用户提供低成本、高速率的卫星互联网服务。

松江区建管中心主任孙珏表示,为保障工程建设按时按质完成,松江区建管中心为项目提供“点对点”服务,围绕项目申报、招投标、行政审批等进行暖心跨前指导,当好“店小二”。

临港松江科技城则通过绘制“小卫星项目推进策划作战图”,采用“大区稳推进、分区全流水”的高效作业方案,有效提升施工效率,并设置“一线工作法”,制订分房分层验收计划、外部验收专项计划等,最终如期完成项目。


上海这个园区培育国内首个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上天入地”互联网|卫星|园区

满天“星座”,或是未来实现万物互联的重要一环,也是产业布局发展的必争之地。“G60星链”产业基地项目建设期间,就吸引了垣信、白盒子、迪爱斯等一批链主和配套企业,形成资源集聚、展示、研发、应用落地为一体的卫星产业综合发展新模式,探索建设国内首个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

临港松江科技城总经理薛酉天表示,将依据卫星互联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性强的特征,以全球低轨卫星通信网络建设运营为抓手,通过产业生态打造、专业化孵化、多产业融合、创新要素集聚等手段,带动卫星及部组件研发制造、通导遥终端与网络设备、网络运营和卫星运维、行业应用与增值服务等产业发展。

“地网”与“星链”协同

卫星互联网,即通过卫星为全球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不少人将它比作把“基站”搬到太空。但让“基站”上天卫星互联网,离不开地下的工业互联网技术支持。

加入“G60星链”计划的企业航天宏图相关负责人施莲莉表示,卫星遥感高科技需要和长三角数字化的广泛应用场景结合,才能充分体现科技的生命力。

据悉,航天宏图拟在松江区投资建设长三角区域总部,含卫星运营中心、卫星数据加工处理中心、“遥感+北斗”应用研发中心、遥感和地理信息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等。

作为上海市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上海市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园区”,临港松江科技城已集聚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应用企业超100家,产出规模超百亿元。园区集聚了海尔、云汉芯城、宏力达、徐工等一批龙头企业,导入了麦杰科技、美克生能源、山源电子、优也科技等一批细分领域的解决方案集成商,构建了“多层次、高精专”的平台体系,逐渐形成工业互联网的全生态环境。


上海这个园区培育国内首个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上天入地”互联网|卫星|园区

“为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临港松江科技城还加入了大模型生态合作共同体建设中,构建政府、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等各方共同参与的开放合作平台。”薛酉天表示。

产教融合是临港松江科技城助推“地网”与“星链”协同的重要发力点。

日前,临港松江科技城举办了数字经济协同创新研讨会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论坛,宣告成立了国内首个聚焦产教融合的数字经济协同创新平台。

该平台面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创新需求,由上海市计算机行业协会牵头发起,联合长三角智慧城市合作发展服务联盟及中国计算机学会、职业院校、数字科技“领头雁”企业、产业园区等“产学研”各界力量打造,致力于解决企业在数字技术人才和创新试错成本这两大产业数字化过程中的痛点问题,是信息共享、资源汇聚、技术研讨、生态拓展、项目对接、标准制定、成果转化的公益性协同创新平台。

专业服务助企业发展

日前,位于临港松江科技城核心园的创智中心二期顺利完成竣工备案,还未正式运营就已收获高达84%的进驻率,生物医药、新能源、工业自动化等多个领域的行业领先企业纷纷入驻。

一家入驻园区的生物医药企业负责人表示:“我们能明显感觉到这里的发展态势、基础配套、园区规划和服务都越来越好,发展的信心和底气也就更足了。”


上海这个园区培育国内首个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上天入地”互联网|卫星|园区

善布局、能聚集,这样的临港松江科技城正在俘获越来越多“高精尖”企业的“芳心”。薛酉天表示,围绕集聚特色产业、培育创新主体、促进成果转化,全面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临港松江科技城特色服务体系也在持续升级,强调“用户思维”,形成了企业和人才服务“两手抓”的新局面。

吴黎英工作室作为园区“企业一体化服务”的首个尝试,近年来围绕“如何更高效服务园区企业”的课题进行着探索。之前,工作室突然接到园区企业中科星光的紧急电话,请求工作室在两天内帮助企业完成股权变更,以便满足企业上市布局相关需求。面对时间紧、税额大的挑战,工作室第一时间积极与税务部门、工商部门沟通、协调,当天就完成了个税分开申报缴款,帮助企业完成股权变更,确保企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上市公司收购。

为更好地实现产业链和人才链的动态匹配,帮助企业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暨上海松江留创园人才服务站于日前正式揭牌。接下来,园区将进一步完善人才服务体系,从“引才、聚才、育才、优才”等各方面探索建立新思路新方式,一体化推进人才“引、育、管、用”全流程精准配置。

为何纷纷将上海郊区这个园区选为“梦开始的地方”?,留学生归国创业全域|创业|郊区
为何纷纷将上海郊区这个园区选为“梦开始的地方”?,留学生归国创业全域|创业|郊区

尽管只有28岁,但山东小伙薛云浩已是个“创业老兵”。从英国拉夫堡大学毕业回国后,他在外省市有过两次创业经历。第三次创业,他把目光投向了上海青浦。“园区又大又新,办公环境非常好!”这是薛云浩对上海青浦留学人员创业园的第一印象。入驻园区仅一个多月,他创立的上海拾刻有趣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发展已迈入正轨,孵化的潮玩品牌即将面向市场。记者了解到,去年9月,位于虹桥商务区的青浦留创园正式开园,很快那里就成了“薛云浩”们的逐梦之地。不到一年,园区就吸引留创企业近50家,在园区打拼事业的近200名留学生中,绝大部分都是硕

预计投产后新增产值约50亿元,​莘庄工业区7个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产业|制造业|项目
预计投产后新增产值约50亿元,​莘庄工业区7个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产业|制造业|项目

6月30日,上海市莘庄工业区举行2023年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仪式,福斯特、军健君泽、澳华内镜等7个制造业项目同时开工,涉及重大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及精细化工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据了解,此次开工的7个项目,合计投资金额为18.68亿人民币,共计占地134.48亩。其中4个新拿地项目,3个存量改扩建项目,预计投产后新增税收约4亿元,新增产值约50亿元。7个项目全部符合闵行“4+4”产业定位。莘庄工业区此次在同一区域7个产业项目集中开工,让制造业成为园区经济发展关键驱动力,同时推动闵行制造业向着高端化、智

上海这一“工程”为何生生不息,30年方法|服务|上海
上海这一“工程”为何生生不息,30年方法|服务|上海

夏季,来自云南临沧的外卖骑手杨权又迎来一年中最艰苦的送餐季节,但他的内心却很踏实:中山公园兆丰广场门前的“暖新巢”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一年四季,不论严寒酷暑,都是他和同事们挡风遮雨的港湾。这是长宁区众多“暖新巢”中的一个。出生于澜沧江边的“90后”杨权又并不知道,繁华的上海市中心,曾有不少百姓居住在陋室简屋中,其中一些人还面临重病、失业等一时难以逾越的困苦。兆丰广场所在的长宁区华阳路街道就是其中一处。30年前,华阳基层干部们夜以继日走访,了解全部困难人群生活状况,并一一为之解难纾困。从此,一个以“了解人

​年轻人面临三种求职困境?上海金山举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主题日活动活动|创业|金山
​年轻人面临三种求职困境?上海金山举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主题日活动活动|创业|金山

6月19日下午,“雁归金山·职在湾区”2023年金山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主题日活动在海阔·东岸文化创意产业园举行,现场发布就业宝典、分享就业创业经历、优质企业路演招贤、就业工作成果展示、全面启动育苗仪式、举办专场招聘活动等一系列活动,吸引了大批重点企业、见习基地和高校学子到场。值得注意的是,当天的现场招聘会共有52家企业参加,提供岗位212个,招聘570人,薪资普遍在7000元至10000元区间;入场近300人,收到简历238份,初步达成就业意向75人。启动仪式上,《求职路上有“你”有“我”》小品表演,

中国航海博物馆户外空间首次免费夜间开放,航海重器展览上新海洋|中国|博物馆
中国航海博物馆户外空间首次免费夜间开放,航海重器展览上新海洋|中国|博物馆

6月13日,由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和上海市海洋局指导,中国航海博物馆与上海市海洋管理事务中心共同主办的“探秘深蓝:中国海洋科考与深潜展”在中国航海博物馆正式开展。展览在博物馆第二临展厅展出,展期将持续至2023年10月8日。此次展览是继“蓝色‘船’说”之后,中国航海博物馆推出的“当代中国航海装备系列展”第二展。展览共分“综合科考”“专业科考”“特种科考”及“守护蔚蓝”四个部分,从科技、装备、自然等角度,重点展示当代中国海洋科考与深潜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阐释人与海洋的和谐共生,强化海洋意识教育,助力推动海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