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援藏干部帮助雪域高原非遗走向全世界拉孜|文化|高原

发布时间:Apr 13, 2024 20:41 PM

6月5日,由上海市援藏干部人才联络组拉孜小组、西藏日喀则市拉孜县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遇见|雅江情滨江意·沪藏文化交流”演出走进杨浦文化新地标“YOUNG剧场”,悠扬的扎念琴声、时快时慢的“踢踏”舞声、男女混合的传统藏族曲调和现场观众的欢笑声、鼓掌声为初夏的缤纷申城再添一抹亮色。

记者了解到,入藏以来,上海市援藏干部人才联络组拉孜小组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发挥“堆谐之乡”等优势特色,讲好拉孜故事,推进当地文旅体教深度融合发展。本次演出的成功举办,联结了上海与西藏、杨浦与拉孜的深厚情谊,增进民族团结,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双方的发展开创新局面。

非遗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

在开场舞《再唱山歌给党听》的精彩演绎中,“遇见|雅江情滨江意·沪藏文化交流”演出拉开帷幕。堆谐《踏地狂舞》、男女声二重唱《亲送援藏》、堆谐《飞弦踏春》、男女声四重唱《我心中的城》、堆谐《妙音踏舞》、男声二重唱《吉祥日喀则》、夏尔巴舞蹈《夏尔巴的春天》、男女声四重唱《珠峰情滨江意》、谐钦《丰收之韵》、女声独唱《青藏高原》、藏戏《扎西学巴》……整台演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引人入胜。


上海援藏干部帮助雪域高原非遗走向全世界拉孜|文化|高原

其中,具有浓郁藏族特色的《飞弦踏春》一登台,就吸引全场目光。它多次走出深山,曾于2007年登上央视春晚,2014年在上海亚信峰会、2019年在“青春嘉年华共圆亚洲梦—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演出。

“拉孜堆谐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非遗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有所作为。只有有了创新和创造,文化才会有发展,才会永远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作为《飞弦踏春》的词曲作者和歌舞编导,西藏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拉孜县艺术团团长兼编导扎西旺拉在保留堆谐原有素材的同时,对音乐和舞蹈表现方式进行了创新,使堆谐从随性的个人舞蹈变为供大众欣赏的舞台艺术。

上海援藏干部,拉孜县委常委、副县长李贇峰是这台演出的总策划。入藏后,他走村入户,多次在当地艺术团蹲点,对拉孜堆谐文化推广展开了充分的调研。在他看来,这些年,艺术团致力于堆谐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也曾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但作为国家级非遗,它在大市场、大平台的知名度还不够响,其传承发展依然有许多不利因素。此时,对前述佳作进行整合,有利于重新把“名片”擦亮。

“关键在于‘撬动’。我们节目融合,一方面,通过堆谐,撬动了拉孜文化艺术的整体性呈现;另一方面,在本地节目的撬动下,由拉孜艺术团、日喀则艺术团、拉萨歌舞团、杨浦艺术团共同演绎12个沪藏两地优秀节目,并在杨浦进行专场演出,实现文化的互融互通。”李贇峰说,“这种整体性呈现带来的民族艺术之美不可多得,作为国家级非遗的堆谐,成了真正的主角。”


上海援藏干部帮助雪域高原非遗走向全世界拉孜|文化|高原

演出结束后,观众们报以热烈的掌声,纷纷表示意犹未尽。“这是我第一次现场观看藏族歌舞表演,很震撼。”“尽管听不懂藏语,但完全不会有距离感。”“藏族歌舞很有民族气息也很热情时尚,西藏仿佛不再那么神秘遥远。”……

“上海对我们的支持太大了”

拉孜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当地的男女老少皆能歌善舞,他们对堆谐情有独钟,每逢重大节庆活动时都要表演堆谐,通过表演表达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赞美之情。堆谐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构成了一道亮丽的艺术风景线。在此前6月2日,“遇见|雅江情滨江意·沪藏文化交流”演出就已走进杨浦滨江,为市民带来民族特色文化的盛宴。

年近六十的扎西旺拉从未考虑过退休的事情,跳得少了,他就把更多精力放在传承上。在上海指导排练时,看到眼前的藏族姑娘小伙,他的思绪有时也会回到5000公里外的故乡。


上海援藏干部帮助雪域高原非遗走向全世界拉孜|文化|高原

在拉孜的每一个白天,扎西旺拉不是待在县群众文化站,就是驻村文化指导。他把大量精力都放在县里举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拉孜堆谐保护和传承活动”培训班。这个培训班,除了要培养一支热爱堆谐文化、热爱堆谐表演的年轻一代舞者,培训者还要求创作4至6个堆谐新曲目。“我现在教了300多个徒弟,还新创作了20多首曲子,并对约100个老曲子进行创新。”扎西旺拉说。

在上海援藏的支持下,当地政府提出多项政策鼓励年轻人加入,利用农闲时学习和排练堆谐曲目,推动堆谐的传承。90后的格桑卓玛就是其中之一,她是拉孜堆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拉巴最小的女儿,皮吉家族的第五代传承人,父亲临终前,郑重地把堆谐托付给她:“一定要把堆谐传下去,即使有一天你不在了,舞蹈还在。”现在,30岁的她已经是拉孜县民间艺术团的专业演员,经常到基层来指导团员练习。

扎西旺拉说:“上海对我们的支持太大了,去年拉孜堆谐歌曲录音棚已投入使用。今年,借助进上海表演的东风,我们的装备进行了‘适应性’的更新。年轻演员的舞鞋,过去上脚了两只不一样,这次换了新的。身上的衣服,过去大多从拉萨弄过来,较为厚重,适合当地的舒缓的宫廷风,但不适合拉孜欢快的田野风格,跳起来很费劲,现在面料加入了纤维,轻便许多。还有最关键的琴,过去由山羊皮制作,出门演出热胀冷缩后变形变声,这次用了蛇皮,能保证原汁原味地呈现。”

他的心中,还装着一个拉孜堆谐走向世界的梦想:“获得上海观众的认可,在‘演艺之都’站稳脚跟,我们走向世界就有了更大的希望。”


上海援藏干部帮助雪域高原非遗走向全世界拉孜|文化|高原

上海援藏助力拉孜文旅产业发展

如何让拉孜县的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助推力?李贇峰表示,堆谐文化作为非遗项目,既属于拉孜的“金字招牌”,又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要以全局的眼光来推广、来发扬,努力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立体模式。

“产”,即产业化,依托县堆谐文化公司,借助市场的力量,包装、开发出一系列的精品节目、文创产品等,既创造了市场价值,又拓展了覆盖面。“学”,即走出去,依托援藏文化“三交”项目,通过节目展演、学术交流等形式,组织拉孜县域文化系统的同志赴上海等地进行学习考察,从而拓宽文化创作的思维与视野。“研”,即搞科研,目前已与西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开展合作,一方面,在该学院设立堆谐文化理论研究基金,鼓励以日喀则与拉孜籍贯为主的师生开展课题研究,撰写学术论文,从而夯实拉孜堆谐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该学院在拉孜县设立文化学科观测点,同时安排专家参与拉孜文化科考等工作,助推拉孜文化向纵深发展。

拉孜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次仁扎西表示,在上海援藏资金、资源、理念的助力下,拉孜县将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相结合,让非遗项目“活”了起来,更“火”了起来。


上海援藏干部帮助雪域高原非遗走向全世界拉孜|文化|高原

在更广的全域旅游层面,上海市援藏干部人才联络组拉孜小组在三年规划中强化“珠峰前站”功能,积极对接融入五县区域旅游环线建设。组织开展拉孜县全域文化旅游整体规划设计与论证,推动形成拉孜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协助做好以“非遗”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圈项目前期研究论证,形成拉孜全域文化旅游线路图,助力拉孜打造文化旅游支柱产业。依托彭措林寺壁画、拉孜芒普旅游区、锡钦温泉、拉孜宗山古堡等旅游资源,引导和组织企业、社会资金参与开发拉孜的旅游资源。加强柳乡西嘎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的后续扶持,依托318国道交通区位优势,打造集产业、文旅、服务于一体的宜居宜业门户村。

通过上海援藏助力,拉孜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文旅产业发展路子,特色资源转变为产业优势的愿景正逐渐照进现实——这也是上海市援藏干部人才联络组拉孜小组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的一个缩影。

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联络组组长,上海市人民政府驻西藏办事处主任,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彭一浩表示,上海援藏倍加珍惜西藏的文化资源,依托基层党建“雅布”工作法,积极推动西藏日喀则优秀地域文化和内地各民族优秀文化交流互鉴,让古老土地上的特色文化插上现代腾飞的翅膀。未来,上海市援藏干部人才联络组将继续助力像拉孜堆谐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走出雪域高原、走向全世界,让“沪藏一家亲”的主旋律在浦江之畔和雪域高原齐声唱响。

为何纷纷将上海郊区这个园区选为“梦开始的地方”?,留学生归国创业全域|创业|郊区
为何纷纷将上海郊区这个园区选为“梦开始的地方”?,留学生归国创业全域|创业|郊区

尽管只有28岁,但山东小伙薛云浩已是个“创业老兵”。从英国拉夫堡大学毕业回国后,他在外省市有过两次创业经历。第三次创业,他把目光投向了上海青浦。“园区又大又新,办公环境非常好!”这是薛云浩对上海青浦留学人员创业园的第一印象。入驻园区仅一个多月,他创立的上海拾刻有趣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发展已迈入正轨,孵化的潮玩品牌即将面向市场。记者了解到,去年9月,位于虹桥商务区的青浦留创园正式开园,很快那里就成了“薛云浩”们的逐梦之地。不到一年,园区就吸引留创企业近50家,在园区打拼事业的近200名留学生中,绝大部分都是硕

预计投产后新增产值约50亿元,​莘庄工业区7个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产业|制造业|项目
预计投产后新增产值约50亿元,​莘庄工业区7个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产业|制造业|项目

6月30日,上海市莘庄工业区举行2023年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仪式,福斯特、军健君泽、澳华内镜等7个制造业项目同时开工,涉及重大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及精细化工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据了解,此次开工的7个项目,合计投资金额为18.68亿人民币,共计占地134.48亩。其中4个新拿地项目,3个存量改扩建项目,预计投产后新增税收约4亿元,新增产值约50亿元。7个项目全部符合闵行“4+4”产业定位。莘庄工业区此次在同一区域7个产业项目集中开工,让制造业成为园区经济发展关键驱动力,同时推动闵行制造业向着高端化、智

上海这一“工程”为何生生不息,30年方法|服务|上海
上海这一“工程”为何生生不息,30年方法|服务|上海

夏季,来自云南临沧的外卖骑手杨权又迎来一年中最艰苦的送餐季节,但他的内心却很踏实:中山公园兆丰广场门前的“暖新巢”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一年四季,不论严寒酷暑,都是他和同事们挡风遮雨的港湾。这是长宁区众多“暖新巢”中的一个。出生于澜沧江边的“90后”杨权又并不知道,繁华的上海市中心,曾有不少百姓居住在陋室简屋中,其中一些人还面临重病、失业等一时难以逾越的困苦。兆丰广场所在的长宁区华阳路街道就是其中一处。30年前,华阳基层干部们夜以继日走访,了解全部困难人群生活状况,并一一为之解难纾困。从此,一个以“了解人

​年轻人面临三种求职困境?上海金山举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主题日活动活动|创业|金山
​年轻人面临三种求职困境?上海金山举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主题日活动活动|创业|金山

6月19日下午,“雁归金山·职在湾区”2023年金山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主题日活动在海阔·东岸文化创意产业园举行,现场发布就业宝典、分享就业创业经历、优质企业路演招贤、就业工作成果展示、全面启动育苗仪式、举办专场招聘活动等一系列活动,吸引了大批重点企业、见习基地和高校学子到场。值得注意的是,当天的现场招聘会共有52家企业参加,提供岗位212个,招聘570人,薪资普遍在7000元至10000元区间;入场近300人,收到简历238份,初步达成就业意向75人。启动仪式上,《求职路上有“你”有“我”》小品表演,

中国航海博物馆户外空间首次免费夜间开放,航海重器展览上新海洋|中国|博物馆
中国航海博物馆户外空间首次免费夜间开放,航海重器展览上新海洋|中国|博物馆

6月13日,由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和上海市海洋局指导,中国航海博物馆与上海市海洋管理事务中心共同主办的“探秘深蓝:中国海洋科考与深潜展”在中国航海博物馆正式开展。展览在博物馆第二临展厅展出,展期将持续至2023年10月8日。此次展览是继“蓝色‘船’说”之后,中国航海博物馆推出的“当代中国航海装备系列展”第二展。展览共分“综合科考”“专业科考”“特种科考”及“守护蔚蓝”四个部分,从科技、装备、自然等角度,重点展示当代中国海洋科考与深潜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阐释人与海洋的和谐共生,强化海洋意识教育,助力推动海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