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了又湿,120车上急救医师的工作服湿了干,夏日医疗体验系列③暴雨里患者|调度|体验

发布时间:Apr 14, 2024 08:50 AM

7月21日,申城暴雨。沉闷的雷声伴着豆大的雨点笼罩在城市上空,车行道变得缓慢而拥挤。急救医师孙友提紧握指挥调度终端设备,向患者家属一次又一次拨打电话。“没人接,我们还是要尽量能联系上,提前确认患者的病情症状,最快时间予以施救。”

5分钟前,他与驾驶员、随车护士从水帘似的屋檐下手提着近10公斤的急救包、心电监护仪冲上120急救车。机动室是他们午间稍作休憩的场所,简单吃完午餐,工单的提示音便响了起来。

这是一群真正直面“生命、死亡与时间”这3组词汇紧张联系的人。雨中的温度算不得高,急救车内有空调,但身着工作服外加荧光黄防雨外套的孙友提鬓间仍不断淌下汗珠。


干了又湿,120车上急救医师的工作服湿了干,夏日医疗体验系列③暴雨里患者|调度|体验

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进入炎夏,这就是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白衣战士的工作日常。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走进调度室、坐上急救车,聆听他们讲述生命的意义。

暴雨中,不忘为患者家属搭把手

一直回拨不畅的电话,来自患者吴先生的女儿。车疾驰至养老院时,头发已花白的她等在了门口,“不好意思哦,这里信号不好,我收不到消息。”吴先生今年91岁高龄,前一日发热、呕吐,“脸上黄黄的,之前有过胆结石和癫痫,所以比较担心。”在养老院工作人员的建议下,她希望就近送至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急诊就诊。


干了又湿,120车上急救医师的工作服湿了干,夏日医疗体验系列③暴雨里患者|调度|体验

推着担架车到病房,为患者测量心跳、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同时开通静脉通路、打留置针。三人齐力平稳地将吴先生平移抬上担架车,同时嘱咐女儿带上生活用品、换洗衣物与医保卡。“现在急救车上有医保直接结算功能,直接刷卡打印发票,不用后续再跑一次报销了。”孙友提向吴先生的女儿耐心解释道。

“阿姨,你先上车,当心一点!”回到车上时,顾不得自己拉起防雨的帽子,大家举着手臂挡在吴先生脸部上方。“下雨天容易淋湿,短短一小段路也不方便撑伞。”他有些感慨,“上海的老龄化程度比较深,像这样两辈人都是老年人的家庭不在少数,所以除了时刻注意患者的情况,有余力时也给家属搭把手。”

安静的车内一时间没有人说话,在尽力避开车流时,驾驶员又快又稳地将患者送达目的地。这是孙友提普通的一天,10余年生死时速的工作中,他遇见过更多惊心动魄的故事。疫情期间,他始终坚守闭环转运;3年来,每个春节他都在岗位上度过,严酷的冬夏,是市民最迫切需求救助的高峰,也是对急救人提出的挑战。“进入高温之后,心脑血管疾病、胃肠道病症、不明发热、高龄瘫痪在床的患者比较多。”他还记得,近40度的高温,推开患者屋子的一股热浪,“老年人舍不得开空调,中暑的病患也不少。”负重爬六七层的楼、心肺复苏后的虚脱、高温车祸现场第一时间将伤员抬离地表避免二次受伤……一点一滴的画面都记在他心头。


干了又湿,120车上急救医师的工作服湿了干,夏日医疗体验系列③暴雨里患者|调度|体验

调岗到市急救中心之前,孙友提在南区455分站工作了许多年。12小时翻班忙时,根本顾不得吃饭。“不能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有时穿着工作服堂食会引起市民的误解投诉,我们尽量找人少的、能打包的。”但跑得久了,不乏温暖和感动涌上心头:那些突然90度的鞠躬、提前备好饭菜的小店老板、一句轻声的“谢谢”……“没有想过中途退出,能被市民们需要,就是这份职业沉甸甸的价值。”

“工作越久,越有一颗敬畏之心”

“时间就是生命,铃声就是命令。”回到市医疗急救中心指挥调度大厅,此起彼伏的电话,与申城街巷内呼啸的120急救车警报声宛如织成一张生命守护网,大屏上实时更新的数据、车辆信息一目了然,“数字急救”正在改变以往的大众印象——从运输工具,到承担院前急救的重要环节。市医疗急救中心通信部副部长邵赟介绍,截至当日14时35分,中心接到来电数4859次、出车数2080次,平均急救反应时间11分49秒,在极端暴雨天气、路况受到极大影响时,仍保证在“平均急救反应时间12分钟”的标准之内。


干了又湿,120车上急救医师的工作服湿了干,夏日医疗体验系列③暴雨里患者|调度|体验

盛佳丽是其中一位调度员。接起电话后,她快速敲下患者家属报出的地址,同时在屏幕上的地图中精准定位。“和您确认一下,武定路某某号是吗?联系人就是拨打的手机号,要送往华山医院。”

受理定位后,调度系统立即显示患者定位附近的急救车辆,盛佳丽快速向距离最近的急救车发出出车指令。地图上,红色和绿色车标分别为工作中与待命中,车牌号、站点名称、“任”、“挂”、“结”等小标注都直观地帮助调度员在第一时间准确派单。

“就像开车一样,时间越久反而越怕,一直怀着敬畏之心。”2009年,盛佳丽进入市医疗急救中心工作,“做到老、学到老,尤其得细致。我们填错一个字、一个数字,可能背后耽误的就是一条人命。”2021年10月,中心为120余名调度员进行了急救优先分级调度系统培训,通过常见急救病例处理预案的学习,让调度员在派出急救车的同时,可通过急救优先分级调度系统电话指导患者家属或呼救者进行自救、互救,填补车辆到达现场前的空窗期,提高急危重症的抢救成功率。


干了又湿,120车上急救医师的工作服湿了干,夏日医疗体验系列③暴雨里患者|调度|体验

2天前,盛佳丽就为一名在某酒店昏倒的男性患者成功指导了院前急救。“请您听好,让患者保持后仰的姿势,打开气道,移开他头部下方的所有物品。”她用清晰沉着的语气不断给予提问和帮助,“请确认患者的呼吸状态,观察他的胸口起伏,每一次起伏就数一个数,我和您一起数。1、2、3……”最终,急救车抵达,患者转危为安。

这个7月,伴着炎夏一同到来的,还有来自全国32家医学院校的71名院前急救医师和急救调度员,一批新鲜力量加入市急救中心,扛起性命相托的责任。“用风雨无阻的勇气,和踏实专业的素养,我们希望每一通电话、每一次出车,都能帮助患者再次点亮生命的色彩。”中心主任张志锋说。

“癌王”免疫治疗为何效果不佳?复旦肿瘤医院揭示胰腺癌免疫抑制环境新机制CRIP1|肿瘤|胰腺癌
“癌王”免疫治疗为何效果不佳?复旦肿瘤医院揭示胰腺癌免疫抑制环境新机制CRIP1|肿瘤|胰腺癌

免疫治疗已被证实可以在多种实体肿瘤中获得明显疗效。然而,对于有“癌中之王”之称的胰腺癌,免疫治疗方案一直疗效不佳。8月4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虞先濬教授、胰腺外科施思副教授团队发布一项研究成果,首次发现富含半胱氨酸蛋白1在胰腺癌免疫抑制微环境塑造中的关键作用,填补了胰腺癌免疫抑制微环境研究领域的空白,为胰腺癌患者精准免疫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胰腺导管腺癌是胰腺癌的主要类型,约占所有胰腺癌的90%。因恶性程度高,治疗效果差,胰腺导管腺癌一直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近年来,外科手术技术和综合治疗水平取得

14岁少女罹患罕见眼疾获公益基金支持,“我已经很久没照镜子了”症状|患者|公益
14岁少女罹患罕见眼疾获公益基金支持,“我已经很久没照镜子了”症状|患者|公益

14岁女孩瞳瞳双眼眼球突出、眼睛闭合不全、角膜损伤、眼球运动受限、全身疲乏,而这样的症状已出现了几年。眼疾导致的身体不适和面容异样等问题,使得她越来越寡言少语,性情与从前大不一样。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瞳瞳被确诊患有罕见的甲状腺眼病合并重症肌无力症,需要尽快治疗。但是,考虑到瞳瞳年纪还小,常规的激素和放射治疗都不能采用,为此,眼科副主任、甲状腺眼病专家周慧芳为其制定了靶向药物联合手术治疗的方案,先进行靶向药治疗。3个月前,瞳瞳住院一周,接受静脉注射靶向药物治疗,随后回家观察,并按时每

市眼病防治中心启用干眼诊治工作室,我国干眼症发病率约为21%至30%睑板腺|干眼症|眼病
市眼病防治中心启用干眼诊治工作室,我国干眼症发病率约为21%至30%睑板腺|干眼症|眼病

《中国干眼专家共识》统计,我国干眼症发病率约为21%~30%,预估全国至少3亿患者。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干眼诊治工作室今天正式启用,未来工作室将不断完善干眼诊疗规范,并形成标准化诊疗理念和服务模式,将适宜技术推广至社区,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便捷的干眼诊疗服务。执行院长、党委书记高玮表示,这也是医院近期围绕高质量发展、满足群众需求推出的民生服务措施之一。据悉,干眼症是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眼表疾病,由泪液的质、量及动力学异常导致的泪膜不稳定或眼表微环境失衡,会伴有眼表炎性反应、组织损伤及神经异常,造成眼部多种不适症

九院牵头制定全球首个口腔种植临床评价核心指标共识正式发表临床|共识|全球
九院牵头制定全球首个口腔种植临床评价核心指标共识正式发表临床|共识|全球

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牵头,联合哈佛大学、苏黎世大学、哥德堡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法兰克福大学等口腔医学领域著名高校共同撰写的国际口腔种植共识报告日前在口腔领域顶级期刊《临床牙周病学期刊》和《临床口腔种植研究》上联合发表。该共识首次制定了国际统一的口腔种植临床效果评价核心指标集,其内容涵盖口腔种植学科的五大关键领域,对于开展标准化口腔种植临床诊疗和临床研究具有里程碑式意义。该共识所确定的核心评价指标,将成为全球口腔种植领域学者开展高质量研究的重要风向标。共识由8位口腔种植领域国际顶级专家组成的

近日在沪完成自体造血干细胞治疗,“90后”英国女孩罹患血液疾病多次复发干细胞|外周血|疾病
近日在沪完成自体造血干细胞治疗,“90后”英国女孩罹患血液疾病多次复发干细胞|外周血|疾病

近日,“90后”英国女孩凯瑟琳在上海嘉会国际医院肿瘤中心接受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回输后,顺利出仓,并将踏上出院回国之路。她也是上海嘉会国际医院完成相关疗法的首例患者。2019年凯瑟琳在英国被确诊为霍奇金淋巴瘤,经治疗后疾病完全缓解。2021年她在中国工作生活期间,因多发淋巴结肿大前往就诊,病理活检确认为“霍奇金淋巴瘤复发”,通过联合靶向药物治疗,病情暂时得到控制。去年下半年,疾病复发,女孩开始应用免疫联合靶向药物治疗。专家评估认为:针对年轻的血液肿瘤患者,今后复发风险高,治疗难度日渐增大,自体造血干细胞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