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重塑大学教育,全球化和信息技术,上纽大常务副校长雷蒙:有两股力量大学|试验田|雷蒙

发布时间:Apr 14, 2024 04:52 AM

上海纽约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中一块具有变革意义的“试验田”——2012年,作为中国第一所中美合办研究型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应时而生;而如今,这块“试验田”已硕果累累,不断生长出茁壮的力量。

这块“试验田”里的一位重要“园丁”,就是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杰弗里·雷蒙。从2006年至今,雷蒙已在中国工作、生活了十余载。

杰弗里·雷蒙,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曾任密歇根大学法学院院长、康奈尔大学第11任校长以及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创始院长。2011年,雷蒙被授予中国政府“友谊奖”。2018年,雷蒙被评选为40位“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之一。2021年,雷蒙获颁“上海市荣誉市民”。

走进雷蒙的办公室,你可能会有些吃惊——整套中式家具,瓷器字画,不乏盆栽绿植的点缀。

当雷蒙拿起茶杯时,你会觉得这似乎有点“混搭”。但他说:“我爱中国的风格,爱中国茶。”

你不禁会将目光停留在茶台对面的红木摆架上,那里放着他接受国家领导人接见的合影,还有中国政府友谊奖奖章和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奖章。

照片与奖章,是对他多年来投身中国教育的无言褒奖,也显现着荣耀背后的炽热情怀。

谈起上纽大的10年,雷蒙眼神坚定,话语轻柔却有力,给人的感觉就如挂在他办公室的一幅字“云开远嶂碧千叠,雨过落花红半溪”。

在这幅字前,雷蒙与记者谈过去,更谈现在与未来。他的脚步和目光就像车轮,一直向前,一直想走在高等教育的前沿。

「这里是一个多元化的地方」

上观新闻:2023年春季,经过三年多的翘首期待,上海纽约大学前滩校区正式投入使用。漫步在前滩新校区,感受着现代的建筑与古典的庭院,让人有种穿越感。

雷蒙:在设计这个校园时,我们便和建筑师、设计师紧密合作,试图用它来表达上纽大的精神。

我们告诉他们,这里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和老师,既有富有才华的研究人员,也有充满天赋与抱负的学生。

最后的设计结果正如你所看到的,我们采用了四栋建筑合围的布局形式,正中有个9000平方米的庭院。看似东南西北四个单独的建筑,但能通过三楼的长廊全部连接贯通,形成一个协作环,成为一个建筑、一个社区。


正在重塑大学教育,全球化和信息技术,上纽大常务副校长雷蒙:有两股力量大学|试验田|雷蒙

四栋楼的进出口都是拱门,有点像古典中式的门,也像华盛顿广场的门。我们有东拱、南拱、西拱、北拱,每个人都会从拱门进来,走到一起。

就像你说的,新校园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我们将现代和古典的风格相结合,中国元素也是随处可见,我们就是想告诉人们,这里是一个多元化的地方。

上观新闻:去年,上纽大迎来了建校10周年,您在建校之初预设过10年后的情况吗?

雷蒙:有关筹建这所大学的讨论大约起始于2009年。在当时,建立一所中美合办的大学是前所未有的。那时我在北大,纽约大学的副校长邀请我在协商过程中担任他的顾问。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场在纽约大学、华东师大和上海市相关领导之间展开的对话,进行得非常坦诚并具有探索性,最终讨论的结果是这非常值得一试。

记得上海的领导告诉我们,他们想要的不仅仅是在上海建一所大学,而是希望把纽约大学的质量标准和办学办法带进来。在我看来,如今我们已经成功达到了当初的共识与预期。

上观新闻:具体来说,在哪些方面达到了您的预期?

雷蒙:上纽大的创办宗旨主要有两点:一是培养学生创造和创新能力,提供一种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和发展技能的教育;二是跨文化的能力。

上纽大有一半的学生来自中国,另一半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这意味着,每一个中国学生都有一个外国室友,每一个外国学生都有一个中国室友。有大量的学习活动都发生在教室外,甚至是宿舍里。当学生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一起学习时,他们不仅可以说不同的语言,也会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这个世界。如今,跨文化能力非常重要,如果团队中有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这个团队往往会更具创新性。

为了成为“能起桥梁作用的人”,前两年,上纽大的学生在上海学习,第三年,他们可以在不同校区交换学习。纽约大学在遍布全球的14个大城市拥有校区,这些校区被当作进入所在地区的入口。通过在这些城市生活,而不是仅仅作为游客,学生将会深入理解不同的地区与文化。

上观新闻:有些人认为自己将来不会出国,跨文化能力对于他们来说依旧重要吗?

雷蒙:非常重要,这是绝对的。我们与世界时刻保持联系,即使我们不旅行、不出国,我们也会在网上和别人联系。即使我们根本都没有移动,我们在看的东西、听的东西都可能是来自世界另一个地方的人创造的。理解他们为什么要写这个,能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站在不同的人的立场上,这对我们的生活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是一种技能。

我是在美国长大的,18岁之前我没有护照,也从没出国旅行过。我当时只是一个美国人,我用美国人的眼光看世界。上大学的时候,我去法国留学了一年,那是我大学生涯的“高光”时刻,因为我看到了另外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我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这让我对跨文化充满了热情。

我也经常和我的学生们分享这件事。我的一些学生告诉我,他们也有同样的经历。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你会觉得世界更复杂,也更美丽。

「本科教育应该“永不过期”」


正在重塑大学教育,全球化和信息技术,上纽大常务副校长雷蒙:有两股力量大学|试验田|雷蒙

上观新闻:在您看来,什么是理想的高等教育?

雷蒙:在讨论理想的高等教育是什么之前,我首先必须澄清它不是什么。

第一,它不是一种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覆盖面狭窄,集中于某个领域,它帮助学生培养的技能是市场所急需的,并在未来10年内有用。第二,它也不是知识的单向传输,从教师传给学生,并且通过考试等方式有效测试知识的吸收程度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具有更宽广的关注领域、更长远的视域,以及充满活力的学习体验,旨在帮助学生为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而不是仅仅盯在短期的技能上。我常说,培养终身学习者是大学的主要任务。

上观新闻:培养终身学习者并不容易,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雷蒙:我认为,对于一个真正的终身学习者来说,他们必须对这个世界有一种永不满足的好奇心,这意味着我们想要帮助我们的学生培养这种好奇心,帮助他们敢于冒险。

我们希望他们能够自在地走出去,探索一个他们一无所知的地方。我们不希望他们害怕进入未知的领域,不希望他们害怕犯错。我想让他们说,我会去探索,我可能会跌倒,但我会重新站起来,通过这样做,我将学到更多,我将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

我的想法是,作为一名教授,我的工作不仅仅是把我所知道的传授给我的学生。相反,我更像是一个教练。我不是那种给人智慧的人,我在指导我所有的学生如何保持好奇心,以及如何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我不想给他们答案,我想教他们如何提出新的问题,如何提出好的问题,然后如何使用我们所有人都可以使用的工具自己寻找答案。因为离开我们之后,他们就得靠自己了。

上观新闻:本科教育一般只有短短4年,可以为一生提供必要的“装备”吗?

雷蒙:本科教育的价值不应该在10年后就失效,它应该永不过期。本科生的年龄段是最关键的,他们正处在与家人分离、成为独立成年人的过程中。这4年的时间,是人生中独一无二的,非常特别的,我们会帮助他们度过这个过渡期。

大学的设计就是为了帮助他们发展智力技能,在同一时间,也需要发展社交技能。我们不教他们社交技能,相反,我们创造了环境,学生们可以通过相互交流来发展他们的能力,这就是我们想要做的。

另外,我们的关注点常常集中在智力技能上,我觉得我们更要重视品德。在大学期间最应该学到的品德是:第一,将心比心的胸怀,从他人角度看问题的能力,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体会他们的快乐和痛苦;第二,谨慎的态度,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解其实人很容易犯错误,甚至在我们确信自己是正确的时候也要怀有这样的态度;第三,慷慨大度的气魄,允许他人犯错,不认为自己更为优越;第四,一往无前的勇气,有足够的勇气去犯错,去做正确的事,即使知道其他人会嘲笑我们;第五,真诚无私的情操,敢于发出自己真正的声音。

「我们在参与一种“实验文化”」

上观新闻:作为一名投身于中美两国高等教育多年的“教育先锋”,您认为两国在培养人才方面有什么不同?


正在重塑大学教育,全球化和信息技术,上纽大常务副校长雷蒙:有两股力量大学|试验田|雷蒙

雷蒙:当然,我认为每一所大学都是根植于社会的,它在回应社会的需求。当社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时,它会要求他们的大学与众不同。在不同时期的美国,它的大学模式都是不同的。

某种程度上,所有的研究型大学都在努力帮助人们对世界产生新的见解,尤其是重要的原创见解。它们帮助我们看得更多,理解得更多。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在不同的文化中也会有所不同。

我认为中美两国高等教育最大的不同是,这两个国家高等教育的结构体系是不同的。在美国,没有机构会告诉大学应该教什么或者不应该教什么,所以每所大学都非常不同;而在中国,大学之间的相似度要高得多。

在培养人才方面,就拿对创造力的培养举例,许多创新都遵循四个步骤:掌握传统智慧、挑战传统智慧、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强调第一步和第四步,而传统的美国教育则偏向强调第二步和第三步。但人才培养模式无孰优孰劣之分,我们的目标不是要找出一种应该复制的单一模式,而是要培养多元的创新型人才,使其能够广泛适应不同专属领域的工作需要。

上观新闻:当下,大学如何回应当今的社会需求?

雷蒙:当今时代变得如此激动人心,部分原因是现在比以前要求人们具备更广泛的素质。有两股力量,即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完全重新定义了21世纪的生活,这两股力量也正在重塑世界一流的大学教育。

上观新闻: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它将如何改变大学教育呢?

雷蒙:这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时刻,但技术一般不会一路顺利地发展。它们会遵循美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史蒂芬·杰伊·古尔德所谓的“间断平衡”,在长期的稳定与短暂的剧变中交替。它会在一段时间内是平坦的,可能突然繁荣,然后再回归平坦,会有一个跳跃。当你生活在一个跳跃中,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

我们所有人都需要了解如何使用这些新工具,以帮助我们更有生产力、更有效,更集中于做更好的事情。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了解滥用这些技术可能带来的危险。这些工具就像非常锋利的刀,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用奇妙的方式来切割。你可以做伟大的事情,但你也可能伤害到自己,这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上观新闻:随着最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诞生,我们的社会需要决定如何使用这些工具,并确定使用规范。在此之前,大学能做些什么?

雷蒙:我们正在推进建设上海市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前沿科学研究基地,深化各基础学科与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的有机结合。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的进展、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数理基础和以深度学习助力科学与工程。

在上纽大,我和一位来自纽约的教授一起,每年开设一门教师课程,叫作“创造性思考”。当智能机器开始普遍替代人力来从事重复性的或标准流程化的工作时,大学教育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开展个性化、创新型工作的能力。

上观新闻:培养创造力,具体要怎么做?

雷蒙:要想在一个领域具有创造力,首先需要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你需要了解别人的观点,也必须带来自己的新观点。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我们要求学生深入自己的专业,但是,我们也要求他们必须走得更广。他们需要具备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为自己的学科带来新的、原创的想法。


正在重塑大学教育,全球化和信息技术,上纽大常务副校长雷蒙:有两股力量大学|试验田|雷蒙

因此,上纽大的学生无论本专业是什么,都必须学习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知识。他们会主修一门学科并成为专才,但他们也必须具备其他知识来进行创造和创新。

我们要求所有的学生都是“积极的学习者”:他们必须能够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想法,向老师礼貌地提出不同意见,开展有效的辩论。因此,我们学校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每天都在被挑战、被拓展、被推动。例如,他们必须在课前完成大量的作业。他们不只是去上课、记笔记,然后离开。他们有很多课外作业要完成。很多来自中国其他大学的朋友会来参观我们的课堂,学习和交流经验。我们正在参与一种“实验文化”,我认为正是这种文化塑造了今天的中国。

「与中国的联系在不断加深」

上观新闻:在中国工作、生活十多年了,您现在对中国有怎样的感情?

雷蒙:我喜欢住在中国,在这里交了很多好朋友。老实说,生活在中国,尤其生活在上海,我感到非常幸运。上海确实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之一,它向世界各地表达了一种延伸感。这就是你在这里基本上会看到任何你想看到的东西,历史上的、文化上的,都是全球顶级的。我听说上海正在吸引全世界最好的艺术家和音乐家,这让我非常激动。

上海这座城市中的人总是求知若渴,对世界和新事物充满好奇。因此,上海有着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绝佳环境。尤其是身处陆家嘴中心区,你能够深切感受到这种活力。

这十多年来,我看到了中国脱胎换骨的改变。在中国真正实现对外开放之后,人们开始明白,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国家。我们应当实事求是、以开放的姿态看待各个国家的优缺点,然后择其善者而从之,改善自己的不足,最终创造一个融合各国、各种文化精髓的文化。

上观新闻:这种文化融合在您身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雷蒙:我希望,我身在中国的特殊经历能助力中国的发展,也希望我与中国的联系在一生中不断加深。

上观新闻:对于上纽大的未来,您有怎样的展望?

雷蒙:今天,我想我可以更加自信地预测上纽大的未来。我认为它已经成为吸引人才的磁石。我们能够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研究人员,他们想成为这里的教职员工。我们能够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他们想成为这所多元文化大学的一员,并有机会与这些教授一起学习。在这里,这些教授能够做开创性的研究,产生新的想法,这些见解帮助他们走向通往世界的道路。

最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现在知道,从上纽大毕业的学生不断走出去,在全世界做着伟大的事情。我们很高兴看到这一点,并为此感到自豪。

展望未来10年,我相信我们将继续沿着这条轨道前进,我们将进行越来越多的研究,我们会培养出越来越多优秀的毕业生。我还希望上纽大为上海带来越来越多的荣誉,使其成为这座不可思议的城市的标志,成为它致力于为全人类的福祉作出贡献的独特典范。

说说我看到的救灾现场,涿州归来水流|救援|救灾
说说我看到的救灾现场,涿州归来水流|救援|救灾

暴雨侵袭京津冀。百年不遇自然灾害带来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救援挑战。对于北方来说,洪灾是相对陌生的场景。面对灾害,专业的自救意识、救援能力与救灾秩序尤为关键。8月5日凌晨,我们联系上了刚刚从涿州洪灾现场撤离、尚在返程路途中的子鹊救援队。这支来自上海的民间救援力量,参与了此次洪灾中许多核心攻坚任务。回想起浸泡在水中等待救援的城市与村庄,他们有许多来自救灾现场的经验与观察。以下是子鹊救援队队员洪运寅的讲述。讲述人:洪运寅37岁子鹊救援队创始人之一地形、水流、杂物考验救援专业技术我们从7月下旬一直密切关

上海能玩出什么花样?,末端的垃圾,只为参观一座“垃圾厂”,他们不远千里利用|末端|垃圾
上海能玩出什么花样?,末端的垃圾,只为参观一座“垃圾厂”,他们不远千里利用|末端|垃圾

有人说,垃圾分类真正的动力在末端,只要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效益足够高,起始端的改变就会自然发生。但“效益”是笔很难算的账。作为公共产品,垃圾的末端处置不仅工序相当复杂,回报也相对有限。那么,在“无废城市”目标下,垃圾末端处置企业该如何平衡公益与发展?它们在转化效率上又有哪些新的探索?记者实地探访了松江天马无废低碳环保产业园和上海老港生态环保基地,尝试揭示垃圾末端处理的成效与困境,并从中发现“循环经济”常态化的潜力与动力。直面垃圾的震撼“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感受到震撼。”在松江天马无废低碳环保产

你偏爱哪种早茶生活,魔都喝早茶的好地方越来越多了!广式和苏式上海|早茶|苏式
你偏爱哪种早茶生活,魔都喝早茶的好地方越来越多了!广式和苏式上海|早茶|苏式

印象中,上海人的传统早餐离不开“四大金刚”。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近一两年,越来越多的扬州、泰州早茶店开进上海。而上海不少本地的“老字号”重开或坚守七八点档的早茶时段,再加上已有的品牌粤菜馆,都让上海这座城市的人群有了更丰富的早茶体验。作为中国传统的社交饮食习俗,早茶和一个地方的饮食习惯相关,也反映了一座城市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认同。记者近日走进沪上不同风味的早茶店,观察和体验上海的早茶生活。广东人习惯将吃早茶说成“叹茶”,其中的“叹”是享受的意思。在上海喝早茶,“叹”的又是何种风味?有吃口却少了闲心双

何以要强调“原原本本”,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之本|中国|理论
何以要强调“原原本本”,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之本|中国|理论

原,水之本也;本,木之下也。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就要原原本本读原著、认认真真悟原理,确保理论学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做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凝心铸魂。「厚的读薄薄的读厚」原原本本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要以本为原,将党的报告、党的章程和党的创新理论著作等作为重要的学习文本。特别是,要深入研读《习近平著作选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等一批重要论著,推进以学铸魂、以学增智。原原本本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要以原为本,按照党中央

游泳时不能穿这两种颜色的泳衣!户外运动的服装颜色有哪些讲究面料|紫外线|户外运动
游泳时不能穿这两种颜色的泳衣!户外运动的服装颜色有哪些讲究面料|紫外线|户外运动

夏天到了,游泳是一项很好的运动。泳衣的选择不仅需要舒适,还要安全。许多运动场景中,服装颜色可以起到防护、警示等作用。泳衣等运动服装应该怎样挑颜色?有专业机构开展了一项实验,研究泳衣颜色对儿童安全的影响。实验在室内泳池和户外湖泊中观察不同颜色的泳衣在平静水面、有波浪的水面的可见性,得出结论:在室内泳池和湖泊水中,对比度强烈的荧光色系均是最佳的泳衣颜色。荧光橙、荧光绿、荧光粉、荧光红等荧光色系更鲜艳,荧光色泳衣可以提高儿童在水中的可见度,有助于家长或者安全人员看护在水中的儿童。而白色、浅蓝色、黑色则是不推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