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俗化”,与时变,不留今,透视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在现实生活中“不慕古创新|文明|特性

发布时间:Apr 13, 2024 23:12 PM

中华文明是世界原生性第一代文明中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至今充满活力的文明,至少延续了5000年,是一个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客观存在。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创新性,是其生机蓬勃、历久弥新的动力来源。

精神文明中的理论创新——

文明无法抱残守缺,否则就会故步自封,以致中断、消亡。在中华文明的知识体系中,人们很早就意识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重要性。商汤时期的盘铭就刻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激励商王弃旧图新。周文王登位后励精图治、推陈出新,奠定了周王朝800多年的基业,正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孔子对殷革夏命、周商兴替有过精彩论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这一“损益”之说,表达了中华文明对务本和革新的辩证思考,强调的是革去不合时宜的陈腐观念,继承合理的核心内容,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思想碰撞蔚为壮观,以儒、墨、道、法四家学说为主干,奠基了后世中华文明的知识体系。在同时代世界其他文明以“巫”来解释社会演变之时,中华文明强调人类自身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不语怪、力、乱、神”,并在现实生活中“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告诫世人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因时而变,顺应时代潮流,才能做到今胜于昔。

顺应时代前进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儒、墨、道、法为主干的知识体系应物而变、与时俱进,中华文明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儒者,创立和改进天理、心性等一系列哲学范畴,将传统儒学和道学糅合改造为高度形而上学的综合体系,构建出“存理存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以及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实践论。

近代以来,面对伴随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成长起来的西方知识体系冲击,中国传统知识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有些中国人为救亡图存,曾一度将西方理论拿来就用。可事实证明,全盘西化的知识体系无法适应中国。正如朱熹所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于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文明而言,必须勇于创新,必须走自己的路。

制度文明中的实践创新——

春秋时期的管仲,在井田制瓦解的背景下,提出“相地而衰征”的土地政策,将土地分配到户,用实物地租取代劳役地租,为齐桓公称霸中原奠定基础。

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奖军功、建立县制、统一度量衡”,使秦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奠定基础,也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汉代在秦制的基础上适时进行改革,如建立刺史监察制度,后来逐渐发展为州、郡、县三级行政制度。在选官制度上,汉代对官员的要求更加绵密,如规定六千石以下、两千石以上的官员,所有的家属不准经商,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

隋唐、元宋之际,郡县制时有变化。宋朝在地方设路,是直辖于中央的监察区;元朝在州县之上设立行省,这套制度一直延续至今。

在选举制度上,隋朝建立科举制,从县到府再到国家统一考试,以选拔人才。由此,官吏的选拔不限定于特殊的阶层、特定的家族,大量出身社会底层的人跻身于治国理政的精英行列。

“致广大而尽精微”是成事之道。中华民族在不同时期,积极利用历史形成的各种主客观条件,一边承继传统,一边通过实践根据实际需要不断改革创新,从而使“历史的中国”一步步发展演变为“当代的中国”。

物质文明中的科技创新——

文明在发展历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种种困难乃至存亡危机。中华文明从形成开始,就将解决问题的办法寄托于现实的人身上,通过人的创新来克服现实中的困难。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钻木取火的不是神,而是来自英雄人物燧人氏;中医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神农尝遍百草的真知收获。

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讲道:“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华文明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进一步来看,中国发明天干地支用来记录时间,这种文字计时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折射出对宇宙和生命的独特思考;起源于战国时期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依据星位判断时节变化、指导农事的伟大发明,代表中华文明所具有的发达农耕文化。

唐宋时期,天文科学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唐代僧人一行在世界上首次准确测量出子午线长度,其设计制造的水运浑天仪更加精巧,被认为是最早的机械时钟,“是一切擒纵器的祖先,走在欧洲14世纪第一具机械时钟的前面”。

明清时期,尽管八股取士严重压抑文人士大夫从事创新探索,但中国人民追求先进的本性没有泯灭。1405年开始的郑和七下西洋,沿着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足迹远至红海、东非地区,比西方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的远洋航行早了一个世纪左右。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是中国人建造的木质帆船“福船”,最大约有44丈长、18丈宽,远大于哥伦布船队乘坐的“圣玛利亚”号。“福船”的水密隔舱技艺,既保证船舱具有良好的抗沉性和坚固性,又能更好地管理和运输货物,造就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

疑前人所未疑,试前人所未试。中华民族努力追求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物质文明的创新与升华,在实现中华文明的返本开新上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必将把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

说说我看到的救灾现场,涿州归来水流|救援|救灾
说说我看到的救灾现场,涿州归来水流|救援|救灾

暴雨侵袭京津冀。百年不遇自然灾害带来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救援挑战。对于北方来说,洪灾是相对陌生的场景。面对灾害,专业的自救意识、救援能力与救灾秩序尤为关键。8月5日凌晨,我们联系上了刚刚从涿州洪灾现场撤离、尚在返程路途中的子鹊救援队。这支来自上海的民间救援力量,参与了此次洪灾中许多核心攻坚任务。回想起浸泡在水中等待救援的城市与村庄,他们有许多来自救灾现场的经验与观察。以下是子鹊救援队队员洪运寅的讲述。讲述人:洪运寅37岁子鹊救援队创始人之一地形、水流、杂物考验救援专业技术我们从7月下旬一直密切关

上海能玩出什么花样?,末端的垃圾,只为参观一座“垃圾厂”,他们不远千里利用|末端|垃圾
上海能玩出什么花样?,末端的垃圾,只为参观一座“垃圾厂”,他们不远千里利用|末端|垃圾

有人说,垃圾分类真正的动力在末端,只要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效益足够高,起始端的改变就会自然发生。但“效益”是笔很难算的账。作为公共产品,垃圾的末端处置不仅工序相当复杂,回报也相对有限。那么,在“无废城市”目标下,垃圾末端处置企业该如何平衡公益与发展?它们在转化效率上又有哪些新的探索?记者实地探访了松江天马无废低碳环保产业园和上海老港生态环保基地,尝试揭示垃圾末端处理的成效与困境,并从中发现“循环经济”常态化的潜力与动力。直面垃圾的震撼“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感受到震撼。”在松江天马无废低碳环保产

你偏爱哪种早茶生活,魔都喝早茶的好地方越来越多了!广式和苏式上海|早茶|苏式
你偏爱哪种早茶生活,魔都喝早茶的好地方越来越多了!广式和苏式上海|早茶|苏式

印象中,上海人的传统早餐离不开“四大金刚”。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近一两年,越来越多的扬州、泰州早茶店开进上海。而上海不少本地的“老字号”重开或坚守七八点档的早茶时段,再加上已有的品牌粤菜馆,都让上海这座城市的人群有了更丰富的早茶体验。作为中国传统的社交饮食习俗,早茶和一个地方的饮食习惯相关,也反映了一座城市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认同。记者近日走进沪上不同风味的早茶店,观察和体验上海的早茶生活。广东人习惯将吃早茶说成“叹茶”,其中的“叹”是享受的意思。在上海喝早茶,“叹”的又是何种风味?有吃口却少了闲心双

何以要强调“原原本本”,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之本|中国|理论
何以要强调“原原本本”,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之本|中国|理论

原,水之本也;本,木之下也。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就要原原本本读原著、认认真真悟原理,确保理论学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做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凝心铸魂。「厚的读薄薄的读厚」原原本本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要以本为原,将党的报告、党的章程和党的创新理论著作等作为重要的学习文本。特别是,要深入研读《习近平著作选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等一批重要论著,推进以学铸魂、以学增智。原原本本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要以原为本,按照党中央

游泳时不能穿这两种颜色的泳衣!户外运动的服装颜色有哪些讲究面料|紫外线|户外运动
游泳时不能穿这两种颜色的泳衣!户外运动的服装颜色有哪些讲究面料|紫外线|户外运动

夏天到了,游泳是一项很好的运动。泳衣的选择不仅需要舒适,还要安全。许多运动场景中,服装颜色可以起到防护、警示等作用。泳衣等运动服装应该怎样挑颜色?有专业机构开展了一项实验,研究泳衣颜色对儿童安全的影响。实验在室内泳池和户外湖泊中观察不同颜色的泳衣在平静水面、有波浪的水面的可见性,得出结论:在室内泳池和湖泊水中,对比度强烈的荧光色系均是最佳的泳衣颜色。荧光橙、荧光绿、荧光粉、荧光红等荧光色系更鲜艳,荧光色泳衣可以提高儿童在水中的可见度,有助于家长或者安全人员看护在水中的儿童。而白色、浅蓝色、黑色则是不推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