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儿科创新精准干预策略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我国每年新增50万罕见病患儿

发布时间:Apr 16, 2024 12:03 PM

罕见病已成为影响我国儿童健康的重要问题。数据显示,我国约有罕见病人群2000万人,每年新增50万人,绝大多数罕见病会致死致残,导致社会、经济负担较重。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周文浩教授领衔团队,完成“新生儿罕见病精准干预策略建立与推广应用”,荣膺2022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什么是罕见病?专家介绍:罕见病是发病率小于万分之一的疾病,目前全球约有7000余种罕见病,50%在新生儿时期发病。长期以来,罕见病救治有明显瓶颈,首先是诊断难,65.9%的医生不了解罕见病,平均确诊需要4.26年,整体误诊率达42%;其次是治疗难,95%没有针对性治疗手段或获批药物,30%的罕见病患儿在5岁前死亡。归根结底,罕见病缺乏快速、准确、高效的系统化诊断技术,以及从经验到循证的精准化干预策略。

周文浩领衔团队攻关项目,瞄准新生儿罕见病这一发展高地中的核心难点,建立包括快速完整的分子诊断、个体化精准治疗流程在内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精准诊疗体系,从根本上变革了现有经验性决策困境。

记者了解到,团队率先建立新生儿高通量测序分子诊断技术平台,开展中国新生儿基因组计划,历经七年三次重大技术突破性升级,实现人工智能分析及全部变异类型的表型基因型关联;团队同时建立完整的数据分析和解读流程,大幅度提升新生儿遗传罕见病的快速精准诊断。

专家介绍:全新的罕见病诊断体系有三大亮点。其一,高危患儿24小时快速诊断,大幅提高抢救成功率;其二,多维度全面诊断降低试错成本,可提高15%诊断率;其三,人工智能自动识别变异,每个案例确诊从1小时缩短至10分钟。如今这一诊断体系已在全国80家综合医院和儿童专科医院推广,临床应用突破10万例,超过万例患儿直接改变临床诊疗决策,提升了全国新生儿罕见病的诊断水平。


复旦儿科创新精准干预策略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我国每年新增50万罕见病患儿

团队还基于大型新生儿罕见病队列的真实数据,按照“大队列构建,亚队列精细化管理”的模式,完整展现了新生儿罕见病的总体疾病谱及表型基因型关联性,助力精准诊治。

据悉,该模式基于大型新生儿罕见病队列,应用所建立的分子诊断技术平台,建立国内最大规模的新生儿罕见病表型和遗传数据库。数据库应用在临床,遗传高危群体识别推荐临床进行基因检测确定病因,同时精准干预、精准用药,至今已随访2107例疑难患儿并调整治疗策略。

基于大型新生儿罕见病队列,团队形成一整套贯穿筛查、诊断、治疗的精准诊疗策略,建立新生儿筛查策略,并于2021年形成中国新生儿遗传病基因筛查专家共识,指导开展全国筛查工作。

周文浩透露:尽管遗传性检测技术进步大力推动了罕见病诊断,但至今罕见病总体诊断率仍仅维持在30%-50%的水平。新的致病基因依旧是提升诊断率、改善治疗策略的核心内容。团队发现一系列新的致病基因,为超过2000例诊断不明的罕见病患儿明确了致病原因,通过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的建立,进行深入机制研究,发现了遗传性脑病新机制,为有效寻找干预靶点奠定了基础。

这一系列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针对新生儿罕见病的成果,建立了包括快速完整的分子诊断、个体化精准治疗流程在内的医疗体系,研究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并通过构建新生儿罕见病救治联盟体系,覆盖推广多家全国儿童专科医院,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关注及评价。


复旦儿科创新精准干预策略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我国每年新增50万罕见病患儿

迄今,团队基于这一项目研究已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179篇,单篇最高引用173次,撰写行业共识4项,授权发明专利4项,软著5项,为我国罕见病患儿精准诊断干预奠定扎实基础。

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资助

 

多器官衰竭的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患者好转了,8个昼夜不眠抢救后呼吸衰竭|患者|系统性
多器官衰竭的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患者好转了,8个昼夜不眠抢救后呼吸衰竭|患者|系统性

“抢救室3床,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发热,呼吸衰竭,请求会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的急诊会诊群里跳出一条短信。正在查房的风湿科会诊医师立刻赶到南院区急诊抢救室,67岁女性,因为系统性红斑狼疮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突发高热和呼吸困难。这是最危急的风湿重症患者,急诊—风湿绿色通道快速开启,患者立即被送入国内首个风湿危重症监护单元:上ECMO、上呼吸机、上CRRT。经过8个日夜的抢救,患者逐渐好转。肺部重症感染最致命,这些医疗团队接力抢救当会诊医生赶到急诊抢救室,看着患者监护仪上

“肿瘤筛查利器”走进区属医院:华山—五院—闵行医联体PET/CT中心投用医疗|PET/CT|医院
“肿瘤筛查利器”走进区属医院:华山—五院—闵行医联体PET/CT中心投用医疗|PET/CT|医院

为了让闵行区居民在家门口体验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全面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力、实现区域性医疗中心领跑者的愿景,近日,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完成了闵行区属医疗机构首台PET/CT设备的引进及试运行,华山—五院—闵行医联体PET/CT中心正式开机,投入临床使用。据了解,PET/CT有“现代医学高科技之冠”的美誉,它融合了PET与CT,由PET提供病灶功能与代谢等分子信息,CT提供病灶精确的解剖定位。患者仅需一次检查,便可以同时获得机体功能代谢变化及解剖形态变化的双重信息,叠加两种成像技术优势,产生出“1+1>2”的诊疗

护工也要全员持证上岗!闵行区率先探索医疗护理员培训和规范管理护理员|医疗|闵行区
护工也要全员持证上岗!闵行区率先探索医疗护理员培训和规范管理护理员|医疗|闵行区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达2.67亿,失能老年人超过4200万,对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呈现庞大且刚性的需求。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然而,医疗、养老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护理服务,随着护理内涵的不断拓展,医疗护理员,即大众熟悉的“护工”,不仅应成为医护人员的好帮手,更应是未来养老行业的中坚力量。日前,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闵行区卫健委了解到,为增加老年医疗护理服务供给,更好适应老龄社会需

也是师者:交大医学院率12家附属医院专家赴滇组团式服务调研,是医者专家|医学院|附属医院
也是师者:交大医学院率12家附属医院专家赴滇组团式服务调研,是医者专家|医学院|附属医院

作为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重点支持的上海医疗专家组团式志愿服务项目,日前,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书记赵文华带队,率医学院相关部处以及12家附属医院专家赴云南开展组团式志愿服务和调研活动。专家团结合专业特色、发挥专业特长、体现专业水平,通过千里送医、实地取经、对口帮扶等形式,展医者仁爱、寻师者初心、递沪滇真情,将“实”字的要求贯穿到为云南医教领域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实际工作、促进改革发展的各方面,努力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千里送医展医者仁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疗

上海有群“科普艺术家”:20名“新锐人物”亮相首届健康科普推优选树活动一批|贡献|人物
上海有群“科普艺术家”:20名“新锐人物”亮相首届健康科普推优选树活动一批|贡献|人物

“未来的健康科普,是健康知识与各类艺术翩翩起舞;心血融入作品,把健康牢牢握紧;希望被记住你我他,记住这群科普艺术家。”在第一届上海市健康科普推优选树活动上,来自嘉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刘峰带来一首自编的《科普艺术家》说唱,为现场气氛再添一把火。20名“新锐人物”候选人依次登场,分享近年来自身在健康科普领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为进一步打造医疗机构健康科普“主阵地”,不断强化医务人员健康科普“主力军”作用,鼓励和宣传为健康科普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机构,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健康科普工作和健康促进服务的主动性、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