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记忆】崇明岛为何被称为“铜管之乡”岛民|生活|记忆

发布时间:Apr 13, 2024 21:40 PM

铜管乐传入崇明已有一百多年历史,铜管乐队成为与岛民生活习俗紧密相连的一种传统文艺形式。每逢节庆、庙会、婚礼或祭祀等重要活动,总能看到乐队活跃的身影。

在1985年的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会上,一幅名为《在希望的田野上——记农民管乐队》的油画作品一举获得金奖。这幅油画以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出现的铜管乐队为描绘对象。面容质朴的农民拿起金光闪闪的西洋乐器,专注地演奏着属于自己的乐曲。

其实,铜管乐对崇明人来说不是新鲜的外来事物,崇明岛“铜管之乡”的称号早已名声在外。这些西洋乐器,怎么会在这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小岛上这么普及呢?

1

地处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为我国第三大岛,因其地理位置特殊,岛上居民生活简单质朴,同时又涌现了大量文人雅士。沈肇洲在其编纂的《瀛洲古调》中就曾夸赞道:“崇明一小岛,能书能画能音乐者,代不乏人。”

其中,民间器乐方面主要流传琵琶瀛洲古调派、吹打乐、丝竹锣鼓、丝竹乐及宗教音乐五个乐种。尤其是崇明的吹打乐,是许多重要礼仪场合必不可少的音乐表演。

铜管乐,就是在这片有着深厚民间音乐传统的沃土中扎下根的。


【海上记忆】崇明岛为何被称为“铜管之乡”岛民|生活|记忆

崇明当地一般把铜管乐队当中的管乐器叫作“洋号”,也叫“揿字喇叭”。“揿”者,“按”也,就是按字的喇叭。

铜管乐和外侨的到来有着密切的关系。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英籍华人来到崇明,他爱好音乐,置办了一批西洋铜管乐器,在县城朝阳门外的孤儿院内教孩子们演奏铜管乐器。这批孤儿日后成为崇明第一代铜管乐手,其中佼佼者如大新乡的黄承先,演奏技艺高超,在竖河、新民等地传授。20世纪30年代前后,港沿镇大公所的神父托人购买了一批铜管乐器,并从上海市区请来袁珠秀在教友中传艺,这批学员先后在港沿地区成立了三支乐队。

到了20世纪40年代,随着铜管乐队的影响与日俱增,不少学校和商会纷纷效仿组建乐队。1940年,竖河民强小学校董聘请黄承先传艺,在校学生免费学习,校外学生酌情减半收费。1946年,上沙猛将庙商会筹资办起了“北威管乐队”,一年后这支乐队跻身当地一流乐队的行列。至此,崇明铜管乐队形成了相当的规模,成为岛上岁时年节民俗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崇明县志》中的铜管乐队

2

抗战期间,新民乡地下党员顾廷琛等筹资创建了崇明第一支由共产党领导,有明确目标和严明纪律的乐队。

这支乐队深入各村庄,吹奏抗日歌曲,鼓舞人民的斗志,很多青年农民受此感召,毅然奔赴苏北抗日根据地。1949年后,当时吹奏的两只小号,成为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


【海上记忆】崇明岛为何被称为“铜管之乡”岛民|生活|记忆

施勋先生在《崇明保安镇》一文中,记录了这段时期崇明铜管乐队的发展情形:“铜管乐队抗战胜利后开始盛行于崇明,而且也只限于小号、长号、大号、圆号、大鼓、小军鼓等,8至12人组成一班乐队。哪家结婚、做生日等喜庆日子都以请班乐队为上乘的风光,有钱人家更是两班一请。乐队你一曲我一曲地轮着吹,谁知道他们却在暗中较劲,把吹奏师们个个吹得面红耳赤、气喘吁吁。可以想象,当年崇明地区的老百姓在还是十分穷困的境况下,能够自发地组织起音乐、体育文化团队,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1949年后,崇明农村的铜管乐队大都由乡、村、社、队组办。当时享有盛名的是竖河、大新乡合并为公社时成立的30多人的大乐队,由黄承先任指导,并请上海管乐团辅导和提供乐谱。1961年秋,崇明15支乐队曾集中到港沿镇切磋交流,周围十里群众纷纷赶去观赏,可说是轰动一时。

3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有着不少乡村管乐队欢送、慰问、表彰的画面——

一年一度的新兵入伍,村里都要举办隆重的欢送仪式。铜管乐队从村委会大礼堂出发,一路吹吹打打来到新兵家。乐手们一双双粗糙开裂的大手,紧握着金灿灿、明晃晃的乐器,吹得有滋有味。那时,我总是蹦蹦跳跳地跟在后面,一是有喜糖吃,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父亲是永和村管乐队里一名大号手,看着他神气十足的样子,我脸上也特别有光彩。

扛锄头的农民玩西洋乐器,并不容易。很多队员最初连乐器名字都叫不出来,乐理知识更是为零。父亲回忆起初学时的情形:“一开始拿着大号根本就吹不响,更别说运气、指法什么的了。就算有人把号吹响了,捣鼓出来的是牛叫一样的闷声。因为不懂技巧,几天下来,嘴巴都吹烂了。”

平时,他们下地干农活,各自忙着生计;训练的时候,他们拍拍身上的泥土,准时赶到练习的地方。从最简单的简谱开始学起,“哆来咪”记不清,只好用汉字一个个地标在谱子下面。进展虽然很慢,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渐渐地学会了识谱、音阶,慢慢地能独立演奏短曲了。


【海上记忆】崇明岛为何被称为“铜管之乡”岛民|生活|记忆

乐队里一般会有位被称为“师傅”的元老级乐手,有基础、技术好、威信高,是乐队的灵魂人物,年轻人会经常和他切磋技艺,他也乐得指导,在口传心授中保持着某种师承关系,这正是乐队最温情的地方。

乐手们演奏的乐谱是手抄本形式的,曲子大多是从歌曲集中抄来的,把它记录在小本本上,可以随时翻出来看。管乐队演奏的曲目除了《团结就是力量》《解放区的天》《社会主义好》等保留曲目外,很多歌曲由他们自己改编。

那时候,我们常常循着乐队演奏的曲调,就知道那家在办喜事。有些人家想办得风风光光、体体面面,觉得一个乐队很难起声势,又请来邻村的乐队。有时候一个乐队接的活儿忙不过来,就会介绍给其他乐队,还会派几个人帮衬着去“串场”。乐队之间既有竞争关系,又保持着某种默契,这就是各自遵循的行业规则。他们凭借自身的技能获得一定的报酬,一年下来,也贴补了家用。

崇明老人日常排练

4

1977年秋,江口公社一次农业会议上,铜管乐队在偃旗息鼓十余载后又重新吹响。赋闲沉寂多年的乐手们再次焕发出激情。

长期研究民间音乐史的原崇明县文化馆副研究员王霖先生,曾访谈过一位港沿地区的老乐手。这位年逾花甲的老乐手从自家柴房的陈年稻草堆中翻索出一只旧布袋,颤抖的双手打开袋子,里边是一只呈古铜色的有多处瘪痕的小号。正是这小号,使他成为一名远近闻名的“首席”。正是这小号,让当时一个农家妙龄少女对他芳心暗许,成就了一段佳缘。但在很长一段岁月中,他只能偶尔在夜深人静之时偷偷地拿出来摸一摸、擦一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决定用这只小号为自己沉寂了多年的乡村生活吹奏一曲《欢乐歌》。


【海上记忆】崇明岛为何被称为“铜管之乡”岛民|生活|记忆

各乡村集镇的乐队此时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农民铜管乐队的数量增加到136支,每支乐队的演奏人员8至10余人。乐手中有18岁左右的小伙子,也有花甲之年的老艺人。演奏的曲目有进行曲、民间乐曲、民歌、流行歌曲等。崇明县文化部门曾于1985年组织225名乐手同场齐奏《社会主义好》,可称为1949年以来我国农村规模最大的一次铜管乐盛会。

当地铜管乐队的兴起,引起了广泛关注。当时的上海市文化局、市群艺馆、市铜管乐研究会等纷纷到崇明参加演奏交流,“铜管乐之乡”的称号不胫而走。

铜管乐传入崇明已有一百多年历史,铜管乐队成为与岛民生活习俗紧密相连的一种传统文艺形式,每逢节庆、庙会、婚礼或祭祀等重要活动,总能看到乐队活跃的身影。乐手们以铜管乐或雄壮或热烈或深沉的乐声,表达着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

随着时代变迁、传统礼仪简化、文化娱乐方式的转变,崇明铜管乐队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鼎盛繁荣之后,开始走向沉寂。从老乐手斑白的两鬓中,可以看出那一代的乡村乐手逐渐凋零,那些在田园间留下浓郁的泥土芳香却别有韵味的“乡间乐队”,只能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了。

纪录片《象行记》2024年上映,云南野生象群迁移之旅将被搬上IMAX银幕公司|制作|象行记
纪录片《象行记》2024年上映,云南野生象群迁移之旅将被搬上IMAX银幕公司|制作|象行记

IMAX公司、蓝蚁传媒旗下的制作公司新加坡海滩别墅影业有限公司和中国国际传播集团解读中国工作室7月3日宣布,将联合制作纪录电影《象行记》。这部影片将记录野生亚洲象群于2020年开启的那场迁移之旅,呈现野生象群的栖息地——中国云南隐匿于世的风光,揭示人类与野生大象之间的故事和鲜为人知的秘密。该纪录电影时长约90分钟,目前正在中国制作,采用IMAX摄影机拍摄,计划于2024年在IMAX影院上映。《象行记》不仅将呈现人类与野生大象之间的关系,还以全新的视角记录了大家所熟知的16头野生亚洲象在2020年3月离开原

探索新的可能,不照搬舞剧,舞剧纪实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七一开拍上海|纪实|电影
探索新的可能,不照搬舞剧,舞剧纪实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七一开拍上海|纪实|电影

7月1日上午,上海歌舞团的排练厅变成了电影片场。摄影机、灯光、轨道、摇臂就位,透过导演郑大圣的监视器,可以看见高清镜头下,上海歌舞团演员们身体舞动与镜头移动的默契配合。郑大圣穿着一件连帽衫,身后印着四个字“胆子要大”。把一部“爆款”舞剧拍成电影,的确需要胆量。拍摄过程中更要胆大心细,一个“李侠”与“小裁缝”的舞段,反复拍摄了多次。导演郑大圣紧盯监视器这是舞剧纪实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拍摄的第一天,片场忙碌有序。这部电影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SMG旗下上海歌舞团和尚世影业联合摄制,曾执导电影《1921

助力文创产业稳增长,浦东新区推出“五个一”精细化服务产业|企业|文创
助力文创产业稳增长,浦东新区推出“五个一”精细化服务产业|企业|文创

浦东新区2023文创重点企业稳增长服务季活动6月16日启动。活动由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主办,旨在整合政府部门、行业专家、企业家代表和社会机构等综合资源,优化文创企业发展生态,推动文创产业更高质量发展。活动季聘任了一批文创产业稳增长服务引领导师,同时,“益企同心”服务专员团队正式亮相,未来将打造“五个一”暖心服务:即“一条专线”“一个邮箱”“一个信息交流平台”“一个园区企业互动微信矩阵”“一支专项协调专员队伍”。团队将着力做好政策宣传员、问题协调员、发展护航员,用踏实贴心的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

好一朵玉兰花——徐晋平国画作品展亮相玉兰花|徐晋平|作品展
好一朵玉兰花——徐晋平国画作品展亮相玉兰花|徐晋平|作品展

国画家、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晋平个展“好一朵玉兰花——徐晋平国画作品展”6月3日至7月10日亮相上海新晋界艺术空间,本次展览展出了近20幅徐晋平近年创作的以玉兰花为主题的作品。徐晋平徐晋平的花鸟画作品融合了整体的诗意美和清新的韵致,展现出形与神相互交融的特殊魅力。他笔下的千枝万蕊的玉兰花朵朵向上,似在雪中浸润,在古建筑的映衬下,彰显高贵气质。徐晋平运用巧妙的留白和精湛的技巧,在轻快自然的笔墨中传达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和审美趣味。展览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担纲学术指导,他表示,“徐先生笔下

胡歌:面对人生的措手不及不虚此行|刘伽茵|胡歌
胡歌:面对人生的措手不及不虚此行|刘伽茵|胡歌

携新作《不虚此行》入围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胡歌特意翻开与导演刘伽茵的微信聊天记录,“2021年7月13日,看完曹保平老师发我的剧本,我和导演加了微信。我在《不虚此行》剧本看到平时回避的话题——死亡。东方文化不太愿意面对死亡,所以人们平时不太做准备,死亡让人措手不及,我有类似经历。”《不虚此行》由曹保平监制,刘伽茵编剧并执导,胡歌领衔主演,吴磊、齐溪主演,白客特别出演。电影讲述一个“掉队”的普通编剧闻善偶然中开始以撰写悼词为生,在与各色普通人的相遇里,闻善慰藉他人、也获得温暖,最终找到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