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捐建的?,不是“奕柱堂”——复旦最古老典雅的建筑,“奕住堂”史量才|史量才|复旦

发布时间:Apr 14, 2024 05:22 AM

“剃头住”,曾经一贫如洗

“奕住堂”的建造经费,来源于著名爱国华侨实业家黄奕住先生。

黄奕住

黄奕住,福建南安人,1868年12月7日出生,祖上世代务农,父亲一辈子耕作,母亲替人纺纱,家里一贫如洗。黄奕住是家中长子,五六岁时就被父亲送去私塾读书,后因付不起学费,被迫失学回家,帮父亲种田。为了贴补家用,黄奕住12岁起跟着伯父学剃头。3年后,他自己挑着担子走村串乡为人剃头,受尽歧视和欺凌。

1885年春,黄奕住随亲友赴南洋。关于他赴南洋的原因,有多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某日,黄奕住为一豪绅剃头,在修容时,该豪绅突然咳嗽,黄奕住冷不防,手中剃刀落下,割伤其额角,豪绅顿时大发雷霆、呵斥痛骂,扬言日后再找他算账。黄奕住惹不起他,又怕父母受连累,决定赴南洋避祸。家里没钱为他买船票,父母卖了祖传的一丘田,得价36个银元,助他漂洋出海。他乘的船,是长他两岁的黄仲涵的木帆船,船票费可以欠付——30年后,黄奕住和黄仲涵都成为印尼“糖王”。

经过颠簸和漂泊,黄奕住经新加坡、棉兰等地,落脚于荷属殖民地爪哇岛的三宝垄市。起初,他人地生疏,言语不通,生活非常艰辛。白天,他挑着剃头担子,到码头上找华工剃头;夜晚,只能宿在妈祖庙内。到了第二年春,他攒下的一年工钱,只够偿还欠付的船票费。


是谁捐建的?,不是“奕柱堂”——复旦最古老典雅的建筑,“奕住堂”史量才|史量才|复旦

两年后,黄奕住已粗通方言,和当地华侨、华工熟络起来,大家都叫他“剃头住”。有一天,老华侨魏嘉寿对他说:“像你这样做剃头匠,贫苦的日子恐怕永远不会到头,何不做点小生意呢?”他一听,立刻表示愿意改行。魏嘉寿告诉他,可以改做小贩试试,并借给他5盾作为本钱。黄奕住接过钱后,即把剃头工具用破布一裹,扔进了大海。

从此,黄奕住作别剃头匠生涯,成了挑担小贩。最先,他深入乡村和土著部落,贩卖杂货、咖啡和糕点。1891年,他开了个“日兴杂货店”。不久,杂货店又变成了批零兼营的“日兴商行”,生意做得非常顺手。1897年,黄奕住已拥资近百万盾,先后在中、西、东部爪哇设立了“日兴商行分行”,并成立了“日兴股份有限公司”。后来,黄奕住利用当地盛产蔗糖的条件,开始经营蔗糖贸易。到1913年,他的资产已达到300至500万盾之间,跻身印尼“四大糖王”之列。

“要想富,就学黄奕住”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时期,黄奕住的蔗糖生意几落几起,历尽风险。有一次,他大量买进蔗糖,却遭遇糖价大跌,一度濒临破产。直到后来糖价上涨,他才得以峰回路转,起死回生。

最有戏剧性的一次,发生在一战结束前夕。有一天,三宝垄火车站附近某蔗糖货仓着火,黄奕住携长子黄钦书前去察看。黄钦书好动,喜登高,一见被烤焦的成堆糖包,就攀登了上去。到达堆顶,他无意中发现,着火的其实是外围,内层糖包完好无损。他跳下糖包,就把这一情况告知父亲。黄奕住当即找来货仓老板,说要买下这里的所有糖包。老板闻言,当即以每包2盾的价格,将货仓里数万吨糖包悉数出售。双方银货两讫,各自得意……哪里想到,不久,一战结束,糖价涨势迅猛。到了1920年,糖价已猛涨了50多倍。黄奕住以每包2盾买来的数万吨蔗糖售出,获利甚丰。

到一战结束前后,黄奕住已成千万富翁。他一跃致富的故事,迅速在他的福建家乡流传,闽南当地有一句流行语:“要想富,就学黄奕住。”多年以后,他的传奇经历,还被上海的小报编成了“世说新语式”的文字,让人“拍案称奇”:


是谁捐建的?,不是“奕柱堂”——复旦最古老典雅的建筑,“奕住堂”史量才|史量才|复旦

黄君……少贫,习理发业于爪哇,落落无所遇,会其地有某大糖商,籍闽之泉州,一见深器之,谓其品性醇厚、资质聪慧,而状貌亦似非长贫贱者。一日,又值理发,相与闲话,某问黄君何不为商?以缺乏资本对。某笑曰,是不难,吾货栈中弃糖满地,子可往拾之,簸其尘秽,贱值斥售亦可得白金,用之设小肆,则绰乎有余矣。黄君称谢而去,即责令往告货栈之司事。既得弃糖,顾不即售,亡何?糖价飞涨,始货之。竟得五百余金。此五百金者,实为黄君发轫之第一批资本。由此操奇计赢,机缘奔凑,驯至三千万之富云。住》,1937年7月13日《上海报》)

“申报馆之晤”,开创中南银行

1919年,51岁的黄奕住决定回归祖国。动身前,有人曾劝他:“你坐拥金山,哪里不是好地方?”他一笑应之:“我身为中国人,怎么能受人盘剥、寄人篱下、隶人国籍呢?”

4月起,黄奕住在厦门鼓浪屿定居。他带回国内到底有多少钱,没人知道。有人推测,最低数字应该在2300万美元。这些钱,不少被黄奕住用来捐助福建的公共事业。例如,他曾力挺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慷慨捐赠图书和设备。至今,厦大仍保留着“黄君奕住,慷慨捐助,有益图书,其谊可著”的纪念碑刻。

回国后不久,黄奕住就把投资目光瞄准了上海。上海是工商大埠,到底该投资什么项目呢?他决定亲自投石问路。黄奕住在厦门每日必看《申报》,觉得主持《申报》的史量才一定见多识广,于是打定主意,登门造访,“我以华侨资格,去拜会社长,他总会见我的”。他们一行人轻车简从,来到了汉口路上的申报馆。

史量才


是谁捐建的?,不是“奕柱堂”——复旦最古老典雅的建筑,“奕住堂”史量才|史量才|复旦

据说,史量才起初以为对方是一般访客,并没把他放在眼里。后来有一则报道,曾描述过这次“申报馆之晤”:

首至申报馆拜访史氏。惟侨胞素性质朴,故服装均极朴素。维时,史氏于接见黄弈柱时,见其类似乡愿,殊不知为赫赫有名华侨富商,故晋接之倾亦不甚重视。嗣黄氏询史氏云:本人欲在祖国经营一最大事业,应从何方入手?史即漫应之云:以开银行为最好耳。旋黄复称:若开银行,究需多少资本?史称五十万亦一银行、一百万亦一银行,听君自择。黄氏聆言,即夷然示不屑状云:祖国设一银行,岂只此浅浅者即可举办耶?史氏天资颖慧,闻言之下,即知黄为非常人物,乃即转其口风云:顷余所言者,为一般起码小银行耳,如果酌乎其中,则一二千万成立一银行,始可有为也。

经过几番交往,黄、史二人一拍即合,决定成立中南银行。“中南之者,示南洋侨民不忘中国也。”在史量才引荐下,黄奕住结识了前交通银行北京分行的胡笔江,晤谈甚欢。他本拟出资一千万元,独资经营银行,胡笔江告诉他,国内商业银行“皆在五百万元以内,且以股份公司责任有限为宜”,遂定第一期缴足资本500万元,黄奕住认股350万元,占70%。

1921年7月5日,中南银行在上海开幕,总行设在汉口路4号。黄奕住任董事长,胡笔江为总经理,史量才等为董事。据报道,“当日柜面收入存款银洋,共合五百余万元,查侨商组织银行,此为首创,而资本之雄厚,亦为商业银行所仅见”。中南银行成立后,黄奕住来往于厦门和上海之间,其子黄浴沂于1928年任中南银行协理,代表父亲参与经营。

中南银行大楼,汉口路110号

不久,中南银行就取得了与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相同的银行券发行权,成为北京政府治下的三家发钞银行之一。1923年3月起,它还与盐业银行、大陆银行、金城银行联营,成为“北四行”的中坚,先后成立了四行联合营业事务所、四行准备库和四行储蓄会,并建造了著名的“四行仓库”。1932年,四行储蓄会拨款500万元,在上海跑马厅北侧建造国际饭店。1934年冬,高78米的国际饭店建成,四行储蓄会随即迁入营业。国际饭店雄踞上海,保持了“中国第一高楼”之名达50年之久。


是谁捐建的?,不是“奕柱堂”——复旦最古老典雅的建筑,“奕住堂”史量才|史量才|复旦

与李登辉交集,与复旦结缘

黄奕住在上海创办中南银行之际,正是复旦校长李登辉在江湾大兴土木之时。1918年1月,为筹建复旦新校园,李登辉赴南洋募捐。6月,他筹得华侨资助的15万元款项返沪后,即在江湾购地70亩。7月,他向毕业学生表示,江湾校园“近由美国来华之工程师穆飞氏估计建筑费”。1920年,奠定复旦永久校基的蓝图,就在江湾徐徐展开。

墨菲设计的江湾校园,原本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由于资金所限,1922年校舍落成时,只造了三幢楼:办公楼、教学楼和第一学生宿舍。复旦老校友于右任曾说过,当母校迁至江湾时,仅此“三座屋宇”也。这“三座屋宇”,呈品字形排列,雕梁画栋,飞檐翘角,被称为“黉宫”。其中,办公楼坐南朝北,由黄奕住捐资一万余元建造,建成后被命名为“奕住堂”。它与坐西朝东的教学楼“简公堂”、坐北朝南的第一宿舍一起,构成了江湾校舍的最初形态。

1921年建成的奕住堂。复旦档案馆藏

提到捐建奕住堂,我一直有一个疑问:黄奕住为什么会捐资给复旦?他又是什么时候认识李登辉的?有人说,史量才之认识黄奕住,是源于1919年复旦校董唐绍仪的介绍。此说的依据,是校长秘书季英伯的回忆文章《李校长与其建设复旦之略历》,但我查了这篇文章的原文,“嗣由唐少川先生介绍,获得简氏大宗捐款”,文中并没有提及黄奕住。

实际上,有关黄、李相识的史料很少,两人生前也没有留下片言只语。现在,我只能通过李登辉的活动轨迹,来拼接一下他俩的历史交集。


是谁捐建的?,不是“奕柱堂”——复旦最古老典雅的建筑,“奕住堂”史量才|史量才|复旦

第一,李登辉祖籍福建同安,1872年生于印尼爪哇岛西部的巴达维亚。他与黄奕住既是同龄人,又同籍福建。1890年,李登辉赴美留学,后毕业于耶鲁大学。1901年上半年,他回到巴达维亚,任当地耶鲁学院校长。耶鲁学院后因经费不足,交由当地中华商会接办。而黄奕住曾任印尼中华总商会财政董事,管理中华商会所办学校的经费,两人有时空相交的可能。

第二,1904年冬,李登辉回国。1905年李登辉来到上海,创办寰球中国学生会,并到复旦公学任教。1918年上半年,李登辉赴南洋募捐,得到了印尼福建会馆等华人社团的帮助。此时的黄奕住,事业正如日中天,李登辉极有可能与他会过面。

第三,对于寰球中国学生会,李登辉向来倾注心力。查1920年代初期的《寰球中国学生会年鉴》,李登辉几乎每期都荣登“本会创办人”“董事”之榜,而恰在同时,黄奕住被列名为“赞助本会最力者”。

第四,1921年中南银行筹备时,在《中南银行招股宣言》中,除了“创办人”由黄奕住、史量才署名外,还有一百多名来自各地的“名誉赞成员”署名,李登辉就是上海的“名誉赞成员”之一。

综上所述,黄奕住与李登辉,很可能在爪哇就已相识;他们的联谊,最迟也不会晚于黄奕住回国之时。而且,从黄奕住捐建复旦、赞助寰球中国学生会等行为来看,黄、李二人的私交应该也不错。

重新仿制的复旦老校门。本报记者张春海摄


是谁捐建的?,不是“奕柱堂”——复旦最古老典雅的建筑,“奕住堂”史量才|史量才|复旦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复旦“三座屋宇”中,第一宿舍被日军炮火夷为平地;简公堂则被掀掉屋顶,后虽经修缮,但已不复当年雄姿。唯有奕住堂,在抗战中保存完好。一直以来,它与简公堂并称为复旦最古老的建筑。几年前,简公堂被拆除重建,奕住堂就成了复旦现存唯一一幢历史最悠久的老建筑。

值得一提的是,在复旦校史上,奕住堂曾一直被写成“奕柱堂”,这与黄奕住的名字常被错写成“黄奕柱”有关。事实上,在当年报纸上,黄奕住的名字还有“黄奕柱”“黄弈住”“黄弈柱”“黄羿住”等多种写法,这当然是因人工排版误植所致,但也反映了黄奕住的一贯低调。好在,近年来已有复旦学者对此进行了考证和辨正,相信假以时日,这些错讹都会得到修正。

复旦奕住堂门口的纪念勒石,刻着“奕柱堂”三字。读史老张摄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黄奕住从厦门迁居香港。1938年5月,厦门沦陷。日方派人赴港见他,劝他出任伪职,他坚决表示:“宁可破产,决不事敌!”结果,他在厦门的企业悉数被日本人侵占。1938年冬,他避居上海租界。1945年6月5日,他在上海病逝,享年77岁。

黄奕住晚年,与复旦是否再有联系?与李登辉校长是否还有交集?不得而知。如今,以他名字命名的奕住堂,作为历年的办公楼、图书馆、中文系、经济系和校史馆“屋宇”,已与复旦人相伴了一百多年……

复旦人会永远铭记他。


是谁捐建的?,不是“奕柱堂”——复旦最古老典雅的建筑,“奕住堂”史量才|史量才|复旦
纪录片《象行记》2024年上映,云南野生象群迁移之旅将被搬上IMAX银幕公司|制作|象行记
纪录片《象行记》2024年上映,云南野生象群迁移之旅将被搬上IMAX银幕公司|制作|象行记

IMAX公司、蓝蚁传媒旗下的制作公司新加坡海滩别墅影业有限公司和中国国际传播集团解读中国工作室7月3日宣布,将联合制作纪录电影《象行记》。这部影片将记录野生亚洲象群于2020年开启的那场迁移之旅,呈现野生象群的栖息地——中国云南隐匿于世的风光,揭示人类与野生大象之间的故事和鲜为人知的秘密。该纪录电影时长约90分钟,目前正在中国制作,采用IMAX摄影机拍摄,计划于2024年在IMAX影院上映。《象行记》不仅将呈现人类与野生大象之间的关系,还以全新的视角记录了大家所熟知的16头野生亚洲象在2020年3月离开原

探索新的可能,不照搬舞剧,舞剧纪实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七一开拍上海|纪实|电影
探索新的可能,不照搬舞剧,舞剧纪实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七一开拍上海|纪实|电影

7月1日上午,上海歌舞团的排练厅变成了电影片场。摄影机、灯光、轨道、摇臂就位,透过导演郑大圣的监视器,可以看见高清镜头下,上海歌舞团演员们身体舞动与镜头移动的默契配合。郑大圣穿着一件连帽衫,身后印着四个字“胆子要大”。把一部“爆款”舞剧拍成电影,的确需要胆量。拍摄过程中更要胆大心细,一个“李侠”与“小裁缝”的舞段,反复拍摄了多次。导演郑大圣紧盯监视器这是舞剧纪实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拍摄的第一天,片场忙碌有序。这部电影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SMG旗下上海歌舞团和尚世影业联合摄制,曾执导电影《1921

助力文创产业稳增长,浦东新区推出“五个一”精细化服务产业|企业|文创
助力文创产业稳增长,浦东新区推出“五个一”精细化服务产业|企业|文创

浦东新区2023文创重点企业稳增长服务季活动6月16日启动。活动由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主办,旨在整合政府部门、行业专家、企业家代表和社会机构等综合资源,优化文创企业发展生态,推动文创产业更高质量发展。活动季聘任了一批文创产业稳增长服务引领导师,同时,“益企同心”服务专员团队正式亮相,未来将打造“五个一”暖心服务:即“一条专线”“一个邮箱”“一个信息交流平台”“一个园区企业互动微信矩阵”“一支专项协调专员队伍”。团队将着力做好政策宣传员、问题协调员、发展护航员,用踏实贴心的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

好一朵玉兰花——徐晋平国画作品展亮相玉兰花|徐晋平|作品展
好一朵玉兰花——徐晋平国画作品展亮相玉兰花|徐晋平|作品展

国画家、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晋平个展“好一朵玉兰花——徐晋平国画作品展”6月3日至7月10日亮相上海新晋界艺术空间,本次展览展出了近20幅徐晋平近年创作的以玉兰花为主题的作品。徐晋平徐晋平的花鸟画作品融合了整体的诗意美和清新的韵致,展现出形与神相互交融的特殊魅力。他笔下的千枝万蕊的玉兰花朵朵向上,似在雪中浸润,在古建筑的映衬下,彰显高贵气质。徐晋平运用巧妙的留白和精湛的技巧,在轻快自然的笔墨中传达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和审美趣味。展览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担纲学术指导,他表示,“徐先生笔下

胡歌:面对人生的措手不及不虚此行|刘伽茵|胡歌
胡歌:面对人生的措手不及不虚此行|刘伽茵|胡歌

携新作《不虚此行》入围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胡歌特意翻开与导演刘伽茵的微信聊天记录,“2021年7月13日,看完曹保平老师发我的剧本,我和导演加了微信。我在《不虚此行》剧本看到平时回避的话题——死亡。东方文化不太愿意面对死亡,所以人们平时不太做准备,死亡让人措手不及,我有类似经历。”《不虚此行》由曹保平监制,刘伽茵编剧并执导,胡歌领衔主演,吴磊、齐溪主演,白客特别出演。电影讲述一个“掉队”的普通编剧闻善偶然中开始以撰写悼词为生,在与各色普通人的相遇里,闻善慰藉他人、也获得温暖,最终找到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