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夏季音乐节落幕,82岁传奇钢琴家殷承宗奏响《黄河》黄河|殷承宗|上海

发布时间:Apr 14, 2024 07:38 AM

7月20日晚,上海夏季音乐节闭幕音乐会上,82岁钢琴家殷承宗登台,与青年指挥家黄屹执棒的上海交响乐团合作钢琴协奏曲《黄河》。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首钢琴协奏曲,曾在全球50多个国家被播放和演出过。它让中国人听懂钢琴,也用钢琴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作为《黄河》的改编者和首演者,从1970年至今,殷承宗在中外舞台演了上千遍这首曲目,耄耋之年,指尖依旧澎湃。

至此,2023上海夏季音乐节落下帷幕。开幕音乐会由“00后”指挥家金郁矿执棒,上演充满未来感的《三体》《元宇宙》;闭幕音乐会,传奇钢琴家殷承宗带来历久弥新的中国经典。大师与新秀、过去与未来相互呼应。过去14天,共有31场演出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TRI第三空间、上海城市草坪音乐广场、西岸美术馆户外广场接连上演,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共同缔造了一段难忘的音乐记忆。共有26000名现场观众来到现场,15场直播累计观看人次超千万。

《黄河》写就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上海夏季音乐节落幕,82岁传奇钢琴家殷承宗奏响《黄河》黄河|殷承宗|上海

殷承宗出生于厦门鼓浪屿,9岁就在岛上开了音乐会,12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18岁赴苏联留学,22岁获得第二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第二名。

他至今记得在上海求学时的情景。那时候,跟着苏联的专家学习,还要准备比赛,到周末,一天练琴12小时到14小时。“一天只有24小时,我要做太多事情,于是学会了一心多用:一边看书、一边练琴,脚下还能踩着洗被子。”即使现在,殷承宗还坚持每天练琴4小时到5小时。“年纪越大越得练,抗衰老,否则就退化得很快。”

殷承宗半个世纪的人生,都绕不开《黄河》。回顾《黄河》创作过程,殷承宗说:“我们特地去探访黄河,从瀑布一路走到延安,带着行李,一路听了很多故事、看到很多生活景象。”殷承宗当初也没想到,《黄河》能流传至今,赢得中外观众的喜爱。令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澳大利亚观众听到《黄河》后说,这部作品和贝多芬的音乐一样,给了自己鼓舞和力量。追溯《黄河》成功的原因,殷承宗认为归功于创作思想:“乐器和技法都只是形式,最重要的还是音乐。”


上海夏季音乐节落幕,82岁传奇钢琴家殷承宗奏响《黄河》黄河|殷承宗|上海

创作《黄河》最初的目的,是“要让钢琴说中国话”。在殷承宗看来,不管这件西洋乐器形制如何,最终还是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他曾提出要创立中国钢琴学派,根基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创作一定要有根,我学了很多古曲、京戏,《黄河》里有很多手法用的是民族语言。另外,创作一定要从人民中来,书写人民的故事。期待更多年轻人创作出优秀的中国作品。”

这次在上海夏季音乐节亮相的《黄河》,殷承宗将交响乐团中的小号换成了唢呐。“唢呐的声音一出,就是浓浓的黄土高原气息。《黄河》没写完,它的结尾仍在向前,它写就了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旅居海外三十多年后,殷承宗回到祖国,回到故乡。他说:“因为根在这里,只要身体允许,我还有很多事想做。”


上海夏季音乐节落幕,82岁传奇钢琴家殷承宗奏响《黄河》黄河|殷承宗|上海

让音乐深入城市肌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过去14天,上海夏季音乐节成了国际名家名团隔空较量的“擂台”,为亚洲演艺之都再添活力。最被乐迷津津乐道的是开幕第二天。当晚,被托斯卡尼尼称为“全世界最好的室内乐团”的意大利音乐家合奏团登上上海城市草坪音乐广场的舞台。同一时间,4公里外的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主厅上演着纽约爱乐乐团音乐会。一墙之隔的演艺厅内,丹尼尔·奥滕萨默单簧管三重奏音乐会由来自维也纳爱乐和柏林爱乐的音乐家联手呈现。

雨水滂沱中坚守的演员和观众,10天成团的MISA学生节日乐团,88位收获职业初体验的青少年,久别重逢的国际艺术家,挑起大梁的中国音乐新势力;台上台下,台前幕后,音乐如同纽带,将人们连接在一起。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说:“上海夏季音乐节是属于这座城市的音乐派对,我们希望每一位市民、游客都能尽情享受‘古典加料’带来的愉悦和感动。”


上海夏季音乐节落幕,82岁传奇钢琴家殷承宗奏响《黄河》黄河|殷承宗|上海

“药和乐,都让人健康。”上海医药副总裁邵帅说,上海医药一直坚定支持着MISA,和上海这座城市同频共振。“上海夏季音乐节是一场音乐的盛宴,音乐有着抚慰人心的力量,这跟制药行业保证市民身体健康,本质上是一样的。”

今年,上海夏季音乐节走出音乐厅,触达更多人群。Metafilm打开了音乐节在“元宇宙”的新场景,“全城古典”让音乐的旋律徜徉在城市的街头巷尾。一场别开生面的城市漫步,串联起音乐街区内的一栋栋老建筑,讲述与音乐有关的往事。一场乐迷同行的夜跑,沿树影婆娑的梧桐街道,感受音乐与运动交织的快乐。

“每座有文化的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象征,无论是戏剧节、电影节还是音乐节,都会成为这座城市标志性的符号,也展现着这座城市的文化气质。”上海夏季音乐节发起人余隆说,“上海是中国古典音乐的发源地,有着丰厚的音乐传统,上海夏季音乐节不仅仅是一场场音乐会,也是一种生活、一种回忆。”


上海夏季音乐节落幕,82岁传奇钢琴家殷承宗奏响《黄河》黄河|殷承宗|上海
纪录片《象行记》2024年上映,云南野生象群迁移之旅将被搬上IMAX银幕公司|制作|象行记
纪录片《象行记》2024年上映,云南野生象群迁移之旅将被搬上IMAX银幕公司|制作|象行记

IMAX公司、蓝蚁传媒旗下的制作公司新加坡海滩别墅影业有限公司和中国国际传播集团解读中国工作室7月3日宣布,将联合制作纪录电影《象行记》。这部影片将记录野生亚洲象群于2020年开启的那场迁移之旅,呈现野生象群的栖息地——中国云南隐匿于世的风光,揭示人类与野生大象之间的故事和鲜为人知的秘密。该纪录电影时长约90分钟,目前正在中国制作,采用IMAX摄影机拍摄,计划于2024年在IMAX影院上映。《象行记》不仅将呈现人类与野生大象之间的关系,还以全新的视角记录了大家所熟知的16头野生亚洲象在2020年3月离开原

探索新的可能,不照搬舞剧,舞剧纪实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七一开拍上海|纪实|电影
探索新的可能,不照搬舞剧,舞剧纪实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七一开拍上海|纪实|电影

7月1日上午,上海歌舞团的排练厅变成了电影片场。摄影机、灯光、轨道、摇臂就位,透过导演郑大圣的监视器,可以看见高清镜头下,上海歌舞团演员们身体舞动与镜头移动的默契配合。郑大圣穿着一件连帽衫,身后印着四个字“胆子要大”。把一部“爆款”舞剧拍成电影,的确需要胆量。拍摄过程中更要胆大心细,一个“李侠”与“小裁缝”的舞段,反复拍摄了多次。导演郑大圣紧盯监视器这是舞剧纪实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拍摄的第一天,片场忙碌有序。这部电影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SMG旗下上海歌舞团和尚世影业联合摄制,曾执导电影《1921

助力文创产业稳增长,浦东新区推出“五个一”精细化服务产业|企业|文创
助力文创产业稳增长,浦东新区推出“五个一”精细化服务产业|企业|文创

浦东新区2023文创重点企业稳增长服务季活动6月16日启动。活动由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主办,旨在整合政府部门、行业专家、企业家代表和社会机构等综合资源,优化文创企业发展生态,推动文创产业更高质量发展。活动季聘任了一批文创产业稳增长服务引领导师,同时,“益企同心”服务专员团队正式亮相,未来将打造“五个一”暖心服务:即“一条专线”“一个邮箱”“一个信息交流平台”“一个园区企业互动微信矩阵”“一支专项协调专员队伍”。团队将着力做好政策宣传员、问题协调员、发展护航员,用踏实贴心的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

好一朵玉兰花——徐晋平国画作品展亮相玉兰花|徐晋平|作品展
好一朵玉兰花——徐晋平国画作品展亮相玉兰花|徐晋平|作品展

国画家、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晋平个展“好一朵玉兰花——徐晋平国画作品展”6月3日至7月10日亮相上海新晋界艺术空间,本次展览展出了近20幅徐晋平近年创作的以玉兰花为主题的作品。徐晋平徐晋平的花鸟画作品融合了整体的诗意美和清新的韵致,展现出形与神相互交融的特殊魅力。他笔下的千枝万蕊的玉兰花朵朵向上,似在雪中浸润,在古建筑的映衬下,彰显高贵气质。徐晋平运用巧妙的留白和精湛的技巧,在轻快自然的笔墨中传达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和审美趣味。展览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担纲学术指导,他表示,“徐先生笔下

胡歌:面对人生的措手不及不虚此行|刘伽茵|胡歌
胡歌:面对人生的措手不及不虚此行|刘伽茵|胡歌

携新作《不虚此行》入围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胡歌特意翻开与导演刘伽茵的微信聊天记录,“2021年7月13日,看完曹保平老师发我的剧本,我和导演加了微信。我在《不虚此行》剧本看到平时回避的话题——死亡。东方文化不太愿意面对死亡,所以人们平时不太做准备,死亡让人措手不及,我有类似经历。”《不虚此行》由曹保平监制,刘伽茵编剧并执导,胡歌领衔主演,吴磊、齐溪主演,白客特别出演。电影讲述一个“掉队”的普通编剧闻善偶然中开始以撰写悼词为生,在与各色普通人的相遇里,闻善慰藉他人、也获得温暖,最终找到自